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14249
电熔断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http://www.100md.com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10期
     作者:陈左权 白如林 张光霁 黄承光 朱 诚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03

    关键词:动脉瘤;颅内;电熔断可脱弹簧圈并发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91041 以电熔断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自GDC进入中国以来,国内也已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未见有关并发症的报道。自1996年5月以来作者参加了97例(103个)颅内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发生并发症10例次,发生率为9.7%,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男52 例,女45例。年龄23~85岁,平均53岁。动脉瘤103个,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1例有3个动脉瘤。38例急诊栓塞,其余均择期栓塞。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采用全麻或基础麻醉。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血管的扭曲程度,选用不同的微导管和微导丝。用GDC作为栓塞材料。栓塞标准是动脉瘤不显影且载瘤动脉不受影响,必须作到栓塞后动脉瘤小泡不再显影。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瘤颈成型术。

    1.3 并发症及典型病例

    1.3.1 术中动脉瘤破裂 共发生4例(3.88%)。例1: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直径3 mm。以导丝引导微导管进入动脉瘤时瘤破裂。立刻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同时以GDC栓塞动脉瘤。术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4 d出现严重脑血管痉挛,即行球囊血管扩张术,但疗效不明显。复查CT显示大面积脑梗死。该患者最后呈植物状态生存。

    1.3.2 弹簧圈突出至载瘤动脉 共发生4例(3.88%)。例2:左颈内动脉动脉瘤,位于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瘤径6 mm,颈宽4~5 mm;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瘤径5 mm,有小泡。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满意后行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置入GDC 6~20 cm,见弹簧圈易突出,位置满意后熔断。再置入GDC 5~12 cm时,见第1个弹簧圈被部分挤出瘤腔,撤回第2个GDC,动脉瘤内造影剂已滞留,结束手术。术后用低分子肝素1周。4个月后造影复查,2个动脉瘤均不显影。
, 百拇医药
    1.3.3 载瘤动脉或邻近动脉闭塞 共发生2例(1.94%)。例3:右小脑后下动脉髓前段动脉瘤,瘤径4 mm,颈宽3~4 mm。弹簧圈易脱出至载瘤动脉,在调整过程中,弹簧圈打结。回撤微导管,弹簧圈部分在动脉瘤位置,部分在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内。右小脑后下动脉血流明显滞留,但侧支循环已开通。经抗凝治疗7 d,患者未出现任何症状。

    2 讨 论

    动脉瘤的栓塞手术常见并发症为术中动脉瘤穿通破裂、血凝块引起脑梗死及载瘤动脉和邻近动脉闭塞[1]。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可能由下述原因引起:血压波动;导管或导丝穿通动脉瘤;弹簧圈或GDC的推进导丝穿通动脉瘤[1,2]。选用合适的微导丝和微导管极其重要,操作技术的熟练可大大降低动脉瘤穿通的可能。在微导管导入动脉瘤腔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导丝超过微导管的头端。在栓塞时,选择大小和柔软度合适的弹簧圈型号也极为重要。应避免弹簧圈的过度挤压,即便动脉瘤颈残留,也可留待择期处理。本组4例术中破裂,均发生于小动脉瘤,有2例发生在栓塞瘤颈时。一旦术中动脉瘤破裂,应立即中和肝素,使用瘤颈成形术者,应立即充盈球囊,尽快完成栓塞以减少进一步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的脑梗死多见于宽颈动脉瘤栓塞术后有少许瘤颈残留。可能是由于残留的瘤颈处血栓的发展,血凝块脱落进入脑动脉所引起。也可因弹簧圈突至载瘤动脉导致血栓。目前的对策是术后短期的肝素化(48 h)和长期的阿司匹林治疗[1]。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7 d可有效预防脑梗死。
, 百拇医药
    载瘤动脉的闭塞是由于弹簧圈移位或动脉瘤颈血凝块的发展而引起的。当动脉瘤颈较宽,弹簧圈很容易突出瘤腔到载瘤动脉,可采用瘤颈成形技术[3]。邻近动脉的误栓往往发生在栓塞瘤颈时。本组1例误栓大脑中动脉,当8根GDC置入后,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当时结束手术当可避免误栓。因此,我们认为栓塞术中强求完美往往是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中图分类号 R 65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8-879X(1999)10-0811-02

    参考文献

    1 Vinuela F, Duckwiler G, Mawad M.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embolization of acute intracranial aneurysm: perioperative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403 patients[J]. J Neurosurg,1997,86(8):475
, 百拇医药
    2 Mcdougall CG, Halbach VV, Dowd CF, et al. Causes and management of aneurysmal hemorrhage occurring during embolization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J]. J Neurosurg ,1998,89(3):87

    3 Higashida RT, Halbach VV, Barnwell SL. Treatma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parent vessel: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embolization in 84 patients[J]. AJNR,1990,11(6):633

    (1999-07-20收稿,1999-09-18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