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29437
《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评介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李汉鑫 徐宜厚

    单位:李汉鑫 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徐宜厚 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14)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848 管竞环、李恩宽等编著的《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从崭新的角度首次提出中医理论量化的专著。笔者仔细阅读后,从该书的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勇于开拓与创新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经过长达12年的探索而取得的,一扫以往某些以文献论文的陋习,书中蕴藏着大量的时代信息。该书具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1 以数据为切点,提示中医药理论量化的奥秘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拉法格语)。

    作者正是遵循这一科学原则,对105种植物类中药中42种微量元素和110首方剂33种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发现中药微量元素含量区间尺与区间谱的重要规律,从而为中药四性、五味量化以及优化临床组方奠定了数据基础。

    在此基础上,又对100种植物类中药药味的定量差别进行研究,进一步发现微量元素差别定味与传统定性符合率为67%,其中差别定味与传统定味一致,即:辛、甘味药之性偏温热、苦味药之性偏寒凉的药物占79.1%。这种运用数学模式差别药物定味的方法,结束了几千年来,依靠口尝或推论药味的历史,药味提出了新的定量要领。此外,作者测定每味药均含有42种元素,说明药物有主要药味和次要药味,这在传统定味上是很难区别的。从而大胆提出“每味中药,五味俱全”的假说,也是具有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的。

    2 从微观入手,探索中医理论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从总体来说,是立足于宏观整体,具有显著的系统论思维特征,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摒弃随意性、笼统性、模糊性,因此,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微观、定量和形态方面的研究成就,才能使宏观辨证具备深一层的客观物质基础,进一步提示症状的隐性阶段,也才可能实施辨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作者在研究中药微量元素的过程中,发现热性方药中F值(总体均值偏移度)大则热性强,F值小则热性弱。借助这种微量元素F值为正数值,偏大的适用于虚证,宜补阴补阳;反之,实证可选择微量元素F值为负数的相对方药。这种通过微量元素F值正负偏移度的测定,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病证与方药之间的最佳信息交换。作者对慢性肾炎尿毒证脾肾阳虚患者药物的筛选,就是借用微量元素谱的“邀请信息”与“应邀信息”而得到的。

    总之,该书对中医理论的内涵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创了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功能与微量元素关系研究之先河,展现了中医现代化的光辉前景。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加之中药或复方成分复杂,个体差异、反应状态等诸多因素,仅以中药微量含量而施的辨证论治,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如此,该书对从事中医药、卫生、营养、化学等多学科的人员来说,仍是一本难得的颇多启迪的佳作。

    收稿日期:(1999-04-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