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
作者:徐惠梁 张文虎
单位:徐惠梁 张文虎 卫生部医政司全国急救人员培训中心,上海 200080
关键词:
1993年11月~1998年12月底 1993年11月~1998年12月底,我培训中心举办了19期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下称急救专业班)及3期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下称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共培训各级医务人员989名(见表1)。笔者对我国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的培训天数、学时、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救护中心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救护中心(站)、县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厂矿、基层保健站(卫生科)、乡卫生院(城市地段医院)等;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各省地级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各急救中心。全部989名学员中,副主任医师级以上117名(占11.83%),主治医师级410名(占41.46%),医师级404名(占40.85%),医士级58名(占5.86%);其中3期危重病专业班147人中,副主任医师级、主治医师级、医师级分别30.61%、42.86%、26.53%,19期急救专业班842名学员中,副主任医师级、主治医师级、医师级、医士级分别占8.55%、41.21%、43.35%和6.89%。学员分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员人数多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培训天数18~10天,急救专业班平均12天左右,总学时约63学时(以每天6学时计,下同),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平均11天左右(均含双休日2天),总学时约54学时。课程设置按照本培训中心设计的《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课程》(见表2)及《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课程》(以下《急救课程》和《危重病急救课程》)。危重病急救专业班的主要课程为:急性心梗的急救,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治,心肺脑复苏进展、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暴发性肝衰的机理和治疗进展,呼吸机使用与并发症处理,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技术在危重症血液动力监测中的应用,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衰竭的急救处理,休克机理、诊断和急救处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人工心脏起搏术,ICU见习2次。
, http://www.100md.com
表1 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办班概况
(1993年1月~1998年12月) 培训班名称
期数
学员人数(人)
培训天数(天/期)
全国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
10
514
10~18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
9
328
, 百拇医药
12~15
全国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
3
147
11
表2 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课程 序号
课 程 内 容
学时
1
急诊医学的若干进展
3
2
急性心肌梗死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 http://www.100md.com
3
3
充血性心力衰竭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4
严重心律失常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5
休克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呼吸衰竭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 百拇医药
3
7
脑血管意外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8
颅脑损伤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9
烧伤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0
创伤的现场和急诊室急救处理
3
, http://www.100md.com
11
化学物品中毒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2
常用心血管病急救药物的临床应用
3
13
妇产科危重症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4
气道开放术、心电监护及电击除颤术
3
, 百拇医药
15
院前急救医学
3
16
CPR-BLS技术和操作
3
17
灾害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急救
3
18
触电、溺水、中暑的急救 总复习
3
19
, http://www.100md.com
医院急诊科、ICU见习
3
20
参观与考察
3
21
考试
3
总学时
63
急救专业班采用本中心教材《全国院前急救教材》,危重病专业班采用教员编写的讲义(本培训中心新编教材《实用急救学》将二内容融合为一,现均采用此教材)。由第二军医大、上海医大、上海二医大的教授和本中心主任医师授课。每期培训班结束时,发评估表由学员填写。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共收到学员填写的评估表共收到学员填写的评估表737份。
2.1 培训班时间:在可供选择的7、10、12、15、18天中,认为10天为宜者占40.16%,18天和7天者分别占9.36%和1.36%,主张10~15天为宜者累计占89.28%。
2.2 教学内容:75.75%认为内容适中,认为太多和太少者分别占6.11%和18.18%,课堂内容符合或较符合学员本人要求者分别占35.82%和37.31%,部分符合或不符合者分别占25.64%和1.22%;
2.3 教员授课的总体水平,认为好和良者占94.85%,教员的持教态度,认为好和较好者占98.10%;对组织工作和生活安排均满意。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从本组学员构成看,急救专业班中,主治医师级与医师级分别占从本组学员构成看,急救专业班中,主治医师级与医师级分别占41.21%和43.35%(二者合计占84.56%);副主任医师以上和医士级分别占8.55%和6.89%;危重病急救专业班中,副主任医师级以上和主治医师分别占30.61%和42.86%(二者合计73.47%)。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县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各急救中心(站)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主治医师与医师是主体,急救专业班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这部分人员的业务提高需要为出发点,即课程设置要比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课程要深一些、广一些,适当增加一些基础和临床新进展内容,才能达到培训提高之目的。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学员均系各省地级医院急诊科主任或ICU业务骨干,副主任医师级和主治医师是主体,该班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这部分人的业务提高需要为出发点,即课程设置应多增加基础和临床新进展内容,带领学员走到危重病急救医学这一学科国内外进展的最前沿,才能达到进修提高、培养一批急诊医学和危重病急救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据报道,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排序前5位为:外伤、脑血管病、心脏病、急性腹痛、呼吸道急诊;危重病人急救病种依次为:急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急诊、各种肿瘤、自杀和中毒;院前死亡病因依次为:心脏病、呼吸道急诊、自杀与中毒、脑血管病、各种肿瘤、创伤等[1]。1994年上海市区监护型救护车急救病种前4位按序排列为: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2]。另据统计,1990年部分县及部分市主要疾病前4位死因(除外恶性肿瘤)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3]。《急救课程》与《危重病急救课程》与急救疾病谱相符,且75.71%学员认为内容适中,73.13%认为课堂内容符合或较符合本人要求,因此,《急救课程》与《危重病急救课程》可供各地举办同类急救培训班时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惠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2 钟后德.上海市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95国际灾难与急救医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95.6..
3 徐惠梁.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中国急救医学,1996,16(5):55-56.
收稿:1999-03-12, 百拇医药
单位:徐惠梁 张文虎 卫生部医政司全国急救人员培训中心,上海 200080
关键词:
1993年11月~1998年12月底 1993年11月~1998年12月底,我培训中心举办了19期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下称急救专业班)及3期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下称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共培训各级医务人员989名(见表1)。笔者对我国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的培训天数、学时、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救护中心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救护中心(站)、县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厂矿、基层保健站(卫生科)、乡卫生院(城市地段医院)等;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各省地级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各急救中心。全部989名学员中,副主任医师级以上117名(占11.83%),主治医师级410名(占41.46%),医师级404名(占40.85%),医士级58名(占5.86%);其中3期危重病专业班147人中,副主任医师级、主治医师级、医师级分别30.61%、42.86%、26.53%,19期急救专业班842名学员中,副主任医师级、主治医师级、医师级、医士级分别占8.55%、41.21%、43.35%和6.89%。学员分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员人数多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培训天数18~10天,急救专业班平均12天左右,总学时约63学时(以每天6学时计,下同),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平均11天左右(均含双休日2天),总学时约54学时。课程设置按照本培训中心设计的《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课程》(见表2)及《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课程》(以下《急救课程》和《危重病急救课程》)。危重病急救专业班的主要课程为:急性心梗的急救,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治,心肺脑复苏进展、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暴发性肝衰的机理和治疗进展,呼吸机使用与并发症处理,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技术在危重症血液动力监测中的应用,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衰竭的急救处理,休克机理、诊断和急救处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人工心脏起搏术,ICU见习2次。
, http://www.100md.com
表1 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办班概况
(1993年1月~1998年12月) 培训班名称
期数
学员人数(人)
培训天数(天/期)
全国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
10
514
10~18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
9
328
, 百拇医药
12~15
全国危重病急救专业进修班
3
147
11
表2 医务人员急救专业培训班课程 序号
课 程 内 容
学时
1
急诊医学的若干进展
3
2
急性心肌梗死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 http://www.100md.com
3
3
充血性心力衰竭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4
严重心律失常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5
休克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呼吸衰竭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 百拇医药
3
7
脑血管意外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8
颅脑损伤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9
烧伤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0
创伤的现场和急诊室急救处理
3
, http://www.100md.com
11
化学物品中毒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2
常用心血管病急救药物的临床应用
3
13
妇产科危重症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
3
14
气道开放术、心电监护及电击除颤术
3
, 百拇医药
15
院前急救医学
3
16
CPR-BLS技术和操作
3
17
灾害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急救
3
18
触电、溺水、中暑的急救 总复习
3
19
, http://www.100md.com
医院急诊科、ICU见习
3
20
参观与考察
3
21
考试
3
总学时
63
急救专业班采用本中心教材《全国院前急救教材》,危重病专业班采用教员编写的讲义(本培训中心新编教材《实用急救学》将二内容融合为一,现均采用此教材)。由第二军医大、上海医大、上海二医大的教授和本中心主任医师授课。每期培训班结束时,发评估表由学员填写。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共收到学员填写的评估表共收到学员填写的评估表737份。
2.1 培训班时间:在可供选择的7、10、12、15、18天中,认为10天为宜者占40.16%,18天和7天者分别占9.36%和1.36%,主张10~15天为宜者累计占89.28%。
2.2 教学内容:75.75%认为内容适中,认为太多和太少者分别占6.11%和18.18%,课堂内容符合或较符合学员本人要求者分别占35.82%和37.31%,部分符合或不符合者分别占25.64%和1.22%;
2.3 教员授课的总体水平,认为好和良者占94.85%,教员的持教态度,认为好和较好者占98.10%;对组织工作和生活安排均满意。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从本组学员构成看,急救专业班中,主治医师级与医师级分别占从本组学员构成看,急救专业班中,主治医师级与医师级分别占41.21%和43.35%(二者合计占84.56%);副主任医师以上和医士级分别占8.55%和6.89%;危重病急救专业班中,副主任医师级以上和主治医师分别占30.61%和42.86%(二者合计73.47%)。急救专业班学员来自县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各急救中心(站)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主治医师与医师是主体,急救专业班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这部分人员的业务提高需要为出发点,即课程设置要比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课程要深一些、广一些,适当增加一些基础和临床新进展内容,才能达到培训提高之目的。危重病急救专业班学员均系各省地级医院急诊科主任或ICU业务骨干,副主任医师级和主治医师是主体,该班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这部分人的业务提高需要为出发点,即课程设置应多增加基础和临床新进展内容,带领学员走到危重病急救医学这一学科国内外进展的最前沿,才能达到进修提高、培养一批急诊医学和危重病急救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据报道,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排序前5位为:外伤、脑血管病、心脏病、急性腹痛、呼吸道急诊;危重病人急救病种依次为:急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急诊、各种肿瘤、自杀和中毒;院前死亡病因依次为:心脏病、呼吸道急诊、自杀与中毒、脑血管病、各种肿瘤、创伤等[1]。1994年上海市区监护型救护车急救病种前4位按序排列为: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2]。另据统计,1990年部分县及部分市主要疾病前4位死因(除外恶性肿瘤)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3]。《急救课程》与《危重病急救课程》与急救疾病谱相符,且75.71%学员认为内容适中,73.13%认为课堂内容符合或较符合本人要求,因此,《急救课程》与《危重病急救课程》可供各地举办同类急救培训班时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惠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2 钟后德.上海市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95国际灾难与急救医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95.6..
3 徐惠梁.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中国急救医学,1996,16(5):55-56.
收稿:1999-03-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