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52563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姚 静

    单位:广州中山医科大学 深圳泌尿外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

    关键词:脾胃病;胃阻抗图;中医辨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915 摘 要 目的 为探讨脾胃病患者证型与胃阻抗图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112例脾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胃阻抗测定。结果 87.5%的患者出现胃阻抗异常,其中胃律紊乱占50%,胃动过缓占41.07%,胃动过速占4.46%,胃律紊乱中肝胃不和占66.07%,明显高于脾虚证33.93%;而胃动过缓中,脾虚证占63.04%,又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占36.95%,两项比较,P<0.01。结论 肝胃不和型及脾虚型患者的胃阻抗异常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胃律紊乱主要出现在肝胃不和型,胃动过缓以脾虚型为多见。

    胃肠动力学研究是目前胃肠道疾病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医脾胃病患者的胃电、食道压力测定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过探讨,胃阻抗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作者通过对脾胃病患者进行胃阻抗测定,试图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阻抗图变化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中山医科大学深圳泌尿外科医院门诊病人,患者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或隐痛,或上腹部饱胀感,或上腹部如有物顶住感,或伴有嗳气、反酸,或纳差、神疲、乏力,或烦躁、口苦口干等症状。其中男47例,女65例,年龄20岁~65岁,平均年龄39.5岁,所有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其中慢性胃炎95例,十二指肠球炎9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8例,正常6例(同时有两种疾病则分别列入统计)。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将患者分为两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虚型,其中肝胃不和型62例,脾虚型50例。

    2 检测方法

    采用Kinsun公司生产的IGG-960胃动力检测仪,将4个直径10 mm大小的圆盘状银-氯化银电极安置在患者上腹部,患者静卧5 min后开始检测,于自由呼吸状态下记录胃阻抗(IGG)20 min,信号输送到486计算机,主要计算患者各个频段所占比例,进行功率谱分析,然后由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 百拇医药
    3 胃阻抗异常的分类

    表达胃运动阻抗图特征的参数是频率。正常人胃蠕动节律的控制波—慢波周期为3次/分,当病人出现胃动力紊乱时,这种正常的3cpm波被打破。已有人研究发现,正常人与病人的主频频率(cpm)存在明显差异[2]。P值<0.01。我们将cpm<2.0超过50%以上定为胃动过缓,cpm>4.0超过50%的定为胃动过速,cpm<2.0及cpm>4.0两者均超过30%以上定为胃律紊乱。如果cpm<2.0超过50%而同时又cpm>4.0超过20%,则为胃动过缓伴胃律紊乱,反之则为胃动过速伴有胃律紊乱。

    4 结果

    观察结果见表1。112例患者中,98例有异常(占87.5%),其中肝胃不和型54例(占87.00%),肝虚型44例(占88.00%),两证型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别。胃律紊乱检出率为50.00%(56/112),胃动过缓检出率为41.7%(46/112),胃动过速检出率较低,为4.46%(5/112),同时有胃律紊乱伴胃动过缓(过速)则分别列入统计。胃律紊乱中,肝胃不和占37例,明显高于脾虚证19例;在胃动过缓中,胃律紊乱中肝胃不和占17例又明显低于脾虚证29例,两项比较P<0.01。胃动过速例数太少,故未列入统计学处理。
, http://www.100md.com
    表1 脾胃病中医辨证与胃阻抗异常的关系 组 别

    胃律紊乱

    胃动过缓

    肝胃不和

    37

    17

    脾虚证

    19

    29

    注:卡方检验:x2=8.5929, p<0.01。

    5 讨论

    已有人研究报道,胃运动阻抗图是一项可靠的人体胃运动功能检测新技术[3],并认为该检查技术方便易行,无痛苦、无创伤、非侵入性,而特别运用于临床检测[4]。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胃肠道疾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而胃运动功能障碍则更为多见。我们观察到少数患者各种影像学检查及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而胃阻抗检测发现明显异常,患者因而会出现上腹胀痛、恶心、嗳气等症状。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尚未发现中医证型与胃阻抗异常特征有明显关系,肝胃不和型以胃律紊乱多见,而脾虚证则以胃动过缓为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三者与胃动力关系密切,脾虚健运失常,多以胃动过缓为常见。曾有人报道[5]脾虚者胃动力功能减退征象较多,动物实验[6]亦发现脾虚证动物胃电明显减弱;肝主疏泄,不仅疏泄胆汁以利消化,更疏畅全身之气机,气机郁滞,不仅影响到胃失和降,更影响到全身气机功能的紊乱。在胃阻抗特征上,肝胃不和型患者常可出现胃律紊乱,临床上肝胃不和型患者除见上腹胀痛、嗳气等症状外,多有烦躁、多梦或失眠等全身症状。本研究还观察到部分患者在给以相应的健脾益气或调和肝胃之法治疗后,症状改善的同时胃阻抗图也有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作者认为,从中医健脾益气和疏肝和胃角度去治疗胃动力障碍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91.100.
, http://www.100md.com
    [2] 陈日新,程立红,康明非.健康成人胃运动阻抗图特征的功率谱分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3):25.

    [3] 陈日新.人体胃运动体表无创伤电阻抗检测的研究.中国医学电阻抗杂志,1994,4(2):11.

    [4] Chen RX,Wan DR.Abnormal impedance gastogram and upper GI symptoms.Medical Progress through Technology.1993,(19):199.

    [5] 杨万福.561例胃腔痛中医证型与胃动力功能的X线钡餐检查探讨.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4):26.

    [6] 曲瑞瑶.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电波和胃运动波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1(3):156.

    (收稿日期 1999-05-03 修回日期 1999-06-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