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07513
心房按需型起搏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10期
     作者:叶金 吉文庆 张荣林 曹巧兰

    单位:南京市鼓楼医院心脏科(210008)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1032叶金f04.gif (84 bytes) 吉文庆 张荣林 曹巧兰

    我院自1991~1997年对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SSS)患者予安置心房按需型起搏器(AAI)治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象:5例中男3女2,年龄48~72岁,平均59.5岁。病窦史2~10年,伴晕厥3例。合并冠心病2例,高血压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电图P-P均≥2.0秒,最长达6.0秒,房早、室早各1例,阵发性房颤2例,无房室传导阻滞。经食道调搏文氏阻滞点均超过120bpm。
, 百拇医药
    方法: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心房电极导管,选用预先成形的翼状J型或螺旋钉型,钩住右心房壁,一般于2点或11点处为最稳定。本组1例螺旋电极固定在11点处,导管尖端钻入心房壁2.0mm以防脱位;4例J型翼状电极,用直或C型稍弯曲导引钢丝引入心房中部,旋动导管使前端向前、向左上方,缓缓抽出导引钢丝,导管前端4~5cm处逐渐由C变为L或U状,拉牵导管,随深吸气时膈肌下降导管呈L形,呼气时呈J形。拨出导引钢丝后测定心房腔内A波幅度、心肌阻抗、感知、起搏阈值并接起搏器,观察起搏功能正常,导管电极位置稳定后,固定好导管血管外端,埋置起搏器于囊袋中。

    结果:本组安置过程顺利,起搏参数:A波幅1.5~2.4mv,文氏阻滞点120~170bpm,阻抗500~630Ω,不应期400~405ms,阈值1.0~1.5mA,0.5~1.0V。术后均无大出血、感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右心房较大,螺旋电极固定于11点处,第三天感知不良,部分起搏脱漏,考虑电极固定较浅,即重予手术固定,旋紧顶端螺旋后起搏正常。另1例手术一周后发生类似情况,X线下见电极由2点处脱出,即予重新复位,经过顺逆时针旋转360°,导管电极不移位,校位后起搏良好。
, 百拇医药
    随访:经6个月~6年随访,5例患者安置AAI均正常工作,未再发生脱位等并发症,病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讨 论

    AAI是治疗病窦有效简便的生理性起搏。适应证为有症状的病窦患者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文氏点≥130bpm;无束支及室内阻滞的窦缓伴偶尔窦性停搏者;相对适应证为文氏点120bpm,房室传导功能基本正常;偶发房速房颤的病窦患者。禁忌症为心房静止无应激或心房阈值过高(起搏电压>1.5V),文氏点<120bpm,房室及室内阻滞,或确诊为双结退行性病变者。

    AAI的起搏使房室顺序收缩,恢复了心脏生理的排血。Witte等对照研究表明比用VVI的排血量近期与远期分别高17.4%与35.4%;AAI有利消除心房肌不应期离散性、缩短不应期,对产生房性心律失常的这一环节控制作用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本组5例随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伴房早房颤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未再查到发作情况。由于AAI没有VVI房室逆传产生起搏综合征(PS)的缺点,其房颤、脑血栓发生率、死亡率相对低,已有原使用VVI,因不适应而改为AAI的报道。
, 百拇医药
    AAI置入的阈值参数与心房电极稳定固定是临床安置的关键。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A波)一般要求2.0~2.5mv,电压阈值<1.5v,让起搏器有效感知心房激动,产生按需的刺激发放。现代起搏器已可靠地感知0.5~0.6mv,故可降低P波振幅达1.5~1.8mv。本组2例P波1.5mv、1.7mv,感知良好,随访中起搏器工作正常。起搏电极顶端翼状J型倒刺钩住心耳梳状肌,耐受心脏舒缩及血流冲击导管,与呼吸运动相适应,在心腔内不易移位。螺旋电极主动固定作用使AAI脱位率偏高难题解决了。

    复习文献,病窦患者多数使用VVI,而使用AAI约5.5%左右,我院仅达1.0%。AAI是最佳血液动力学效果,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且价格适合、操作方便,是单导管生理型起搏,仍值得提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