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急性中毒5例
作者:徐 锋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510288)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1144 山豆根系豆科越南槐的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病毒性肝炎以及某些肿瘤等疾病,但同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笔者在1998年诊治过程中,曾遇有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46岁。3例急性咽炎,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支气管炎。其中4例为门诊病人,1例为住院病人。山豆根以复方水煎剂服用,每次使用量均为10 g,煎煮时间0.5~1 h。
1.2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在服药后15 min~1 h,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腹痛腹泻,剧烈呕吐,大汗淋漓,胸闷心悸,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则见有肢体麻痹等症状。体查心肺无异常,生命征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 百拇医药
1.3 治疗及转归 因患者出现剧烈的呕吐,甚至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经大量静脉输液及补充维生素C和B6等药物,或选用甘草20 g煎水顿服后,均可减轻症状,通常2 d后症状可消失,随访1个月均无明显后遗症。
2 讨论
山豆根性味苦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其煎服量为3~10 g[1]。但在临床上使用该剂量时,却使不少患者出现了毒性反应。笔者考虑可能与以下的因素有关: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用其他药材代替“山豆根”使用的现象很普遍,而一般的替代品毒性较小,所以长期以来山豆根的习惯用量较大,一旦换用正品山豆根,就会出现毒性反应。正如把防己科植物蝙蝠葛(北豆根)的根茎当作山豆根使用一样,这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据统计,某些地区在1994~1996年期间,用北豆根代替山豆根的使用率高达90%[2]。据调查,在全国以“山豆根”为名的药材原植物分属于3科,4属,9种植物之多[3],所以除了要选用正品外,应要严格控制其使用量。据朱建琴[4]报道,一次使用山豆根的量在3~5 g的毒性反应率为零。
, 百拇医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豆根含总生物碱为0.93%,其中苦参碱为0.52%,氧化苦参碱为0.35%,以及微量安那苦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3]。苦参碱具有中枢麻痹,痉挛横膈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等菸碱样作用,出现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胃肠蠕动加快,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增强,瞳孔缩小,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金雀花碱能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5]。李凯[6]报道2例山豆根中毒遗留构音障碍,全身强烈扭转等畸形性肌障碍,并分别在中毒后2个月和6个月作头颅CT扫描,见基底节对称性软化灶,使患者严重致残,其使用量为40 g。
鉴于以上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自1985年起以后的每个版本中,都明确地把山豆根列为有毒的范畴,使用剂量局限于3~6 g。由于现代教科书尚未将其视为有毒的药材,而且用量偏大,故在临床使用山豆根时,需从严掌握,限制其剂量,尽量避免出现各种不良的反应。但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可用甘草煎服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对多种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细菌毒素及农药中毒等均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7]。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
2 李炳新.北豆根作山豆根药用的调查.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35
3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1
4 朱建琴.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吉林中医药,1998,18(2):48
5 尤荣开.山豆根中毒15例报道.临床荟萃,1997,12(13):613
6 李 凯.山豆根中毒引起亚急性基底节坏死性脑病2例报告.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5,15(6):385
7 颜正华.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55, 百拇医药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510288)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1144 山豆根系豆科越南槐的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病毒性肝炎以及某些肿瘤等疾病,但同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笔者在1998年诊治过程中,曾遇有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46岁。3例急性咽炎,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支气管炎。其中4例为门诊病人,1例为住院病人。山豆根以复方水煎剂服用,每次使用量均为10 g,煎煮时间0.5~1 h。
1.2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在服药后15 min~1 h,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腹痛腹泻,剧烈呕吐,大汗淋漓,胸闷心悸,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则见有肢体麻痹等症状。体查心肺无异常,生命征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 百拇医药
1.3 治疗及转归 因患者出现剧烈的呕吐,甚至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经大量静脉输液及补充维生素C和B6等药物,或选用甘草20 g煎水顿服后,均可减轻症状,通常2 d后症状可消失,随访1个月均无明显后遗症。
2 讨论
山豆根性味苦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其煎服量为3~10 g[1]。但在临床上使用该剂量时,却使不少患者出现了毒性反应。笔者考虑可能与以下的因素有关: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用其他药材代替“山豆根”使用的现象很普遍,而一般的替代品毒性较小,所以长期以来山豆根的习惯用量较大,一旦换用正品山豆根,就会出现毒性反应。正如把防己科植物蝙蝠葛(北豆根)的根茎当作山豆根使用一样,这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据统计,某些地区在1994~1996年期间,用北豆根代替山豆根的使用率高达90%[2]。据调查,在全国以“山豆根”为名的药材原植物分属于3科,4属,9种植物之多[3],所以除了要选用正品外,应要严格控制其使用量。据朱建琴[4]报道,一次使用山豆根的量在3~5 g的毒性反应率为零。
, 百拇医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豆根含总生物碱为0.93%,其中苦参碱为0.52%,氧化苦参碱为0.35%,以及微量安那苦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3]。苦参碱具有中枢麻痹,痉挛横膈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等菸碱样作用,出现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胃肠蠕动加快,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增强,瞳孔缩小,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金雀花碱能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5]。李凯[6]报道2例山豆根中毒遗留构音障碍,全身强烈扭转等畸形性肌障碍,并分别在中毒后2个月和6个月作头颅CT扫描,见基底节对称性软化灶,使患者严重致残,其使用量为40 g。
鉴于以上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自1985年起以后的每个版本中,都明确地把山豆根列为有毒的范畴,使用剂量局限于3~6 g。由于现代教科书尚未将其视为有毒的药材,而且用量偏大,故在临床使用山豆根时,需从严掌握,限制其剂量,尽量避免出现各种不良的反应。但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可用甘草煎服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对多种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细菌毒素及农药中毒等均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7]。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
2 李炳新.北豆根作山豆根药用的调查.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35
3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1
4 朱建琴.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吉林中医药,1998,18(2):48
5 尤荣开.山豆根中毒15例报道.临床荟萃,1997,12(13):613
6 李 凯.山豆根中毒引起亚急性基底节坏死性脑病2例报告.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5,15(6):385
7 颜正华.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55,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广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