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疗法对急性右室梗死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作者:韩劲草
单位:韩劲草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心内科,518101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844 为了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右室梗死心功能影响,本文通过对14例急性右室功能的改变并以此判断溶栓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本组14例病人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0-70岁,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14例患者均行急诊心肌核素检查。所有患者有下壁灌注缺损,右室功能EF值显著下降,而左心功能无明显改变,支持右室梗死的诊断。随机取6例较年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梗死,即时给冠脉内溶栓治疗,t-PA 30 mg,另8例患者在核素检查后行静脉溶栓治疗,t-PA 80 mg于1小时内滴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铊201心肌断层显像:在溶栓前缺损平均值60±45°,表现为左室下壁缺损,右室缺损未进行定量,在溶栓再通后48小时心肌摄取已明显改善,其中4例灌注异常全部消失。余下未通者存活4例在48小时检查,灌注缺损有所减少,但和溶栓前无显著差异(P>0.05)。
2.2 门电路血池显像:溶栓前右室功能明显下降,平均EF值为32±10%,同时测得的左室EF值则轻微下降;再通后右室功能很快恢复,48小时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分数为46±5%,与溶栓前相比有显著提高(P>0.01)。而未通组48小时及第四周检查仍改变不大。在48小时内死亡的2例,发病时的EF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约20%左右。
3 讨论
, 百拇医药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工作压力只有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工作压力只有10~18 mmHg,远远低于左室的压力120 mmHg,作功量、耗氧量也低于左室。此外右室收缩期灌注压力较高也有利于右室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因此在发生梗死时心肌不会马上进入绝对缺氧状态,存活时间相应较长,可以延缓右室心肌缺血的形态学改变,同时也为溶栓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基于此,本文选择病例时,把溶栓治疗的时间界限放宽到发病10小时以内,本文有6例患者属上述情况,结果2例再通4例无效。但如果不及时再通阻塞的血管,特别是出现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引起的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时,临床上右室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往往是进行性的,常规治疗难以纠正,最后多死于心源性休克。本文2例死亡情况同上所述,尸检可见梗死部位右冠脉的近端,右心室下壁可见中等大小心肌坏死灶,但右室只见有心肌缺氧改变,内膜下出血,坏死灶不如左室广泛,这和右室功能上严重障碍不一致,验证了上述机理。针对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本文使用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心肌显像及血池显像检查,前者帮助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面积,对梗死的位置和范围提供依据,后者通过评价溶栓前后心室功能的变化评价溶栓效果。理论指出左心室功能的改变反映左心梗死的晚期预后,而右室功能的改变则反映右心梗死的早期预后,因此在梗死早期对右室功能的定量检测十分重要。本文结果显示,溶栓前平均EF值为30±5%,显著下降,在进行溶栓治疗48小时后再通患者检查已明显恢复,平均为45±16%,在第三、第四周接近正常,有显著改变,而未通的患者EF值也有改变,但同溶栓前比无显著差异。此外本文对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也进行了检测,发现改变不大,当部分患者右心室功能严重障碍时,左心室EF值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有因代偿作用左室EF值较平时有所增加。这种左右室功能分离现象说明了右室梗死早期不会马上产生循环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原因,直到右室严重障碍持续加重到左心失代偿时而发生全心衰,出现心源性休克,而这种全心衰在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最后导致循环衰竭死亡,这是导致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
心肌核素显像检查除了能帮助梗死定位之外,同时也能帮助确定缺血的面积,区别是主干还是分支阻塞。本文有6例患者心肌显像和冠脉造影作了对比,诊断结果相近,核素显像检查提供的右冠脉近端阻塞的依据是充分的。溶栓前平均充盈缺损为68±46,在溶栓再通后48小时平均降到10±15,有6例在溶栓再通后全部充盈,而未通者也有减小,但同溶栓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用核素显像检查对右室梗死定位、右室功能评价是可行的。
收稿:1998-10-20
修回:1999-02-09, 百拇医药
单位:韩劲草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心内科,518101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844 为了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右室梗死心功能影响,本文通过对14例急性右室功能的改变并以此判断溶栓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本组14例病人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0-70岁,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14例患者均行急诊心肌核素检查。所有患者有下壁灌注缺损,右室功能EF值显著下降,而左心功能无明显改变,支持右室梗死的诊断。随机取6例较年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梗死,即时给冠脉内溶栓治疗,t-PA 30 mg,另8例患者在核素检查后行静脉溶栓治疗,t-PA 80 mg于1小时内滴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铊201心肌断层显像:在溶栓前缺损平均值60±45°,表现为左室下壁缺损,右室缺损未进行定量,在溶栓再通后48小时心肌摄取已明显改善,其中4例灌注异常全部消失。余下未通者存活4例在48小时检查,灌注缺损有所减少,但和溶栓前无显著差异(P>0.05)。
2.2 门电路血池显像:溶栓前右室功能明显下降,平均EF值为32±10%,同时测得的左室EF值则轻微下降;再通后右室功能很快恢复,48小时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分数为46±5%,与溶栓前相比有显著提高(P>0.01)。而未通组48小时及第四周检查仍改变不大。在48小时内死亡的2例,发病时的EF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约20%左右。
3 讨论
, 百拇医药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工作压力只有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工作压力只有10~18 mmHg,远远低于左室的压力120 mmHg,作功量、耗氧量也低于左室。此外右室收缩期灌注压力较高也有利于右室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因此在发生梗死时心肌不会马上进入绝对缺氧状态,存活时间相应较长,可以延缓右室心肌缺血的形态学改变,同时也为溶栓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基于此,本文选择病例时,把溶栓治疗的时间界限放宽到发病10小时以内,本文有6例患者属上述情况,结果2例再通4例无效。但如果不及时再通阻塞的血管,特别是出现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引起的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时,临床上右室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往往是进行性的,常规治疗难以纠正,最后多死于心源性休克。本文2例死亡情况同上所述,尸检可见梗死部位右冠脉的近端,右心室下壁可见中等大小心肌坏死灶,但右室只见有心肌缺氧改变,内膜下出血,坏死灶不如左室广泛,这和右室功能上严重障碍不一致,验证了上述机理。针对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本文使用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心肌显像及血池显像检查,前者帮助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面积,对梗死的位置和范围提供依据,后者通过评价溶栓前后心室功能的变化评价溶栓效果。理论指出左心室功能的改变反映左心梗死的晚期预后,而右室功能的改变则反映右心梗死的早期预后,因此在梗死早期对右室功能的定量检测十分重要。本文结果显示,溶栓前平均EF值为30±5%,显著下降,在进行溶栓治疗48小时后再通患者检查已明显恢复,平均为45±16%,在第三、第四周接近正常,有显著改变,而未通的患者EF值也有改变,但同溶栓前比无显著差异。此外本文对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也进行了检测,发现改变不大,当部分患者右心室功能严重障碍时,左心室EF值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有因代偿作用左室EF值较平时有所增加。这种左右室功能分离现象说明了右室梗死早期不会马上产生循环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原因,直到右室严重障碍持续加重到左心失代偿时而发生全心衰,出现心源性休克,而这种全心衰在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最后导致循环衰竭死亡,这是导致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
心肌核素显像检查除了能帮助梗死定位之外,同时也能帮助确定缺血的面积,区别是主干还是分支阻塞。本文有6例患者心肌显像和冠脉造影作了对比,诊断结果相近,核素显像检查提供的右冠脉近端阻塞的依据是充分的。溶栓前平均充盈缺损为68±46,在溶栓再通后48小时平均降到10±15,有6例在溶栓再通后全部充盈,而未通者也有减小,但同溶栓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用核素显像检查对右室梗死定位、右室功能评价是可行的。
收稿:1998-10-20
修回:1999-02-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