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功能研究
作者:赵烨德 何清濂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03;赵烨德:海军第411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81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91033 瘢痕增生并继发挛缩畸形的发生、发展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上也无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本实验利用胶原胶结缔组织收缩模型,观察体外培养的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促胶原胶收缩情况,了解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能力,探讨瘢痕挛缩的发生、发展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胶原制备[1] 用0.1%醋酸溶液提取鼠尾胶原粗制液,加氯化钠至5%终质量浓度,胶原絮状沉淀,离心收集,透析去除盐成分后,4℃储存。
, 百拇医药
1.2 成纤维细胞培养 将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8例)及正常皮肤组织(6例)剪成细小碎块后进行组织块培养,培养液为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1周后成纤维细胞逐渐从组织块边缘向外扩展生长;选择第5,15代培养细胞为实验对象。
1.3 胶原胶结缔组织收缩面积测定 实验分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组,参照文献[2]方法建立胶原胶模型,制胶后每24 h测量胶原胶直径并计算其面积。
2 结 果
2.1 成纤维细胞胶原胶中的形态变化 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胶原胶中的形态变化主要集中在细胞掺和聚胶后16 h内,且二者无明显差异。胶原胶初始凝聚时,细胞一般均呈散在、细小、圆型分布,培养4 h后,细胞在胶内有伪足伸出并向不规则形状转变;培养16 h后,胶原胶内的绝大部分细胞已呈细长梭形和不规律形分布。
2.2 成纤维细胞促胶原胶收缩情况 不同组织来源、不同培养代数的成纤维细胞掺入胶原胶后培养,发现胶原胶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呈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向心性缩小。培养7 d后,含第5代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由35 mm缩至(11±0.40) mm,胶面积缩小约90.12%;含第15代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缩短至(12.33±0.53) mm,面积缩小87.58%;而含第5,15代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分别缩至(14.83±0.60) mm,(16.83±0.51) mm,面积缩小82.05%和76.88%。统计显示实验二组间直径和面积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瘢痕挛缩作为伤口上皮化以后结缔组织异常收缩的病理疾患,常常给患者功能部位带来破坏性影响,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人们认为瘢痕组织挛缩是由于瘢痕组织内存在一种含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actin, α-SM)的、具有收缩功能的肌成纤维细胞收缩所致[3],而对那些不含α-SM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促组织收缩作用了解甚少。本实验通过结缔组织收缩模型发现,在体外相同培养条件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不但有着比正常成纤维细胞更强的促组织收缩作用,而且经长时间培养后,这种异常收缩能力改变不明显。因此,依据Carver等人的观点[4,5],我们认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这种强收缩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也提示了普通瘢痕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组织挛缩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中图分类号 R 619.6 文献标识码:B
, http://www.100md.com
文章编号:0258-879X(1999)10-0757-01
参考文献
1 李瑞玉 主编. 细胞外间质的生物化学及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75~286
2 Schiro JA, Chan B, Roswit P, et al. Integrin α2β1(VLA-2) mediates reorganization and contraction of collagen matrices by human cells[J]. Cell, 1991, 67(1): 40
3 Schmitt-Graff A, Desmouliere A, Gabbiani G. Hetergeneity of myofibroblast phenotypic feature: an example of fibroblastic cell plasticity[J]. Virchows Archiv, 1994, 425(1):3
, 百拇医药
4 Carver W, Molano I, Reaves TA, et al. Role of the α1β1 integrin complex in collagen gel contraction in vitro by fibroblast[J]. J Cell Physiol, 1995, 165(3):425
5 Brown RA, Talas G, Porter RA, et al. Balance mechanical forces and microtubule contribution to fibroblast contraction[J]. J Cell Physiol, 1996, 169(3): 439
(1999-04-17收稿,1999-09-20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03;赵烨德:海军第411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81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91033 瘢痕增生并继发挛缩畸形的发生、发展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上也无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本实验利用胶原胶结缔组织收缩模型,观察体外培养的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促胶原胶收缩情况,了解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能力,探讨瘢痕挛缩的发生、发展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胶原制备[1] 用0.1%醋酸溶液提取鼠尾胶原粗制液,加氯化钠至5%终质量浓度,胶原絮状沉淀,离心收集,透析去除盐成分后,4℃储存。
, 百拇医药
1.2 成纤维细胞培养 将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8例)及正常皮肤组织(6例)剪成细小碎块后进行组织块培养,培养液为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1周后成纤维细胞逐渐从组织块边缘向外扩展生长;选择第5,15代培养细胞为实验对象。
1.3 胶原胶结缔组织收缩面积测定 实验分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组,参照文献[2]方法建立胶原胶模型,制胶后每24 h测量胶原胶直径并计算其面积。
2 结 果
2.1 成纤维细胞胶原胶中的形态变化 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胶原胶中的形态变化主要集中在细胞掺和聚胶后16 h内,且二者无明显差异。胶原胶初始凝聚时,细胞一般均呈散在、细小、圆型分布,培养4 h后,细胞在胶内有伪足伸出并向不规则形状转变;培养16 h后,胶原胶内的绝大部分细胞已呈细长梭形和不规律形分布。
2.2 成纤维细胞促胶原胶收缩情况 不同组织来源、不同培养代数的成纤维细胞掺入胶原胶后培养,发现胶原胶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呈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向心性缩小。培养7 d后,含第5代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由35 mm缩至(11±0.40) mm,胶面积缩小约90.12%;含第15代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缩短至(12.33±0.53) mm,面积缩小87.58%;而含第5,15代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直径分别缩至(14.83±0.60) mm,(16.83±0.51) mm,面积缩小82.05%和76.88%。统计显示实验二组间直径和面积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瘢痕挛缩作为伤口上皮化以后结缔组织异常收缩的病理疾患,常常给患者功能部位带来破坏性影响,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人们认为瘢痕组织挛缩是由于瘢痕组织内存在一种含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actin, α-SM)的、具有收缩功能的肌成纤维细胞收缩所致[3],而对那些不含α-SM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促组织收缩作用了解甚少。本实验通过结缔组织收缩模型发现,在体外相同培养条件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不但有着比正常成纤维细胞更强的促组织收缩作用,而且经长时间培养后,这种异常收缩能力改变不明显。因此,依据Carver等人的观点[4,5],我们认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这种强收缩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也提示了普通瘢痕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组织挛缩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中图分类号 R 619.6 文献标识码:B
, http://www.100md.com
文章编号:0258-879X(1999)10-0757-01
参考文献
1 李瑞玉 主编. 细胞外间质的生物化学及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75~286
2 Schiro JA, Chan B, Roswit P, et al. Integrin α2β1(VLA-2) mediates reorganization and contraction of collagen matrices by human cells[J]. Cell, 1991, 67(1): 40
3 Schmitt-Graff A, Desmouliere A, Gabbiani G. Hetergeneity of myofibroblast phenotypic feature: an example of fibroblastic cell plasticity[J]. Virchows Archiv, 1994, 425(1):3
, 百拇医药
4 Carver W, Molano I, Reaves TA, et al. Role of the α1β1 integrin complex in collagen gel contraction in vitro by fibroblast[J]. J Cell Physiol, 1995, 165(3):425
5 Brown RA, Talas G, Porter RA, et al. Balance mechanical forces and microtubule contribution to fibroblast contraction[J]. J Cell Physiol, 1996, 169(3): 439
(1999-04-17收稿,1999-09-2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