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扶正抑癌原则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
作者:李斯文,王 云
单位:李斯文(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王 云(昆明市五华区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关键词:扶正抑癌;肿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001 摘 要:扶正抑癌原则是在扶正祛邪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形成的针对肿瘤治疗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高层次治则。该文从肿瘤发病学和治疗学角度,就扶正抑癌的历史沿革及其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扶正抑癌原则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作了论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治疗学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一直是当今医学界探索的课题。通过近几年对肿瘤的治疗研究,我们总结了“扶正抑癌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对肿瘤的治疗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等方面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医治则博大精深的内涵实质。现就扶正抑癌原则的历史沿革以及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扶正抑癌原则的临床实践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等问题作如下讨论。
, http://www.100md.com
1 扶正抑癌的历史沿革
肿瘤为有形实邪,扶正祛邪是中医治则层次的高级阶段,扶正抑癌无疑是扶正祛邪的现代延伸。《内经》对扶正祛邪早有论述,必须“散者收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劳者温之,衰者补之。”《难经》还提出了“五脏分补”的原则。明《景岳全书》指出:“脏腑有阴阳,药有宜否。宜阳者必先乎气,宜阴者必先乎精。”朱丹溪等倡导“凡治病,必先固正气”;“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1]”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根据脏腑的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中医制定了双补气血,调理阴阳,分补五脏,适宜峻缓等具体治法,使扶正祛邪原则形象化、具体化,为扶正抑癌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扶正抑癌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
基因学说在肿瘤发病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肿瘤是局部细胞的异常增生,而肿瘤的发生则与人体内癌基因的被激活与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也就是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人体是否发生肿瘤的一对主要矛盾,当癌基因被激活而同时抑癌基因丧失过多时,肿瘤就会发生[2]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医的发病学观点完全吻合。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是因为人体正气下降不足以御邪所致,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将人体的抑癌基因与癌基因比作正气与邪气的话,那么,肿瘤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正气下降(抑癌基因丢失过多)不足以抗邪造成的。同样道理,当肿瘤发生后,正气不足以与之抗衡时,肿瘤就会肆无忌惮地发展、浸润,甚至转移。因此,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防治肿瘤的根本保证,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抑癌原则就是根据肿瘤发病学的邪正相争理论提出来的。基因学说与扶正祛邪的内在联系,为“扶正抑癌”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 扶正抑癌原则的基本内容
扶正抑癌作为高层次治则和统领诸多治疗方法的最佳战略,其基本内容包括:针对不同病种制定扶正祛邪的具体治疗方案措施;对抗放化疗毒性以达减毒增效之目的;强化免疫疗法的规范操作;适时配合穴位注射。术后的及时调理。
4 扶正抑癌原则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4.1 扶正抑癌是带普遍指导意义的高层次治则
现代治则学研究认为,治则与治法是战略与战术的辨证关系,前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而后者具有具体的针对性。扶正抑癌就是通过改变肿瘤发生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充分鼓励和调动机体的抗病因素。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肿瘤和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分期)采取相应适宜的治法,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抗癌作用,以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4.2 扶正抑癌的具体应用
, 百拇医药
益气升提是扶正抑癌的主导思想。正气不足是导致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病理机制,我们对中晚期肺癌采取益气养阴为主,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辅的系列方案:大剂量黄芪丹参强化静滴,配合穴位注射以及有机硒制剂的补充,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临床研究证明,经过系列化扶正,对防突变、抗转移,阻断肿瘤细胞增殖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使扶正抑癌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肿瘤患者本身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再经过手术、放化疗等刺激,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联合应用现代免疫增强剂以强化扶正,是实施扶正抑癌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1)对手术或放化疗患者,针对手术创伤及放化疗对正气的损害程度,给予及时的强化扶正,采用免疫制剂联合使用的方法,以确保足量、有效。如在使用抗肿瘤核糖核酸注射的同时,静脉给胸腺因子D;胸腹腔灌注化疗时加强胸腹腔局部免疫制剂的应用,并注意品种搭配和有机联合。(2)对不同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以及因之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补肾生血对抗化疗对骨髓的抑制,和中健胃对抗胃肠反应,养血生发对抗脱发,养阴润燥对抗放疗的伤阴等。总之,由于有了战略方针指导,争取了治疗的主动性,对治疗具有预见性和超前防范措施,从而避免了事后“对症处理”的被动局面。
, 百拇医药
独具特色的穴位注射为进一步发挥扶正抑癌优势拓展了空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两穴均为脾胃两经要穴,因其具有较好的保健强壮功能而倍受中医推崇。在扶正抑癌的具体治法中,我们选择在“强壮穴注射强壮剂”的疗法,多采用黄芪参麦一类注射液在上述穴位注射,按疗程给药,并根据不同病种循经选穴注射抗肿瘤制剂。实践证明,穴位注射法具有明显益气升提和振奋精神作用,凡能坚持穴位注射的晚期癌症患者,对改善恶病质的痿靡状态有较好效果。
5 扶正抑癌原则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
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均有脾胃亏虚或气血不足等症,其机体免疫机能低下,通过中药扶正培本可达到调整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癌能力,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因此,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整脏腑功能,补养气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则[3]。
治愈疾病或使疾病向愈是中医治疗学的根本目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与达到这一目标相辅相成,相即而不能相离的两组手段。作为高层次治则,就肿瘤治疗而言,扶正抑癌原则实际上是对扶正祛邪的最佳阐释,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辩证逻辑,毫无疑问,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无一例外地承传了中医的治则精髓。肿瘤治疗学的实践将进一步丰富扶正抑癌的理论,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扶正抑癌原则,将在现代肿瘤治疗中日益显现其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8.41.
[2] 汤钊献.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
[3] 潘敏求.中华肿瘤治疗大成.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6.16.
(收稿日期 1999—04—07 修回日期:1999—05—06), 百拇医药
单位:李斯文(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王 云(昆明市五华区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关键词:扶正抑癌;肿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001 摘 要:扶正抑癌原则是在扶正祛邪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形成的针对肿瘤治疗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高层次治则。该文从肿瘤发病学和治疗学角度,就扶正抑癌的历史沿革及其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扶正抑癌原则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作了论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治疗学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一直是当今医学界探索的课题。通过近几年对肿瘤的治疗研究,我们总结了“扶正抑癌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对肿瘤的治疗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等方面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医治则博大精深的内涵实质。现就扶正抑癌原则的历史沿革以及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扶正抑癌原则的临床实践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等问题作如下讨论。
, http://www.100md.com
1 扶正抑癌的历史沿革
肿瘤为有形实邪,扶正祛邪是中医治则层次的高级阶段,扶正抑癌无疑是扶正祛邪的现代延伸。《内经》对扶正祛邪早有论述,必须“散者收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劳者温之,衰者补之。”《难经》还提出了“五脏分补”的原则。明《景岳全书》指出:“脏腑有阴阳,药有宜否。宜阳者必先乎气,宜阴者必先乎精。”朱丹溪等倡导“凡治病,必先固正气”;“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1]”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根据脏腑的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中医制定了双补气血,调理阴阳,分补五脏,适宜峻缓等具体治法,使扶正祛邪原则形象化、具体化,为扶正抑癌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扶正抑癌与现代肿瘤学的内在联系
基因学说在肿瘤发病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肿瘤是局部细胞的异常增生,而肿瘤的发生则与人体内癌基因的被激活与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也就是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人体是否发生肿瘤的一对主要矛盾,当癌基因被激活而同时抑癌基因丧失过多时,肿瘤就会发生[2]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医的发病学观点完全吻合。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是因为人体正气下降不足以御邪所致,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将人体的抑癌基因与癌基因比作正气与邪气的话,那么,肿瘤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正气下降(抑癌基因丢失过多)不足以抗邪造成的。同样道理,当肿瘤发生后,正气不足以与之抗衡时,肿瘤就会肆无忌惮地发展、浸润,甚至转移。因此,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防治肿瘤的根本保证,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抑癌原则就是根据肿瘤发病学的邪正相争理论提出来的。基因学说与扶正祛邪的内在联系,为“扶正抑癌”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 扶正抑癌原则的基本内容
扶正抑癌作为高层次治则和统领诸多治疗方法的最佳战略,其基本内容包括:针对不同病种制定扶正祛邪的具体治疗方案措施;对抗放化疗毒性以达减毒增效之目的;强化免疫疗法的规范操作;适时配合穴位注射。术后的及时调理。
4 扶正抑癌原则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4.1 扶正抑癌是带普遍指导意义的高层次治则
现代治则学研究认为,治则与治法是战略与战术的辨证关系,前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而后者具有具体的针对性。扶正抑癌就是通过改变肿瘤发生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充分鼓励和调动机体的抗病因素。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肿瘤和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分期)采取相应适宜的治法,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抗癌作用,以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4.2 扶正抑癌的具体应用
, 百拇医药
益气升提是扶正抑癌的主导思想。正气不足是导致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病理机制,我们对中晚期肺癌采取益气养阴为主,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辅的系列方案:大剂量黄芪丹参强化静滴,配合穴位注射以及有机硒制剂的补充,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临床研究证明,经过系列化扶正,对防突变、抗转移,阻断肿瘤细胞增殖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使扶正抑癌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肿瘤患者本身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再经过手术、放化疗等刺激,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联合应用现代免疫增强剂以强化扶正,是实施扶正抑癌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1)对手术或放化疗患者,针对手术创伤及放化疗对正气的损害程度,给予及时的强化扶正,采用免疫制剂联合使用的方法,以确保足量、有效。如在使用抗肿瘤核糖核酸注射的同时,静脉给胸腺因子D;胸腹腔灌注化疗时加强胸腹腔局部免疫制剂的应用,并注意品种搭配和有机联合。(2)对不同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以及因之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补肾生血对抗化疗对骨髓的抑制,和中健胃对抗胃肠反应,养血生发对抗脱发,养阴润燥对抗放疗的伤阴等。总之,由于有了战略方针指导,争取了治疗的主动性,对治疗具有预见性和超前防范措施,从而避免了事后“对症处理”的被动局面。
, 百拇医药
独具特色的穴位注射为进一步发挥扶正抑癌优势拓展了空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两穴均为脾胃两经要穴,因其具有较好的保健强壮功能而倍受中医推崇。在扶正抑癌的具体治法中,我们选择在“强壮穴注射强壮剂”的疗法,多采用黄芪参麦一类注射液在上述穴位注射,按疗程给药,并根据不同病种循经选穴注射抗肿瘤制剂。实践证明,穴位注射法具有明显益气升提和振奋精神作用,凡能坚持穴位注射的晚期癌症患者,对改善恶病质的痿靡状态有较好效果。
5 扶正抑癌原则在肿瘤治疗中的主导地位
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均有脾胃亏虚或气血不足等症,其机体免疫机能低下,通过中药扶正培本可达到调整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癌能力,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因此,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整脏腑功能,补养气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则[3]。
治愈疾病或使疾病向愈是中医治疗学的根本目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与达到这一目标相辅相成,相即而不能相离的两组手段。作为高层次治则,就肿瘤治疗而言,扶正抑癌原则实际上是对扶正祛邪的最佳阐释,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辩证逻辑,毫无疑问,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无一例外地承传了中医的治则精髓。肿瘤治疗学的实践将进一步丰富扶正抑癌的理论,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扶正抑癌原则,将在现代肿瘤治疗中日益显现其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8.41.
[2] 汤钊献.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
[3] 潘敏求.中华肿瘤治疗大成.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6.16.
(收稿日期 1999—04—07 修回日期:1999—05—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