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避凝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作者:谢妍英
单位:南海市梁植伟纪念医院(528248)
关键词:
速避凝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据国外文献报道,所有被截肢者50%为糖尿病患者。为降低截肢率,根据DF的发病机理,本文利用速避凝的抗血栓作用,观察对DF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46例患者均系我院1997年2月~1999年2月住院病人,男24例,女2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按1985年WHO诊断标准诊断。局部表现:除1例伴前臂病灶外,其余患者病变发生于小腿以下;轻度坏疽29例,中度坏疽15例,重度坏疽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组成、病变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有可比性。所有病人治疗前未用过山莨菪碱和其他抗凝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控制高血糖等基础治疗和局部处理相同,观察组加用速避凝(贝诺菲温沙公司)0.4 mL(10 000 AX aIC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每天2次,连用10 d。
1.3 观察指标 ①肢端皮温和皮肤颜色;②小腿动脉搏动情况;③坏疽程度;④血小板(plt)和凝血酶时间(TT)。
1.4 疗效判定 ①治愈:皮温恢复,皮肤红润,动脉搏动存在,溃疡愈合;②好转:皮温和皮色改善,动脉搏动弱,溃疡灶见新生肉芽;③无效:肢端病变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中9例痊愈,13例好转,2例因重度坏疽无效而截肢,总有效率91.7%(22/24);对照组中5例痊愈,10例好转,7例无效(4例截肢,3例死亡),总有效率68.2%(15/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副作用 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现象,治疗前后plt和TT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糖尿病足(DF),又称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大中小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肢体,常采用外科高位截肢手术。近些年来,治疗DF有了新的进展,截肢率明显下降。通过抗血栓改善肢端缺血是内科治疗方法之一。速避凝具有抗血栓、抗凝血及调血脂等作用[1],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显示稳定和明显的抗Xa作用,弱和短的抗Ⅱa作用,在体外,抗Xa和抗Ⅱa的比是4∶1[2]。因此,速避凝的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少。本组观察结果表明,速避凝能改善DF患者肢端缺血状态,促进溃疡愈合,未见出血倾向和其他副作用。
本组观察结果提示,对DF患者,在积极的全身治疗和控制高血糖及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早应用速避凝可提高其疗效,是降低截肢率的积极疗法,且使用方便。但对肢端重度坏疽者宜手术治疗。
4 参考文献
1 孔德新.低分子肝素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展望.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9
2 曾淑燕. 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血栓与止血杂志,1997,4(1):29, http://www.100md.com
单位:南海市梁植伟纪念医院(528248)
关键词:
速避凝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据国外文献报道,所有被截肢者50%为糖尿病患者。为降低截肢率,根据DF的发病机理,本文利用速避凝的抗血栓作用,观察对DF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46例患者均系我院1997年2月~1999年2月住院病人,男24例,女2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按1985年WHO诊断标准诊断。局部表现:除1例伴前臂病灶外,其余患者病变发生于小腿以下;轻度坏疽29例,中度坏疽15例,重度坏疽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组成、病变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有可比性。所有病人治疗前未用过山莨菪碱和其他抗凝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控制高血糖等基础治疗和局部处理相同,观察组加用速避凝(贝诺菲温沙公司)0.4 mL(10 000 AX aIC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每天2次,连用10 d。
1.3 观察指标 ①肢端皮温和皮肤颜色;②小腿动脉搏动情况;③坏疽程度;④血小板(plt)和凝血酶时间(TT)。
1.4 疗效判定 ①治愈:皮温恢复,皮肤红润,动脉搏动存在,溃疡愈合;②好转:皮温和皮色改善,动脉搏动弱,溃疡灶见新生肉芽;③无效:肢端病变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中9例痊愈,13例好转,2例因重度坏疽无效而截肢,总有效率91.7%(22/24);对照组中5例痊愈,10例好转,7例无效(4例截肢,3例死亡),总有效率68.2%(15/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副作用 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现象,治疗前后plt和TT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糖尿病足(DF),又称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大中小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肢体,常采用外科高位截肢手术。近些年来,治疗DF有了新的进展,截肢率明显下降。通过抗血栓改善肢端缺血是内科治疗方法之一。速避凝具有抗血栓、抗凝血及调血脂等作用[1],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显示稳定和明显的抗Xa作用,弱和短的抗Ⅱa作用,在体外,抗Xa和抗Ⅱa的比是4∶1[2]。因此,速避凝的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少。本组观察结果表明,速避凝能改善DF患者肢端缺血状态,促进溃疡愈合,未见出血倾向和其他副作用。
本组观察结果提示,对DF患者,在积极的全身治疗和控制高血糖及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早应用速避凝可提高其疗效,是降低截肢率的积极疗法,且使用方便。但对肢端重度坏疽者宜手术治疗。
4 参考文献
1 孔德新.低分子肝素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展望.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9
2 曾淑燕. 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血栓与止血杂志,1997,4(1):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