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47264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9期
     作者:刘洪艳

    单位:沈阳市传染病院,辽宁沈阳 110006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99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黄疸,易误诊为其它肝病。我科于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女,46岁。1997~1998年两年间3次发病,有乏力、食欲改变及尿黄症状。症状较轻,每次发病时谷丙转氨酶(ALT)均高于正常10倍,前两次血清胆红素正常,3次化验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前两次保肝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而第3次发病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由49.5mmol/L降至正常后,在巩固治疗期间,无明确诱因TBiL再次升高,最高达127.4mmol/h,其中直间胆红素为70.2mmol/L。住院期间,多方检查,倾向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因保肝治疗无效,行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诊断为PSC,并应用激素治疗TBiL下降,但病人有持续性低黄疸,并口服激素维持用量。
, http://www.100md.com
    例2,女,41岁。入院时恶心、尿黄,ALT619μ/L,TBiL120.1μmol/L,DB:L为65.3μmol/L,入院后多次化验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由于病人有明确服药史,结合发病过程及化验指标的演变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按此诊断治疗肝功逐渐恢复正常。由于此患者胞弟20岁时死于胆汁性肝硬化,且本患于入院1a前曾有ALT升高,腹部CT示尾状叶增大,脾大,提示为慢性肝病征象,故行ERCP检查,示肝内胆管纤细,数目略少,管壁欠光滑,诊断为PSC。经随访此患出院后再次出现黄疸。其胞妹也行ERCP检查,诊断为PSC。

    例3,男,25岁。以发热及消化道症状起病,起病后7d开始出现黄疸,伴明显皮肤瘙痒,当时化验ALT1950μ/L,TBiL174.2μmol/L,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AV-IgM)阳性。按“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治疗,食欲好转。但皮肤瘙痒加重,间断有低热,黄疸呈持续性升高,升高程度与症状不相符。入院后4次HAV-IgM抗体阳性。两个月后复查B超,提示胆管及胆总管较细,胆总管直径0.42cm,不除外硬化性胆管炎,行ERCP检查后确诊为PSC。
, 百拇医药
    2 讨论

    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胆管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多灶性肝内,外胆管狭窄,是以肝内,外胆管闭塞性纤维化为特点的郁胆性病变,其病因仍未了解,文献推测主要有细菌感染、免疫因素、变态反应、病毒感染、体内铜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家族性。

    PSC临床上少见,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进行性,黄疸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偶可达2a之久,常伴瘙痒,可有间歇性发热,有1/3病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某些患者亦有间断性右上腹痛,经数月或数年,出现脾肿大,胆汗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化验TBiL轻至中度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胆固醇均可升高。

    病例2有明确用药史,病例3HAV-IgM抗体阳性,可以掩盖本身胆管疾病,常常在黄疸持续性升高经保肝治疗无效时考虑PSC,故临床上容易误诊。而从最终结果来看,二病例均确诊为PSC,从而提示用药史及病毒感染为PSC的诱发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病例2有明确家族史,在临床诊断上,详细询问病史是非常重要的。从3例PSC看,在能排除其他肝病的情况下,黄疸反复出现或持续升高,应在B超及CT基础上及早行ERCP检查,若允许可以行肝活检更可明确诊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