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0745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11期
     作者:黎志明

    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215600)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1151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占很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工作。本文报告我们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间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和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双功彩超检测结果。

    临床资料

    一、对象:本组经CT或MRI证实的颈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18例,均有5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平均年龄53.3±6.3岁;高血压患者20例,病程2~10年,平均年龄55.6±6.3岁。健康体检者14例为对照组,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平均年龄51.4±6.7岁。仪器与检测方法:采用美国ATL H1I-3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7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描,依次检测颈总动脉(CCA)近、中、远段,至分叉处分别检测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纵切检查后沿血管走行行横切扫描。测量指标为(1)CCA内径,于CCA分叉2cm处;(2)距分叉膨大部以远1cm处分别测量ICA、ECA内径;(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4)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5)管腔的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狭窄端最大内径-狭窄处最小内径)/最大内径×100%。
, http://www.100md.com
    统计方法:χ2检验比较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率。

    二、结果:健康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光滑光整,厚度在0.3~0.6mm之间,无斑块形成。18例脑梗死患者梗塞部位12例为右侧,6例在左侧;12例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66.6%),其中2例一侧狭窄>50%,10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斑块性质为8例表面溃疡,4例为扁平斑块或硬斑,2例IMT介于1.0~1.2mm,内膜粗糙不平,4例未见异常。20例高血压组中,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0%),与脑梗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5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未见血管狭窄大于50%,斑块性质为7例扁平斑块或硬斑,仅1例表面溃疡。20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见斑块35处,其分布为颈总动脉分叉处21处,颈内动脉起始部8处,其它6处。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过去认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低,但近十年来我国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子如血压、体重指数、吸烟、血脂等也在增高,其它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我国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所增加。20多年前,血管造影是唯一可以定量识别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近几年来,无创技术如B超、双功彩超等应用于临床,双功彩超把超声和Doppler超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动脉管腔、血流特性和斑块形态等方面的资料。我们采用双功彩超在所有患者中均满意地显示颈动脉管腔、管壁和血流情况。

    本组病例中我们发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这与以往报告一致。脑梗死患者中8例表面溃疡,仅2例斑块致血管狭窄>50%,而单纯高血压患者仅1例溃疡,这说明斑块溃疡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在应用经颅多普勒进行微栓监测中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表面溃疡与微栓信号关系密切。人们认为软斑或斑块表面溃疡、出血及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