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52591
脑梗塞患者凝血分子标记物变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0期
     作者:邓常青, 江劲波

    单位:湖南中医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关键词:脑梗塞;血瘀证;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Von willeb rand因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014 摘 要:目的 探讨部分凝血分子标记物与脑梗塞血瘀证病理及辨证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塞患者辨证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观察其血浆GMP-140、D-二聚体和VW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浆GMP-140均显著升高(P<0.01),而血瘀证组GMP-140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D-二聚体均显著升高(P<0.01),而血瘀证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vw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亢进为脑梗塞的病理变化之一,也是脑梗塞血瘀证的微观病理基础之一,而血浆GMP-140和D-二聚体含量检测对于脑梗塞血瘀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脑梗塞病人其体内存在凝血、抗凝血系统及血栓素A(TXA2)/前列环素(PGI2)失衡等异常改变[1,2]。这些结果提示,脑梗塞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过去有关血瘀证的研究多局限于血液流变学及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或抑制物水平来判断体内的高凝状态,而这些指标均在不同程度上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地反映体内高凝状态的病理。为此,本文对脑梗塞患者部分凝血分子标记物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其改变与血瘀病理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脑梗塞病人组

    根据全国第二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选取经CT确诊的脑梗塞病人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4±12.7岁),以上病例按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制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4],辨证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组,其中血瘀证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9.3±13.2岁,非血瘀证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5±14.1岁。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附一医院,均在发病后24h内进行观察。在发病前1周以上未用过对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有明显影响的中、西药物。
, 百拇医药
    1.2 正常对照组

    来源于本院健康体检者,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16.8岁,无心肺肝肾脑等疾病,血压正常,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无吸烟史,1周以上无服药史。

    2 观察方法

    病人均于发病后24h内由肘静脉抽血观察。对照组均于上午8时空腹由肘静脉抽血。血液分别以3.8%枸椽酸钠和2%EDTA-Na21∶9抗凝后,3 000 rpm于4℃离心15min,分离血浆保存于-30℃待测。

    3 观察指标

    3.1 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

    以ELISA法测定,测定药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室提供。
, http://www.100md.com
    3.2 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

    以ELISA法测定,药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3.3 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

    按ELISA法测定,药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室提供。

    4 统计分析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 血浆GMP-140含量的变化(见附表)

    脑梗塞血瘀证组GMP-14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血瘀证组GMP-140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GMP-14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
, 百拇医药
    2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见附表)

    脑梗塞血瘀证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血瘀证组D-二聚体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瘀证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

    3 血浆vwF含量的变化

    脑梗塞血瘀证组血浆vw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血瘀证组vwF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脑梗塞各组各指标的比较(±s) 组 别

    例 数

    GMP-140
, 百拇医药
    (mg/ml)

    D-dimer

    (ug/ml)

    vwF

    (%)

    正常对照组

    20

    15.77± 8.23

    0.27±0.14

    98.4±31.6

    非血瘀证组

    22

, http://www.100md.com     25.82±10.16△△

    0.96±0.11△△

    127.8±37.8△△

    血瘀证组

    25

    34.68±11.34△△**

    1.25±0.17△△**

    129.0±34.3△△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非血瘀证组比较:P<0.01。讨论
, http://www.100md.com
    1 脑梗塞与GMP-140的关系

    GMP-140特异地存在于静止血小板的α颗粒膜上,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等因素刺激时,使GMP-140在血小板膜上表达,并且活化的血小板可将GMP-140释放入血浆。因此,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浆GMP-140含量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直接证据,为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记物[5、6]。研究表明,很多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血浆GMP-140含量均显著升高[7]。本研究表明,在脑梗塞急性期,无论是血瘀证组还是非血瘀证组,血浆GMP-140含量均显著升高,提示该类病人均存在血小板活化倾向。而血瘀证组GMP-140又高于非血瘀证组。表明血小板活化为脑梗塞的基本病理之一,脑梗塞患者均在微观上存在血瘀病理,而血浆GMP-140测定对于临床进一步判断血瘀病理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2 脑梗塞与D-二聚体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其血浆含量升高表示凝血亢进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多种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形成、DIC、缺血性心脏病等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8]。研究表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凝血活性亢进,继发性纤溶性增强[1]。本文结果表明,急性期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以血瘀证的升高显著,说明患者均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倾向。这类患者均在微观上存在着血瘀的表现,凝血亢进亦为脑梗塞血瘀病理基础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于临床判别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脑梗塞与vwF的关系

    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在内皮受损时血浆vwF升高。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vwF含量升高[1]。本结果表明,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血浆vwF含量均明显升高,而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一般认为,血管内皮受损为血栓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结果提示,血管内皮受损为脑梗塞的共同病理基础,血浆vwF的升高在客观上也反映了无论是辨证为血瘀证还是非血瘀证,由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致的高凝状态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础,在微观上也反映了血瘀病理的存在。而vwF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可能不具有较大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总之,以上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活化及凝血亢进为脑梗塞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也反映了脑梗塞在微观上存在着血瘀病理,从而在微观上证明了脑梗塞患者均存在血瘀的病理基础。因此,高凝状态分子标记物的测定可作为脑梗塞血瘀证辨证的客观指标。同时,某些分子标记物对于临床判别血瘀病理程度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常青,贺石林,许士涵.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前列腺素和凝血象变化的比较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0,7(1):11.

    [2] 吴江,张淑琴,饶明俐,等.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血小板聚集功能、血脂、脂蛋白及血液粘度变化的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1,8(1):15.

    [3]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60.
, http://www.100md.com
    [4] 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5] Stenberg PE, McEver RP, Shuman MA, et al. A platelet alpha-granule membrane pratein (GMP-140) is expressed on the plasma membrane after activation. J cell Biol, 1985, 101(3):880.

    [6] McEver RP. GMP-140: a receptor for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 on actived platelets and endotheliums. J cell Biochem, 1991, 45:156.

    [7] 吴国新,李建勇,李佩霞,等.血小板表面及血浆内α颗粒膜蛋白的放射免疫测定.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3(2):99.

    [8] 宋善俊,王鸿利.某些分子标记物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病临床中的意义.血栓与止血学杂志,1995,2(4):185.

    (收稿日期 1999-03-05 修回日期 1999-04-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