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47140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分指功能障碍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7期
     作者:周国新 高铁民 黄建中 李新庆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常州 213003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727

    指蹼瘢痕挛缩在临床上很常见,过去我们比较重视虎口瘢痕挛缩的修复,以恢复手的正常握持功能。因考虑到示指在手功能中的重要性,我院自1994年9月~1998年8月,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严重的示中指指蹼瘢痕挛缩12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4岁,平均24.4岁。示中指指蹼瘢痕形成原因:机器冲压伤及轧伤4例,刀砍伤1例,烧伤7例,其中2例双手示中指指蹼均有严重的瘢痕挛缩,仅修复右手。瘢痕类型:不规则线性瘢痕4例,片状瘢痕8例,受伤后至手术修复的间隔时间为5~27月,平均11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手术,先切除示中指之间指蹼部位的挛缩瘢痕,使示中指分指后夹角达50°,示指单独行屈伸活动时不受限,测出所需皮瓣面积及血管蒂长度,根据掌背动脉的解剖特点[1],在掌背动脉轴心线设计皮瓣,做成带0.8cm宽血管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即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示中指指蹼的缺损创面。本组病人采用第I掌背动脉皮瓣10例,第Ⅲ掌背动脉皮瓣2例,切取的皮瓣最大为2.5cm×3.5cm大小,供区均予直接缝合。

    2 结果

    12例病人皮瓣均成活,有9例病人分别得到3~10月随访,平均为5月。病人示中指分指及示指单独的屈伸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示中指分指时两者的最大夹角,术前为7°~15°,术后为46°~52°;其余各指握拳位时,示指伸直后与第2掌骨轴线之延长线夹角,术前为59°~74°,术后为17°~22°。

    3 讨论

    示指占手功能的20%,可与拇指及中指配合完成多种复杂精微的活动。对于严重的示中指指蹼瘢痕挛缩,以往采用的“Z”成形术及局部皮瓣转移术[2],常有三角形皮瓣尖端坏死手术般痕再挛缩,瘢痕部位皲裂,瘢痕松解不彻底等缺点,从而导致示指功能恢复欠佳。本组病人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示中指指蹼瘢痕挛缩松解彻底,皮肤颜色、弹性佳,从而保证了示指功能的良好恢复。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以往主要用于修复拇指及2~5指近中节的软组织缺损,骨关节及肌腱外露[3]。鉴于现在患者对手功能康复的要求较高,我院采用该皮瓣修复严重的示中指指蹼瘢痕挛缩,认为其确有一定的优点,掌背动脉解剖结构较恒定,变异少;皮瓣血运良好,皮肤颜色、弹性佳,供区可直接缝合;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该皮瓣的应用。提高了手功能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从而使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丁自海,裴国献,主编.手外科解剖与临床.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2.

    2 赵炬才,张铁良,主编.骨科手术图谱.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29

    3 路来金,姜永冲,张巨,等.手背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91,29:593

    (收稿日期:1998-12-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