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52554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严 灿,邓中炎,潘 毅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5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921 摘 要 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等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当走出原有的框架,不能人为地对研究生培养进行定位和定向,而应当充分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多项能力,获取多种知识,从而提高和扩展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面。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人才教育的首要课程,基础理论掌握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医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实践,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则又成为发展和创新中医学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如何发展中医的理性思考,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已被提高到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地位,而医疗制度的改革及社会需求的转变等又都为如何培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带来了新的课题。笔者通过对以往培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实际经验的回顾与反思,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等方面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希望在今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同道们一同论证。
, http://www.100md.com
    1 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除了要满足这一大方向外,还应当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所谓“具体化”是指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当具备哪些知识和哪些能力。我们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除了达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下达的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外,还应着重于通过培养使研究生具备5种知识和5项能力。5种知识包括:中医学知识、西医学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外语知识;5项能力是指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为熟练的表达能力、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要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就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对于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我们不主张唱高调和不切实际,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转变,我们也必须充分正视和考虑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往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多数集中于高校教学部门或科研机构,走入临床和走入社会的机会很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能不说与其本身的培养模式有关。我们提出“现实化”就是要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面和服务层面。以往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虽然体现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三个方面,但教学培养一直是重点,科研则又多以纯理论文献以及单纯的实验室研究为主,而临床则是可有可无。因此,研究生的能力相对局限,应用性不强。其实,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就掌握的专业知识而言,当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是离不开临床和科研的,而中医基础理论的科研也绝不能离开临床,因为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临床反复实践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现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当是教学、科研和临床并重,目标是通过三年的系统培养,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素质以及临床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 百拇医药
    2 培养方案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改革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论述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1 课程的设置及学习

    就一般情况而言,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研究生的选课往往以导师的意见为主,并结合自身的状况。以往的情况显示出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选课不能体现全面综合培养的目标,虽然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但相关外围知识则缺乏。二是受学分要求影响,盲目选择一些学分较高的课程或加多学习的课程,使得所学的课程与实际专业的要求不尽吻合,而且学习负担过重。三是对西医基础课重视不够。由于目前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因,许多研究生对西医基础知识已不熟悉,甚至遗忘,这对于开展科研工作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巩固和加强。有些研究生在没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直接选择一些现代医学的边缘学科或前沿学科课程学习,结果效果并不佳。四是对中医临床课不够重视,以往选课极少涉及。五是对相关外围知识学习缺乏。
, 百拇医药
    其对策是:课程的选择既要突出专业的特色,又要体现培养目标。按照制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可参考下表:

    学分课程应当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临床课。西医基础课的选择,一是可根据研究生本身的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某一课程的巩固和加深学习;二是根据专业的研究方向,选择与科研课题密切相关的课程学习。中医传统文化以及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不可缺少。中国医学根植于华夏文明,中医学不仅是医学课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更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课程。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掌握,是难以获得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领悟的,也就难以实现中医理论上的充实与创新。由于研究生学习上课的时间为一年,故课程学习以学习学分课程为首要,对于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西医前沿学科课程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不一定要按照学分课程的要求进行,可采取听课、开办讲座等方式学习,研究生以自学为主,导师辅导为辅。以上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研究生通过一年的上课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专业知识、科研知识、临床基本知识以及本专业相关外围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 百拇医药
    2.2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历来是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讲,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上课学习后,就进入到所在教研室,参加教研室的教学活动。现行的培养计划要求基础专业的研究生需完成约15节课的教学任务(临床专业的更少),但15节课对于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对研究生的教学活动安排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听课→备课→讲稿评估→试讲→讲稿修改→正式讲课(导师期间听课不少于2次)→学生反馈→修改讲稿。基础专业的研究生上课时数不能少于20节,教研室应尽量安排研究生讲授不同专业、不同班种的课程,使研究生得到充分锻炼。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求研究生提交1~2篇教学论文。

    2.3 科研工作

    参加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就科研选题而言,研究生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导师的科研课题,并有所创新,也可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在开题之前,研究生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所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交导师审阅。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要求应当是“继承+创新”。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应以中医基础理论立论,研究内容须包括文献、实验和临床三个方面。由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临床知识都能得到相应的运用,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 http://www.100md.com
    2.4 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需要加强的一个环节。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临床实践,这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不同于西医基础医学。中医贵在实践,离开实践,中医基础理论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同样不能脱离临床。以前培养中医基础专业的研究生,往往忽视临床实践,这使得研究生局限于实验室、教研室,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应不能少于1~1.5年,并可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进入临床某一科室,一方面收集病例,另一方面参加所在科室的医疗工作,既可随同导师上门诊,也可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入临床某一科室进行医疗实践。

    2.5 其他方面

    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教学、科研及临床是三个中心环节,但除了完成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外,导师及教研室还应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各项活动,包括教研室的一般行政管理,从而培养研究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此外,应尽量鼓励研究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包括外出调研、开会等,锻炼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 百拇医药
    3 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的确立是实现培养目标,完成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培养制度主要是指对研究生的管理,但管理的好坏与导师、教研室、研究生三者的相互配合密切有关。对研究生可实行三级管理:

    院校研究生处和各院、系、部制定一些大的规章制度,处理解决一些大方向问题,导师和教研室是直接管理者。由于有些导师不一定是教研室主任,因此,要妥善处理导师与教研室之间的协调关系,可同时设立一名教师担任研究生秘书,负责研究生的一般生活学习以及将他们的要求和导师及教研室的处理意见及时地上传下达。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全面、悉心,对研究生的学习、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要及时跟进。同时,导师对研究生的经费使用要有合理周密的计划。作为研究生导师,应当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从而保障研究生的经费使用。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培养,在研究生进入教研室后,应将研究生视为教研室的正式人员看待,积极安排研究生参加教研室的各项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在现今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需要的人才既要有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更要具有善于应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创新的能力。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当走出原有的框架,不能进行人为式定位与定向。我们期望在以巩固加强专业知识为主的前提下,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多方面技能,扩展研究生今后的适应面,从而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简介:严灿,男,29岁,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基础公共实验室副主任,基础医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通讯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邮编:510405。

    (收稿日期 1999—05—06 修回日期 1999—05—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