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血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疗效观察
作者:申文苍 李学贤 高俊福 房德佐 张洪岚
单位:山东省沂源县中医院,山东 沂源 256100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990721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1999)07032901
自1993年7月~1998年12月,我们运用自拟中药“胃血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0例进行比较,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患者均经X线钡餐及胃镜确诊。治疗组36例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3~76岁,平均42.1岁。胃及十二指肠球溃疡出血2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消化道炎症、癌症及全身性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6例。出血程度分级按文献〔1〕诊疗规范标准。轻度出血(出血量<500 ml/d,伴黑粪形成,偶有头晕、心悸,脉搏及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7例,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 000 ml/d,粪黑如漆,伴呕血、心悸、口干、眩晕,脉搏约100次/min,血红蛋白70~100 g/L)18例,重度出血〔出血量>1 000 ml/d,呕血、便血频繁发作,有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尿少,甚则汗出肢冷,意识恍惚或昏迷,脉搏120次/min以上,血压下降,收缩压<12 kPa(1 kPa=7.5 mmHg),血红蛋白低于70 g/L〕11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14例,肝火犯胃7例,脾虚不摄8例,气衰血脱7例。对照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1~78岁,平均43.6岁。胃及十二指肠球溃疡出血22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3例,消化道炎症、癌症及全身性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5例。轻度出血5例,中度出血15例,重度出血10例。辨证分型:胃中积热12例,肝火犯胃5例,脾虚不摄7例,气衰血脱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程度、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例)
临床治愈
(例)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止血平均时间
(d)
, 百拇医药
粪潜血转阴时间
(d)
治疗组
36
30
1
3
2
2.59
3.78
对照组
30
18
, 百拇医药 2
2
8
3.38
4.66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应用“胃血宁”,其药物组成:黄芪30 g,生大黄10 g,青黛2 g,公英15 g,五倍子6 g,珍珠粉1 g,赤石脂15 g,炒栀子10 g,三七粉2 g。将上述药物共研为细末,50 g 1包。服用方法:“胃血宁”1包溶于冰冻生理盐水150 ml内调成稀糊状口服,每日3次,直至出血停止。轻度出血者静滴平衡液1 500 ml/d;中度出血者静滴代血浆500 ml/d,平衡液1 500 ml/d,可给予少量输血;重度出血者输血量为出血量的70%,并静滴平衡液2 000 ml/d。
, 百拇医药
1.2.2 对照组:凝血酶10 000 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口服,每1~6小时1次,西咪替丁0.4 g静注,每6小时1次,直到出血停止。
1.3 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治愈:1周内呕血或黑粪停止,粪潜血(-),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呕血和黑粪停止,粪颜色转黄,粪潜血(+),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量减少,粪颜色转黄,粪潜血由强阳性降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治疗1周后出血不止,粪潜血无好转;重度出血者经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愈率83.3%,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率60.0%,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学处理,χ21=4.49,χ22=4.15,P均<0.05,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上消化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病死率达5%~10%〔1〕,属中医吐血范畴。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多因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湿热内蕴,薰蒸血络;或情志失和,肝郁化火,导致火盛气逆,迫血妄行;或因劳倦过度,病久导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因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或因胃痛缠绵,久病伤络,胃络瘀阻,血不循经。在临床上以胃中积热、胃络瘀阻、肝火犯胃、脾虚不摄为多见。“胃血宁”具有清热泻火、降气止血、收敛固涩、益气摄血之功。方中黄芪补益气血,固脱生肌,有防止气随血脱和促进溃疡面修复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等补气药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使肠管紧张度增强〔1〕。大黄凉血止血,泻热逐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含有化学单体d儿茶素及没食子酸,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提高血管平滑肌收缩力,具有收敛止血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是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首选药物〔1〕。青黛凉血止血消肿。《本草纲目》云:“去烦热,吐血,咯血……”公英清热解毒利湿,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利胆退黄、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2〕,起到标本兼顾之功。五倍子、赤石脂均有酸涩之性,一寒一温,相辅相成,共奏收涩止血之功。三七粉活血止血。炒栀子凉血止血。珍珠粉镇心定惊,收敛生肌止血,既可防止患者因失血而引起的惊恐,又具有收敛止血、促进溃疡面修复之功。
作者简介:申文苍,男(汉族),山东沂源人,主治医师。主要研究内科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已发表论文13篇;现任沂源县医学会委员。
参考文献:
〔1〕陈镜合主编.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第1版.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5,164,655.
〔2〕程化奇主编.中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7.
(收稿日期:19990312 修回日期:19990601), http://www.100md.com
单位:山东省沂源县中医院,山东 沂源 256100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990721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1999)07032901
自1993年7月~1998年12月,我们运用自拟中药“胃血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0例进行比较,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患者均经X线钡餐及胃镜确诊。治疗组36例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3~76岁,平均42.1岁。胃及十二指肠球溃疡出血2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消化道炎症、癌症及全身性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6例。出血程度分级按文献〔1〕诊疗规范标准。轻度出血(出血量<500 ml/d,伴黑粪形成,偶有头晕、心悸,脉搏及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7例,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 000 ml/d,粪黑如漆,伴呕血、心悸、口干、眩晕,脉搏约100次/min,血红蛋白70~100 g/L)18例,重度出血〔出血量>1 000 ml/d,呕血、便血频繁发作,有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尿少,甚则汗出肢冷,意识恍惚或昏迷,脉搏120次/min以上,血压下降,收缩压<12 kPa(1 kPa=7.5 mmHg),血红蛋白低于70 g/L〕11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14例,肝火犯胃7例,脾虚不摄8例,气衰血脱7例。对照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1~78岁,平均43.6岁。胃及十二指肠球溃疡出血22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3例,消化道炎症、癌症及全身性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5例。轻度出血5例,中度出血15例,重度出血10例。辨证分型:胃中积热12例,肝火犯胃5例,脾虚不摄7例,气衰血脱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程度、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例)
临床治愈
(例)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止血平均时间
(d)
, 百拇医药
粪潜血转阴时间
(d)
治疗组
36
30
1
3
2
2.59
3.78
对照组
30
18
, 百拇医药 2
2
8
3.38
4.66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应用“胃血宁”,其药物组成:黄芪30 g,生大黄10 g,青黛2 g,公英15 g,五倍子6 g,珍珠粉1 g,赤石脂15 g,炒栀子10 g,三七粉2 g。将上述药物共研为细末,50 g 1包。服用方法:“胃血宁”1包溶于冰冻生理盐水150 ml内调成稀糊状口服,每日3次,直至出血停止。轻度出血者静滴平衡液1 500 ml/d;中度出血者静滴代血浆500 ml/d,平衡液1 500 ml/d,可给予少量输血;重度出血者输血量为出血量的70%,并静滴平衡液2 000 ml/d。
, 百拇医药
1.2.2 对照组:凝血酶10 000 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口服,每1~6小时1次,西咪替丁0.4 g静注,每6小时1次,直到出血停止。
1.3 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治愈:1周内呕血或黑粪停止,粪潜血(-),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呕血和黑粪停止,粪颜色转黄,粪潜血(+),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量减少,粪颜色转黄,粪潜血由强阳性降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治疗1周后出血不止,粪潜血无好转;重度出血者经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愈率83.3%,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率60.0%,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学处理,χ21=4.49,χ22=4.15,P均<0.05,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上消化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病死率达5%~10%〔1〕,属中医吐血范畴。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多因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湿热内蕴,薰蒸血络;或情志失和,肝郁化火,导致火盛气逆,迫血妄行;或因劳倦过度,病久导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因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或因胃痛缠绵,久病伤络,胃络瘀阻,血不循经。在临床上以胃中积热、胃络瘀阻、肝火犯胃、脾虚不摄为多见。“胃血宁”具有清热泻火、降气止血、收敛固涩、益气摄血之功。方中黄芪补益气血,固脱生肌,有防止气随血脱和促进溃疡面修复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等补气药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使肠管紧张度增强〔1〕。大黄凉血止血,泻热逐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含有化学单体d儿茶素及没食子酸,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提高血管平滑肌收缩力,具有收敛止血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是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首选药物〔1〕。青黛凉血止血消肿。《本草纲目》云:“去烦热,吐血,咯血……”公英清热解毒利湿,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利胆退黄、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2〕,起到标本兼顾之功。五倍子、赤石脂均有酸涩之性,一寒一温,相辅相成,共奏收涩止血之功。三七粉活血止血。炒栀子凉血止血。珍珠粉镇心定惊,收敛生肌止血,既可防止患者因失血而引起的惊恐,又具有收敛止血、促进溃疡面修复之功。
作者简介:申文苍,男(汉族),山东沂源人,主治医师。主要研究内科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已发表论文13篇;现任沂源县医学会委员。
参考文献:
〔1〕陈镜合主编.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第1版.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5,164,655.
〔2〕程化奇主编.中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7.
(收稿日期:19990312 修回日期:199906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