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Dieulafoy病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作者:梁 辉 吴文溪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10029)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830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罕见病因之一,误、漏诊率高,死亡率在10%左右。近2年来本院收治胃Dieulafoy病3例,死亡1例,结合国内报道,讨论如下。
病例介绍
例1,男性,37岁,因突发呕血伴黑便3天入院。3天内反复出血,总失血量约2000ml,入院后行两次胃镜检查,第一次胃镜未发现明显病变,第二次胃镜示贲门下4cm近小弯侧前壁约0.5cm直径浅溃疡,中间附有血痂,取活检后大出血休克。急诊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
例2,男性,59岁,因腹痛1天后呕血合并便血2天入院。入院前总失血量约3000ml,急诊胃镜检查示贲门下2cm处大弯侧直径约1cm糜烂面,考虑胃癌不能排除,活检后喷射样大出血,发生休克,急诊行缝扎止血。术后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 百拇医药
例3,男性,47岁,因黑便3天伴呕血2次收入院。患者两年前曾有类似出血史,当时胃镜未发现出血灶,以“胃溃疡”出血行保守治疗止血。此次发作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并呕血二次,入院前总失血量约1800ml,入院前曾行两次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灶,入院后复查胃镜见距门齿48cm处大弯侧汗滴样活动性出血,局部表浅糜烂直径约0.8cm,行硬化剂注射止血,3天后再次发作呕血,急诊胃镜示同一部位喷射样出血,即行楔形切除。术后痊愈出院。
讨 论
胃Dieulafoy病是由于胃短动脉分支进入胃粘膜后仍保持恒定的直径,一般认为恒径动脉是先天性发育异常。Dieulafoy病患者由于Wanken纤维束将动脉和粘膜固定,形成特定粘膜易损区,各种因素所致粘膜损伤必然会引起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由于动脉是破裂口而不是离断,故出血量大,误诊率高,病死率高。
对既往无胃溃疡病史、无肝病史的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应警惕胃Dieulafoy病。主要临床特点①中老年男性,40~60岁多见,少有前驱症状;②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既往有周期性大出血。胃镜的诊断率有赖于对该病的认识。镜下表现为:①贲门区胃粘膜局灶性缺损伴喷射样出血;②表浅溃疡中有血管走行并有血凝块附着;③有时可见突出于粘膜之动脉。胃镜检查需与Malloy-Weiss撕裂和出血性胃血管扩张鉴别。本组3例以及大多数报道需2~3次以上方能明确诊断,首次即检及出血灶不足25%。主要是需去除胃内积血,临时止血,按序仔细寻找。
, 百拇医药
Dieulafoy病多数是在手术探查时确诊,术中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灶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沿胃大弯前壁纵行切开,仔细检查贲门附近区域,特别是小弯侧6cm以内,主要有以下表现:①2~6mm表浅糜烂灶中见动脉破裂口1~4mm,喷射样出血。②表浅糜烂中汗滴样渗血,或凝血块。③困难时可以海绵擦除粘膜血凝块即出现出血点;或阻断胃左动脉冠状分支后,予远端推注美蓝,即见贲门下粘膜蓝染并迅速扩散。本组3例以及绝大多数报道(约80%)病灶位于贲门下6cm以内,尤以4~6cm约占一半比例。
Dieulafoy病系动脉破裂出血,皆需永久止血,保守治疗无一例外复发出血,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治疗方法有电凝止血、缝扎止血、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局部楔形切除。电凝和缝扎止血有再次出血可能,危重病人可考虑电凝或缝扎止血;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风险大,并发症相对多;以局部楔形切除较为理想,切除后可避免复发。
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和电凝止血已被广泛应用,多数先行胃镜下止血,失败后转为剖腹手术。硬化剂主要是无水酒精、去甲肾上腺素、聚乙二醇单十二醛等。但硬化剂治疗易产生医源性溃疡,电凝止血受视野清晰度影响较大,常二者结合应用,药物注射后暂时止血;暴露出血点后再用电凝止血;胃镜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应分别复查胃镜。
需要强调的是胃镜检查时如疑为Dieulafoy病切忌活检。本组2例活检后诱至出血性休克,1例导致死亡。手术时严禁在未明确出血部位情况下盲目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特别是在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的情况下。
胃Dieulafoy病亦有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或同位素扫描诊断,血管造影同时可行选择性栓塞治疗,但国内尚未有报道,有赖进一步积累经验。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胃Dieulafoy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对出血部位不明、休克难以纠正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应考虑此病可能,仔细诊治。, 百拇医药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10029)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830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罕见病因之一,误、漏诊率高,死亡率在10%左右。近2年来本院收治胃Dieulafoy病3例,死亡1例,结合国内报道,讨论如下。
病例介绍
例1,男性,37岁,因突发呕血伴黑便3天入院。3天内反复出血,总失血量约2000ml,入院后行两次胃镜检查,第一次胃镜未发现明显病变,第二次胃镜示贲门下4cm近小弯侧前壁约0.5cm直径浅溃疡,中间附有血痂,取活检后大出血休克。急诊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
例2,男性,59岁,因腹痛1天后呕血合并便血2天入院。入院前总失血量约3000ml,急诊胃镜检查示贲门下2cm处大弯侧直径约1cm糜烂面,考虑胃癌不能排除,活检后喷射样大出血,发生休克,急诊行缝扎止血。术后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 百拇医药
例3,男性,47岁,因黑便3天伴呕血2次收入院。患者两年前曾有类似出血史,当时胃镜未发现出血灶,以“胃溃疡”出血行保守治疗止血。此次发作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并呕血二次,入院前总失血量约1800ml,入院前曾行两次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灶,入院后复查胃镜见距门齿48cm处大弯侧汗滴样活动性出血,局部表浅糜烂直径约0.8cm,行硬化剂注射止血,3天后再次发作呕血,急诊胃镜示同一部位喷射样出血,即行楔形切除。术后痊愈出院。
讨 论
胃Dieulafoy病是由于胃短动脉分支进入胃粘膜后仍保持恒定的直径,一般认为恒径动脉是先天性发育异常。Dieulafoy病患者由于Wanken纤维束将动脉和粘膜固定,形成特定粘膜易损区,各种因素所致粘膜损伤必然会引起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由于动脉是破裂口而不是离断,故出血量大,误诊率高,病死率高。
对既往无胃溃疡病史、无肝病史的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应警惕胃Dieulafoy病。主要临床特点①中老年男性,40~60岁多见,少有前驱症状;②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既往有周期性大出血。胃镜的诊断率有赖于对该病的认识。镜下表现为:①贲门区胃粘膜局灶性缺损伴喷射样出血;②表浅溃疡中有血管走行并有血凝块附着;③有时可见突出于粘膜之动脉。胃镜检查需与Malloy-Weiss撕裂和出血性胃血管扩张鉴别。本组3例以及大多数报道需2~3次以上方能明确诊断,首次即检及出血灶不足25%。主要是需去除胃内积血,临时止血,按序仔细寻找。
, 百拇医药
Dieulafoy病多数是在手术探查时确诊,术中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灶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沿胃大弯前壁纵行切开,仔细检查贲门附近区域,特别是小弯侧6cm以内,主要有以下表现:①2~6mm表浅糜烂灶中见动脉破裂口1~4mm,喷射样出血。②表浅糜烂中汗滴样渗血,或凝血块。③困难时可以海绵擦除粘膜血凝块即出现出血点;或阻断胃左动脉冠状分支后,予远端推注美蓝,即见贲门下粘膜蓝染并迅速扩散。本组3例以及绝大多数报道(约80%)病灶位于贲门下6cm以内,尤以4~6cm约占一半比例。
Dieulafoy病系动脉破裂出血,皆需永久止血,保守治疗无一例外复发出血,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治疗方法有电凝止血、缝扎止血、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局部楔形切除。电凝和缝扎止血有再次出血可能,危重病人可考虑电凝或缝扎止血;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风险大,并发症相对多;以局部楔形切除较为理想,切除后可避免复发。
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和电凝止血已被广泛应用,多数先行胃镜下止血,失败后转为剖腹手术。硬化剂主要是无水酒精、去甲肾上腺素、聚乙二醇单十二醛等。但硬化剂治疗易产生医源性溃疡,电凝止血受视野清晰度影响较大,常二者结合应用,药物注射后暂时止血;暴露出血点后再用电凝止血;胃镜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应分别复查胃镜。
需要强调的是胃镜检查时如疑为Dieulafoy病切忌活检。本组2例活检后诱至出血性休克,1例导致死亡。手术时严禁在未明确出血部位情况下盲目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特别是在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的情况下。
胃Dieulafoy病亦有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或同位素扫描诊断,血管造影同时可行选择性栓塞治疗,但国内尚未有报道,有赖进一步积累经验。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胃Dieulafoy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对出血部位不明、休克难以纠正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应考虑此病可能,仔细诊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