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肠镜检查诊断家族性腺瘤病
作者:于恩达 孟荣贵 林苗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433
关键词:腺瘤息肉瘤;结肠;纤维肠镜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91148 1985年2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共作结肠镜检查28 000例,发现家族性腺瘤病(FAP)55例,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5例患者,男35例,女20例,年龄9~60岁,平均30岁。反复间歇性血便、粘液血便、粘液便或腹痛者40例;有FAP家族史而行结肠镜普查6例;因结肠息肉或大肠癌而行肠切除术后结肠镜常规检查者8例,其中结肠次全切除回直肠吻合4例,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2例,直肠癌行前切除2例;因转移性肝癌寻找原发灶行结肠镜检查1例。有家族史33例,无家族史14例,不详8例。
, 百拇医药
1.2 内镜检查 55例均行全结肠检查。(1)息肉数量:除3例因有家族史行普查者息肉数有数十枚外,其余52例包括已行结肠或直肠切除者息肉均超过100枚。息肉约100至数百枚者15例;大于500枚者10例;多于1 000枚者27例,其息肉呈地毯样分布。(2)息肉大小及形态:息肉大多为米粒至黄豆(0.3~0.5 cm)大,在小息肉之间偶见数个超过1 cm×1 cm息肉,最大的为5 cm×6 cm。小息肉形态均呈无蒂半球形,表面光滑,颜色多同正常粘膜,亦有发红;大息肉多为广基或亚蒂,少数有短蒂,颜色均发红,多有糜烂及出血。(3)息肉分布:全大肠均有息肉生长。盲肠及升结肠息肉数目少,呈散在分布,左半结肠及直肠呈密集分布者30例;全大肠均匀布满息肉者5例;盲肠及直肠密集分布者5例;右半结肠密集者2例;直肠密集分布,结肠散在分布者2例;6例结肠次全或全切除者,直肠均有较多数目息肉;2例直肠切除者,结肠及直肠残端均有较密集息肉生长;因有FAP家族史行普查息肉少于100枚的3例在整个大肠有散在的数十枚息肉,以直肠及乙状结肠较多。(4)其他:内镜检查发现结肠脾曲癌,降结肠癌及直肠癌各1例,并给予活检。
, http://www.100md.com
1.3 病理检查 每例均用热火检钳取数枚至数十枚小息肉送病理,大于2 cm的息肉均给予活检。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25例,符合FAP 27例,腺瘤性及增生性息肉3例。其中腺瘤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息肉癌变5例,其中直肠腺瘤癌变4例,直肠、升结肠腺瘤同时癌变1例。癌变息肉大小在2.5 cm×2.5 cm~5.0 cm×6.0 cm。上述内镜诊断为癌的3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
2 讨 论
FAP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为50%。其特征为大肠内生长100枚以上腺瘤性息肉。约每7 000~16 000个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本病大多有家族史,有20%~33%患者无家族史。本组33例有家族史(占60%),8例因资料不详无法确定,14例考虑为基因突变的新病例。息肉通常于20岁左右出现,大多10年后出现症状。本组确诊平均年龄为30岁,50例在35岁以前即有症状。
, 百拇医药
内镜下根据腺瘤的密集程度将FAP分3度,10 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为重度,100枚左右时为中度,30枚为轻度。本组中多数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呈中、重度,右半结肠呈轻度。息肉总数多于1 000枚时称密生型,少于1 000 枚称非密生型,本组分别为27例和25例。本组有3例家系成员中有2例(9岁,13岁)可能因年龄尚小,息肉还未完全生长出来,有待进一步随访诊察。
FAP被公认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息肉产生后10~15年即可癌变,文献报告FAP的癌变率可高达34.6%~82.8%。本组癌变率为18.2%(10/55)。Bussey等[1]报道FAP并发癌的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39.2岁。本组并发癌的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35岁,比一般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早许多。Bulow等[2]发现70%的FAP的先证者已有癌,而无症状普查的家族成员患者中只有9%有癌。因此对FAP患者的亲属进行普查是预防癌的关键。通过家系调查发现的FAP患者,作为重点检测对象,定期复查,可动态观察息肉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癌变[3]。本组发现5例腺瘤癌变,对提高治疗水平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FAP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是结肠次全切除或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这些方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好,但都无法切除全部大肠粘膜及其息肉。残留部分仍可恶变。本组中有1例25年前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者发现直肠腺瘤癌变。另1例7年前行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者,发现升结肠、直肠两处腺瘤癌变。故我们认为本病外科治疗应以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为更好。
中图分类号 R 574.62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于恩达,男,1963年5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Bussey HJ,Veale AM, Morson BC. Gene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osis[J]. Gastroenterology,1978,74(6):1325
2 Bulow S. Familial polyposis coli[J]. Dan Med Bull,1987,34(1):1
3 邵永孚, 余宏迢, 袁兴华,等. 家族性息肉病[J]. 中华消化杂志1990,10(1):191
(1999-06-21收稿,1999-09-28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433
关键词:腺瘤息肉瘤;结肠;纤维肠镜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91148 1985年2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共作结肠镜检查28 000例,发现家族性腺瘤病(FAP)55例,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5例患者,男35例,女20例,年龄9~60岁,平均30岁。反复间歇性血便、粘液血便、粘液便或腹痛者40例;有FAP家族史而行结肠镜普查6例;因结肠息肉或大肠癌而行肠切除术后结肠镜常规检查者8例,其中结肠次全切除回直肠吻合4例,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2例,直肠癌行前切除2例;因转移性肝癌寻找原发灶行结肠镜检查1例。有家族史33例,无家族史14例,不详8例。
, 百拇医药
1.2 内镜检查 55例均行全结肠检查。(1)息肉数量:除3例因有家族史行普查者息肉数有数十枚外,其余52例包括已行结肠或直肠切除者息肉均超过100枚。息肉约100至数百枚者15例;大于500枚者10例;多于1 000枚者27例,其息肉呈地毯样分布。(2)息肉大小及形态:息肉大多为米粒至黄豆(0.3~0.5 cm)大,在小息肉之间偶见数个超过1 cm×1 cm息肉,最大的为5 cm×6 cm。小息肉形态均呈无蒂半球形,表面光滑,颜色多同正常粘膜,亦有发红;大息肉多为广基或亚蒂,少数有短蒂,颜色均发红,多有糜烂及出血。(3)息肉分布:全大肠均有息肉生长。盲肠及升结肠息肉数目少,呈散在分布,左半结肠及直肠呈密集分布者30例;全大肠均匀布满息肉者5例;盲肠及直肠密集分布者5例;右半结肠密集者2例;直肠密集分布,结肠散在分布者2例;6例结肠次全或全切除者,直肠均有较多数目息肉;2例直肠切除者,结肠及直肠残端均有较密集息肉生长;因有FAP家族史行普查息肉少于100枚的3例在整个大肠有散在的数十枚息肉,以直肠及乙状结肠较多。(4)其他:内镜检查发现结肠脾曲癌,降结肠癌及直肠癌各1例,并给予活检。
, http://www.100md.com
1.3 病理检查 每例均用热火检钳取数枚至数十枚小息肉送病理,大于2 cm的息肉均给予活检。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25例,符合FAP 27例,腺瘤性及增生性息肉3例。其中腺瘤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息肉癌变5例,其中直肠腺瘤癌变4例,直肠、升结肠腺瘤同时癌变1例。癌变息肉大小在2.5 cm×2.5 cm~5.0 cm×6.0 cm。上述内镜诊断为癌的3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
2 讨 论
FAP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为50%。其特征为大肠内生长100枚以上腺瘤性息肉。约每7 000~16 000个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本病大多有家族史,有20%~33%患者无家族史。本组33例有家族史(占60%),8例因资料不详无法确定,14例考虑为基因突变的新病例。息肉通常于20岁左右出现,大多10年后出现症状。本组确诊平均年龄为30岁,50例在35岁以前即有症状。
, 百拇医药
内镜下根据腺瘤的密集程度将FAP分3度,10 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为重度,100枚左右时为中度,30枚为轻度。本组中多数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呈中、重度,右半结肠呈轻度。息肉总数多于1 000枚时称密生型,少于1 000 枚称非密生型,本组分别为27例和25例。本组有3例家系成员中有2例(9岁,13岁)可能因年龄尚小,息肉还未完全生长出来,有待进一步随访诊察。
FAP被公认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息肉产生后10~15年即可癌变,文献报告FAP的癌变率可高达34.6%~82.8%。本组癌变率为18.2%(10/55)。Bussey等[1]报道FAP并发癌的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39.2岁。本组并发癌的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35岁,比一般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早许多。Bulow等[2]发现70%的FAP的先证者已有癌,而无症状普查的家族成员患者中只有9%有癌。因此对FAP患者的亲属进行普查是预防癌的关键。通过家系调查发现的FAP患者,作为重点检测对象,定期复查,可动态观察息肉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癌变[3]。本组发现5例腺瘤癌变,对提高治疗水平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FAP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是结肠次全切除或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这些方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好,但都无法切除全部大肠粘膜及其息肉。残留部分仍可恶变。本组中有1例25年前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者发现直肠腺瘤癌变。另1例7年前行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者,发现升结肠、直肠两处腺瘤癌变。故我们认为本病外科治疗应以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为更好。
中图分类号 R 574.62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于恩达,男,1963年5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Bussey HJ,Veale AM, Morson BC. Gene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osis[J]. Gastroenterology,1978,74(6):1325
2 Bulow S. Familial polyposis coli[J]. Dan Med Bull,1987,34(1):1
3 邵永孚, 余宏迢, 袁兴华,等. 家族性息肉病[J]. 中华消化杂志1990,10(1):191
(1999-06-21收稿,1999-09-28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