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37007
急性甲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0期
     作者:陈怀宇 祝绍俊

    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传染科(510010)

    关键词:

    急性甲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35岁。因乏力、纳差、厌油腻13 d,于1996年8月入院。起病后曾按“胃炎”给予雷尼替丁0.15 g,2次/d 治疗,效差。入院前一天出现面色黄染,查肝功能异常,门诊拟诊“肝炎”收入院。体检:T 36.6℃,P 80次/min, R 16次/min,BP 14/9 kPa。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出血点、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 4.4×109/L,RBC 4.8×1012/L,Hb 145 g/L, Plt 175×109/L,N 0.72,L 0.27, E 0.01,大便OB(-),PT 30 s(正常对照23 s),TB 44.8 μmol/L,DB 22.8 μmol/L,ALT 819 U/L,HBsAg(-),抗-HCV(-),抗HAV-IgM(+),B超: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给予肝泰乐、肌苷、消炎利胆片、氟哌酸常规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入院第32天,患者出现鼻出血,同时发现前胸部少量出血点,复查WBC 4.1×109/L,RBC 3.84×1012/L,Hb 117 g/L, Plt 40×109/L,大便OB(+ +),TB 18.5 μmol/L,DB 5.8 μmol/L, ALT 65 U/L。经血液科会诊,并分别于三个部位三次骨髓穿刺及活检显示:见大量脂肪细胞,三系增生极低:粒系0.31,红系0.005,血小板极少见,未见巨核细胞。明确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转科治疗。

    讨论 肝炎病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可能有:①直接抑制骨髓;②损伤干细胞,致其染色体异常而影响其功能;③引起产生抗干细胞抗体。有报道年平均发病率约44/10万,多见于甲型肝炎10周内发生,平均生存期仅10周,极其凶险。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若在病情明显缓解时出现出血倾向,应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尽早骨髓检查、诊断,及时治疗或者能够提高患者存活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