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脊髓病 >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编号:10237027
25例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周 进 李 泽 潘小平

    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内科(510180)

    关键词: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

    广东医学991134 【摘要】 目的 评价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的临床特征及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5例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CT,MRI可发现不同程度的小脑或脑干萎缩,异常率为61.1%~87.5%。结论 MRI,CT为诊断该病极为重要的检查,其阳性率与病程长短有关,MRI优于CT。

    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是我国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多见的[1]。一般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为隐性遗传或散发。我院1985~1998年共收治该型病人25例,现就其临床及CT,MRI的表现总结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2~64岁,平均43.8岁。起病年龄16~60岁,平均39.5岁。病程为3个月~24 a。有家族史者5例。

    1.2 遗传形式 5例有家族史者分属不同的家族,其中3个家族连续遗传2代以上,患病者17人,男女比例7:10,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族仅同胞兄弟姐妹受累,共4例患者,先证者的父母及亲属均正常,不排除隐性遗传可能。

    1.3 临床表现 本组25例,首发症状以走路不稳、行动笨拙18例(72%),头晕4例(16%),构音障碍3例(12%)。全部病例均有双下肢共济失调,24例合并上肢共济失调(96%),构音不清22例(88%),眼球震颤11例(44%),绝大多数表现为水平眼震。眼球运动障碍10例(40%),吞咽呛咳8例(32%),病理反射阳性14例(56%),腱反射亢进13例(52%)。智力减退,欣快感或神情呆滞4例(16%),1例主观有踩棉花感,客观检查震动觉,位置觉正常。未发现弓形足等骨骼畸形。
, 百拇医药
    1.4 影像学检查 25例全部行CT和(或)MRI检查。21例发现有不同程度小脑或脑干萎缩。4例未见异常者主要根据家族遗传史或临床表现诊断。9例单纯行CT扫描者,6例发现小脑萎缩,1例小脑桥脑萎缩,CT表现小脑脑沟,小脑上池增宽,部分还见侧脑室或大脑脑沟增宽。7例病人单纯行MRI检查,3例见到小脑脑沟加深增宽,小脑蚓部或半球萎缩,小脑上池增大等与CT相似表现,3例除上述小脑萎缩表现外,还合并桥脑,延髓体积缩小,桥前池增大等脑干萎缩表现。1例未见异常。9例病人同期行CT,MRI检查,4例CT报告正常,MRI发现小脑萎缩,4例CT示单纯小脑萎缩,MRI见到小脑-脑干萎缩。1例CT,MRI均未见异常。进行过CT检查的18例病人中,11例阳性者检查时间平均为病后4 a。7例未见异常者为病后2.3 a。

    1.5 治疗 本组病人主要予胞二磷胆碱,B族维生素,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支持治疗。多数大剂量使用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者在短期内症状有一定改善。

    2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至今未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报道约有60种类型[1]。由于受限于生化检查等条件,一般临床仍分为脊髓型,脊髓小脑型,小脑型。其中小脑型与脊髓小脑型这两种类型之间症状体征重叠交叉,除典型者外,仅能依据病理加以区分,临床难以进一步分型[1]。近期有学者提出扫视运动减慢可能是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小脑型)特征性临床标志[2],可能对临床分型有一定帮助。亦有学者将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散发型(Dejerine-Thomas型)看成是多系统萎缩(MSA)的变异型[3,4]。随着对该病的深入了解,将会有新的有效的分类,诊断标准出现。

    目前该病主要通过临床表现,有无家族史,结合CT,MRI及诱发电位等检查作出诊断。

    该病大多病程进展缓慢,具备典型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特点,还可见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锥体束症状。深感觉障碍,骨骼畸形则较脊髓型少见[1]。本组病人100%有双下肢共济失调表现,且以此为首发症状占大多数(72%)。构音障碍占88%,病理征阳性,腱反射亢进者均占一半以上,未见有弓形足患者。5例智能减退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下,提示并非老龄所致。
, http://www.100md.com
    本组共有18例病人进行过CT检查,11例提示小脑或小脑桥脑萎缩,阳性率61.1%,其中仅1例发现小脑桥脑萎缩。MRI检查阳性率87.5%,近半数诊断小脑脑干萎缩。其中9例同期行CT,MRI检查者,MRI检查阳性8例(88.9%),明显高于CT检查(44.4%)。且MRI报告描述更加清晰明确,这是由于MRI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后颅窝结构,尤其是正中矢状面图像。而CT由于设备限制难以放置合适的头位进行矢状面检查,且分辨率低,横断面上也不能很好显示脑干。多维成像和高对比强度使MRI较CT有更高的检出率及早期诊断价值。

    CT及MRI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在病程早期,可能由于萎缩尚未达到被明确显示的程度而呈阴性。本组有1例患者在病程第3年CT,MRI检查均正常,在第6年复查CT才发现小脑萎缩。11例CT检查阳性者检查时间平均为病后4 a,7例阴性者检查时间平均为病后2.3 a,因此临床支持而影像学未有阳性发现者应追踪检查。

    目前该病仍无有效疗法。国内有学者报道胞二磷胆碱能促进体卵磷脂合成,对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有一定作用,且大剂量疗效较好。我们临床观察也支持这种观点。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刘焯霖,梁秀龄,主编.神经遗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4~74

    2 戴志华,马温良.橄榄-脑桥-小脑萎缩10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111

    3 王国瑾.多系统萎缩.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144

    4 Stacy M, Jankovic J.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he parkinsonism plus syndromes. Neurologic, 1992, 10:341,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脊髓病 >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