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18638
小块异体皮移植治疗烧伤残余创面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王锡华 谷才之 李惠杰 郑江红 李金玺

    单位: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烧伤整形科(830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1157 我院从1992年10月~1998年12月应用小块异体皮反复移植,辅以局部清洗、换药引流治疗烧伤残余创面36例,临床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烧伤总面积30%~90%,残余创面时间为伤后1~6月(平均1.8月),残余创面大小15~3 876cm2(平均896.3 cm2)。创面细菌混合感染24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31例次,变形杆菌8例次,绿脓杆菌13例次,肺炎克雷白氏杆菌7例次,脆弱杆菌4例次。残余创面分布全身各处,均多于3处以上。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在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重点在于创面处理。残余创面用3%双氧水清洗后,以1∶1 000新洁尔灭或0.05%洗必泰液再次清洗创面,将异体皮剪成邮票大小,贴置于创面上,外用抗生素纱布覆盖,半暴露或包扎,每日换药1次。若异体皮粘附牢固则不予更植异体皮,对异体皮下有分泌物,异体皮呈漂浮感者,应重新清洗创面,并用纱布拭擦创面,再更植异体皮。以上换药、更植反复进行,直至异体皮与创面粘附牢固。小面积创面(创缘间距<3~5 cm)可由创周上皮迁移而封闭创面。对较大的创面(创缘间距>3~5 cm)则在异体皮粘附牢固后更植自体皮而愈合。本组更植异体皮最少5次,最多28次,平均9.6次。

    1.3 异体皮来源 经抗冻处理在液氮或深低温冰箱中冻存的尸体皮、新鲜尸体皮及手术中多余的刃厚或中厚皮(在4℃保存10天内使用)为应用异体皮的来源。

    2 结果

    2.1 经上述处理后,残余创面上的分泌物日见减少,粘附于创面上的异体皮数目逐渐增多。局部肉芽组织转为健康、新鲜,局部组织肿胀减轻,小创面异体皮下愈合,而较大创面则更植自身皮,均1次性成功,且创面愈合后不易反复。本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为13~34天(平均19.5天)。
, 百拇医药
    2.2 易粘附于创面、与创面建立血管的异体皮是新鲜尸体皮、手术中多余的中厚皮3天内使用效果也较好。冻存皮粘附性略差,需多次更换异体皮。

    3 讨论

    广泛深度烧伤,由于自身皮有限,皮片间密度不够,或部分皮片不能成活,或深度创面愈合后新生上皮脆弱而易形成水泡,处理不当等均可形成烧伤残余创面。残余创面上肉芽组织水肿、苍老、基底形成纤维板、坚硬挛缩缺乏弹性,加上创面上混合感染,影响表层肉芽组织的血供。本组资料显示混合感染率为66.7%,其中以多种耐药金葡菌占82%,这些均严重影响残余创面的愈合,植皮失败率极高,多经长期使用各种抗生素换药而经久不愈。本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局部创面的处理,应用异体皮反复移植于残余创面,辅以换药引流和局部清洗,收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应用异体皮后局部创面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转为新鲜健康,局部血供改善,异体皮与创面建立血供,且新鲜异体皮肤比冻存皮更易粘附于创面,可能提示新鲜皮内含有某些因子较冻存皮多。文献报道[1,2]:冻存或活体异体皮可释放某些生长因子和基底膜蛋白质、真皮基质粘多糖等物质对创面愈合具有调节与重塑作用。可能是由于异体皮这些作用促使局部微循环的改善,提高了创面局部的抗感染能力。也可能是由于异体皮的机械保护作用,覆盖异体皮后局部微环境改善,不利于细菌的定殖。由于创面的创基不一致,推荐剪成小块异体皮使用,既利于引流,又利于使异体皮粘附于部分创基血供较好的区域,从而改善整个创面的血运环境,促进创面的愈合。本组还充分利用了手术中多余的皮片作为异体皮的来源,提高了异体皮的利用,又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因素。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Teepc RGC,Koch R,Haeseker B.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ryopreserved cultured epidermal allodrafts with Tulle-Gras in the treatment of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 donor site. J Trauma,1993,35(6):850~854.

    2 Rennekampff HO,Kiessig V,Loomis W,et al. Growth peptide release from biologic dressing:a comparison. J Burn Care Rehabil,1996,17(6 pt 1):522~5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