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29435
虚痰论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陈 杰

    单位:四川省新都县人民医院(6105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835 世医但见痰证,便谓祛痰、化痰,习用宋代《和剂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实痰,不能治虚痰,即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痰饮一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而在《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可知。后世所谓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似乎痰之关系重大。何也?盖人体内本无痰,因风,因火,因虚,因实而生痰,痰阻经络、气机,而他病丛生。故二说皆不可废,唯着眼点不同,一在本,一在标。

    治病必求其本,治痰必求其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凡将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又谓:“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者多也。”也就是说,实痰少而虚痰多。何为实痰,何为虚痰?实痰者,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以风寒外闭皮毛,或以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致痰饮,而形气、病气皆属有余。何为虚痰?或形衰气弱,或以劳倦忧思,酒色过度而成劳损,或中风卒厥者,元气亏损,津液不循常道者,为虚痰。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何谓因虚而生痰。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如脾强胃健,则水谷皆化为气血。如脾胃虚弱,水谷不能尽化,留而为痰为饮。更有肾气不足而生痰者。因肾主闭藏,肾主水,以膀胱为其腑,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气于膀胱,膀胱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亦肾为胃关之义),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又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胃、脾、肺、膀胱因其一气化不利,皆可生痰。

    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治痰不仅要祛之,更要纠正生痰之因。而其因亦多。正如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泛而为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液,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瘀而生痰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郁而似鬼附者,各审其源而治之”。其中因虚而生痰者多,治之以补中气,补肾为主。补中有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温胃饮、理中汤、圣术汤之类。补肾有六味地黄丸、理阴煎、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

    此类方剂多用阴柔碍湿之品而不惧,正因求其本也。正如万全治小儿素有哮喘,吐痰多者,反用六味地黄丸。肾强则能敛精而痰无所生也。张锡纯的理痰汤中,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以断水泛之源。世人治痰惧用滋阴、收敛之品,多用开破之药,不知痰有虚证也。

    由此观之,痰之虚者十有七八,治之不可不详辨,而只知二陈汤、滚痰丸,应念念不忘,治病必求其本。

    (收稿日期:1998-03-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