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47418
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0期
     作者:申娟 贾银明 杨小莉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关键词:高血压;逆转左室肥厚;QTc离散度

    现代康复991041 [摘要]目的:研究左心室肥厚与QT间期离散度相互关系。方法:46例服卡托普利25~50mg/d,2/d,平均21个月。结果:用药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变薄,左室重量指数明显下降;QTc离散度明显减小。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可明显缩短QT离散度,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0-1234-01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子,LVH患者心律失常性猝死率显著增高[1]。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cd)可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程度,研究发现QTcd可做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我们利用卡托普利长期治疗逆转LVH患者46例,并观察治疗前后QTcd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Ⅱ期高血压病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67岁,平均52岁。诊断均符合WHO高血压病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阻滞、心肌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东芝SSA-270A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头频率为3.5MHz。精确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心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计算左心室重量(LVM),LVM(g)=0.8[1.04(IVS+LVDd+PWT)3-LVDd3]+0.6g,美国超声医学会推荐应用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MI=LVM(g)/体表面积(m2)作为诊断LVH的标准,左心室重量指数正常值男性<125g/m2;女性<110g/m2,大于此值可诊为LVH。
, 百拇医药
    1.3 用药方法及观察项目 长期口服卡托普利25~50mg/d,2/d,1.5a~2a。每月复查血压,一年复查ECG、心脏超声心动图。

    1.4 QTcd测定 除外T波或Tu分界不明导联,每例测定患者12导联心电图,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计算QTcd=实测,取QTc均值,不同导联中最长和最短QTc值之差为QTcd。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卡托普利长期治疗可以逆转左室肥厚,左室重量指数经治疗由(156±39)g/m2下降至(124±32)g/m2(P<0.05)。左室肥厚的逆转可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QTcd由治疗前的(89.7±33.6)ms缩短为治疗后的(52.1±19.2)ms(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卡托普利治疗前后LVH与QTcd的变化 时间

    LVDd(mm)

    IVS(mm)

    PWT(mm)

    LVMI(g/m2)

    QTcd(ms)

    治疗前

    49.52±3.24

    13.36±1.21

    12.92±1.78

    156±39
, 百拇医药
    89.7±33.6

    治疗后

    44.82±2.87

    9.18±1.14

    10.76±1.26

    124±32

    52.1±19.2

    注:P均<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1/3合并LVH,LVH是高血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LVH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1]。LVH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心肌重量的增加,血液相对灌注不足以及某些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有关。文献表明:LVH与QTcd密切相关。LVH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基础可能是折返机制参与[2]。QTcd增加反映了各部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这种区域性复极不均匀极易产生折返激动,导致室速、室颤。观察表明高血压并LVH者QTcd增加,逆转LVH可明显缩短QTcd。
, 百拇医药
    长期应用卡托普利可使LVH得以逆转。该机制可能为逆转IVS及PWT重构所致。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加可使心肌细胞增殖,影响心肌间质胶原及结缔组织代谢。卡托普利通过减少AngⅡ作用而使左室结构发生改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循环和心肌局部AngⅡ浓度降低及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从而减弱AngⅡ对心肌的刺激及促进心肌胶原的降解,其综合作用逆转靶器官和血管壁的不良重塑,恢复靶器官和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简介]申娟(1964-),山东省人,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循环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 Mclenachen JM,Hendeson EH,Morris KI,et al.Ventricular arrhythmias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 trophy[J].N Engl J Med,1987,317:787

    [2]李萍.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研究近况[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6,17(2):115

    [收稿日期]1999-06-1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