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扶正对乙肝患者血清HBV-M阴转的影响
作者:徐小玉 余光开 王邛崃 万东
单位:(徐小玉 余光开)泸州医学院(646000);(王邛崃)川南矿区职工医院;(万东)四川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附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标志物;益气扶正治则;补益中药
中草药991120摘 要 研究了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的补益中药复方,从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入手,对乙肝患者血清HBV-M作用的影响。临床观察治疗组40例,HBV-M阴转率分别为HBsAg 42.5%、HBeAg 81.3%,抗-HBe 46.7%,抗-HBc 25.6%;ALT复常率86.8%;肝大回缩率63.3%;症状改善显效率87.5%。除抗-HBc外,其余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提示用益气扶正治则,补益中药方剂治疗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是使HBV-M阴转的另一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的清除,目前中西药物疗效难以肯定〔1〕。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仍然将中草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探索的方向〔1〕。但中药抗病毒,既往多采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以板蓝根、大黄、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为主〔2〕。我们在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辨证思维指导下,从益气扶正,调动机体自身抗病毒能力入手,自拟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方,制成冲剂用于临床,观察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的阴转情况,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8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经病原学检测,所有病例均系乙肝病毒感染。符合1995年5月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41.7岁。病程6月~12年,平均3.5年。对照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25~51岁,平均41.0岁,病程6月~10年,平均3.0年。治疗前两组病例分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肝大、症状积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组别
病例
(例)
分型
ALT升高(例)
, 百拇医药
肝大
(例)
症状积分值
(±s)
慢迁肝
慢活肝
轻度(≤正常3倍)
中度(>3,≤10倍)
治疗组
40
26
14
, 百拇医药
15
23
30
10.7±2.1
对照组
40
31
9
23
17
28
10.8±1.8
注:治疗组有2例ALT正常。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扶正驱毒冲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女贞子、淫羊藿等组成,每克含生药1.2 g,由泸州医学院中医系制剂室提供,批号960325),每次20 g,每天3次,连服30 d。对照组服肝苏冲剂(川卫药准字(90)-5322号,由四川古蔺制药厂生产,批号951205),每天3次,每次9 g,连服30 d。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阴转,ALT下降,肝大回缩,及主要症状纳差、乏力、胁痛的积分值下降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血清HBV-M阴转,以不同时间两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为阴转。血清ALT复常和肝大回缩以数据为准。症状积分值根据其轻重程度分为0~4五级记分〔3〕,治疗后积分值下降2/3为显效;下降2/3~1/3为有效,下降<1/3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2.1 血清HBV-M阴转:治疗组HBsAg阴转率42.5%,HBeAg阴转率81.3%,抗-HBe阴转率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抗-HBc阴转率25.6%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血清HBV-M阴转情况 组别
病例
(例)
HBsAg
HBeAg
抗-HBV
抗-HBe
异常
(例)
, 百拇医药
阴转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 http://www.100md.com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例)
阴转率
(%)
治疗组
40
40
17
42.5*
, http://www.100md.com
16
13
81.3*
39
10
25.6
15
7
46.7*
对照组
40
40
7
, 百拇医药
17.5
18
7
38.9
39
4
10.3
15
2
13.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血清ALT、肝大、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ALT复常率86.8%,肝大回缩率63.3%,症状改善显效率8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用药后症状积分值(±s)治疗组1.8±1.1,对照组4.0±1.2,与用药前(见表1)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 http://www.100md.com
表3 治疗后两组血清ALT、肝大、症状改善情况 组别
病例
(例)
ALT
肝脏
症状
异常
(例)
复常
(例)
复常率
(%)
肝大
, 百拇医药
(例)
回缩
(例)
回缩率
(%)
异常
(例)
显效
(例)
显效率
(%)
治疗组
40
, 百拇医药 38
33
86.8**
30
19
63.3**
40
35
87.5**
对照组
40
40
24
, 百拇医药
60.0
28
5
17.9
40
24
60.0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病因是由于正气虚弱、湿热疫毒侵袭所至。病久未愈,毒邪久稽加重正虚,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和难于消失,是正气虚弱,祛邪无力的表现。对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清除,既往的中医药治疗重视解毒,着重使用外源性抗病毒中药,多用苦寒清热解毒类,有一定疗效。我们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拟定扶正祛邪治则,运用补益药通过调动机体内在抗病能力,达到清除HBV-M的目的,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扶正驱毒冲剂处方以甘温益气的黄芪为君药,配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补后天之本,强气血生化之源;女贞子酸甘滋补肝肾之阴为臣药,淫羊藿温补肾中之阳,二药配合,一阴一阳,补先天之本,兼调肾阴肾阳,助肾中元气生发。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滋补肝肾、调整阴阳的功效,先后天同补,正气强盛,则祛邪有力。根据现代研究资料〔4〕,方中主药黄芪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能从以下3个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①所含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均能抑制或杀灭病毒;②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巨噬细胞、WBC、NK细胞的功能,吞噬、消灭病毒。③能促进机体在病毒刺激下产生干扰素的能力,抑制病毒DNA的复制。黄芪配合麻疹疫苗对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阴转有一定效果。其它药物均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茯苓、淫羊藿还能双向纠正免疫紊乱,促进物质代谢。上述作用,是复方取得使乙肝患者HBV-M转阴,病情好转的临床效果的基础。
, 百拇医药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徐小玉,女,中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沪州医学辽中医系副主,四川省中药
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毕业于沪州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毕业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应用的研究.主持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4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50
2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1):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91
4 李仪奎,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0
收稿日期:1999-03-02, 百拇医药
单位:(徐小玉 余光开)泸州医学院(646000);(王邛崃)川南矿区职工医院;(万东)四川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附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标志物;益气扶正治则;补益中药
中草药991120摘 要 研究了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的补益中药复方,从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入手,对乙肝患者血清HBV-M作用的影响。临床观察治疗组40例,HBV-M阴转率分别为HBsAg 42.5%、HBeAg 81.3%,抗-HBe 46.7%,抗-HBc 25.6%;ALT复常率86.8%;肝大回缩率63.3%;症状改善显效率87.5%。除抗-HBc外,其余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提示用益气扶正治则,补益中药方剂治疗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是使HBV-M阴转的另一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的清除,目前中西药物疗效难以肯定〔1〕。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仍然将中草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探索的方向〔1〕。但中药抗病毒,既往多采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以板蓝根、大黄、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为主〔2〕。我们在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辨证思维指导下,从益气扶正,调动机体自身抗病毒能力入手,自拟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方,制成冲剂用于临床,观察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的阴转情况,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8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经病原学检测,所有病例均系乙肝病毒感染。符合1995年5月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41.7岁。病程6月~12年,平均3.5年。对照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25~51岁,平均41.0岁,病程6月~10年,平均3.0年。治疗前两组病例分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肝大、症状积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组别
病例
(例)
分型
ALT升高(例)
, 百拇医药
肝大
(例)
症状积分值
(±s)
慢迁肝
慢活肝
轻度(≤正常3倍)
中度(>3,≤10倍)
治疗组
40
26
14
, 百拇医药
15
23
30
10.7±2.1
对照组
40
31
9
23
17
28
10.8±1.8
注:治疗组有2例ALT正常。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扶正驱毒冲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女贞子、淫羊藿等组成,每克含生药1.2 g,由泸州医学院中医系制剂室提供,批号960325),每次20 g,每天3次,连服30 d。对照组服肝苏冲剂(川卫药准字(90)-5322号,由四川古蔺制药厂生产,批号951205),每天3次,每次9 g,连服30 d。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阴转,ALT下降,肝大回缩,及主要症状纳差、乏力、胁痛的积分值下降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血清HBV-M阴转,以不同时间两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为阴转。血清ALT复常和肝大回缩以数据为准。症状积分值根据其轻重程度分为0~4五级记分〔3〕,治疗后积分值下降2/3为显效;下降2/3~1/3为有效,下降<1/3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2.1 血清HBV-M阴转:治疗组HBsAg阴转率42.5%,HBeAg阴转率81.3%,抗-HBe阴转率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抗-HBc阴转率25.6%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血清HBV-M阴转情况 组别
病例
(例)
HBsAg
HBeAg
抗-HBV
抗-HBe
异常
(例)
, 百拇医药
阴转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 http://www.100md.com (例)
阴转率
(%)
异常
(例)
阴转
(例)
阴转率
(%)
治疗组
40
40
17
42.5*
, http://www.100md.com
16
13
81.3*
39
10
25.6
15
7
46.7*
对照组
40
40
7
, 百拇医药
17.5
18
7
38.9
39
4
10.3
15
2
13.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血清ALT、肝大、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ALT复常率86.8%,肝大回缩率63.3%,症状改善显效率8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用药后症状积分值(±s)治疗组1.8±1.1,对照组4.0±1.2,与用药前(见表1)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 http://www.100md.com
表3 治疗后两组血清ALT、肝大、症状改善情况 组别
病例
(例)
ALT
肝脏
症状
异常
(例)
复常
(例)
复常率
(%)
肝大
, 百拇医药
(例)
回缩
(例)
回缩率
(%)
异常
(例)
显效
(例)
显效率
(%)
治疗组
40
, 百拇医药 38
33
86.8**
30
19
63.3**
40
35
87.5**
对照组
40
40
24
, 百拇医药
60.0
28
5
17.9
40
24
60.0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病因是由于正气虚弱、湿热疫毒侵袭所至。病久未愈,毒邪久稽加重正虚,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和难于消失,是正气虚弱,祛邪无力的表现。对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清除,既往的中医药治疗重视解毒,着重使用外源性抗病毒中药,多用苦寒清热解毒类,有一定疗效。我们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拟定扶正祛邪治则,运用补益药通过调动机体内在抗病能力,达到清除HBV-M的目的,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扶正驱毒冲剂处方以甘温益气的黄芪为君药,配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补后天之本,强气血生化之源;女贞子酸甘滋补肝肾之阴为臣药,淫羊藿温补肾中之阳,二药配合,一阴一阳,补先天之本,兼调肾阴肾阳,助肾中元气生发。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滋补肝肾、调整阴阳的功效,先后天同补,正气强盛,则祛邪有力。根据现代研究资料〔4〕,方中主药黄芪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能从以下3个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①所含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均能抑制或杀灭病毒;②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巨噬细胞、WBC、NK细胞的功能,吞噬、消灭病毒。③能促进机体在病毒刺激下产生干扰素的能力,抑制病毒DNA的复制。黄芪配合麻疹疫苗对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阴转有一定效果。其它药物均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茯苓、淫羊藿还能双向纠正免疫紊乱,促进物质代谢。上述作用,是复方取得使乙肝患者HBV-M转阴,病情好转的临床效果的基础。
, 百拇医药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徐小玉,女,中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沪州医学辽中医系副主,四川省中药
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毕业于沪州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毕业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应用的研究.主持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4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50
2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1):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91
4 李仪奎,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0
收稿日期:1999-03-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