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37031
新生儿心律失常3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朱延力 陈国桢 李运泉 覃有振 李格丽 黄启彬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儿科(510080)

    关键词:心律失常;新生儿

    广东医学99113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因素、类型和转归。方法 对3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作远期随访观察。结果 3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中,原因不明者16例,原发病以肺炎、宫内窘迫为多;发作类型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居多,占25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随访发现19例转归良好。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大多为一个良性过程,尽可能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随访。

    本文对我科1980年6月~199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心律失常32例及其中得到远期随访的22例分析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女各16例;足月儿31例,早产儿1例;生后1周内发病28例,占87.5%(其中胎儿期已发现心律失常的14例),生后2~4周发病4例,占12.5%。

    1.2 发病因素 原因不明17例,占53.1%;伴有原发病15例,占46.9%,其中宫内窘迫4例,肺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均为室间隔缺损,其中1例又同时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同时伴有肺炎),高胆红素血症3例(其中1例伴有脐炎),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钙、低钾)1例,肠扭转不良1例。

    1.3 心律失常类型 早搏19例(早搏>5次/min),占59.4%,其中室上性早搏14例,占早搏的73.7%;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占15.6%(Ⅱ度AVB 3例,Ⅲ度AVB 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占9.4%;心房扑动(房扑)或(和)心房纤颤(房颤)3例,占9.4%;窦性心动过缓2例,占6.2%。
, 百拇医药
    1.4 临床表现 同时伴有原发病的15例均具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原因不明的17例中有15例是体检时发现心律失常而无临床症状,另1例于生后16 h出现面色苍白,烦躁气促,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仅1例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有气促发绀症状。

    1.5 治疗 较严重病例(除窦性心动过缓及<10次/min早搏以外)使用心肌营养药物(ATP,CoA,Vit C等)及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乙胺碘呋酮、心律平、洋地黄等)。并有原发疾病者给予对因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32例中早期(出生后3~39 d)痊愈、症状减轻者(早搏<5次/min)26例,占81.3%,未经抗心律药物治疗的16例中,早期自然痊愈及症状减轻者14例,占75%。本组32例新生儿除1例因并发肠扭转不良于生后45 d死亡外,其余31例均存活。远期随访3个月~12 a 22例,占存活病例的71%。仅1例使用预防用药0.5 a。随访22例中6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其余病例经体表心电图复查。早期痊愈及好转的26例得到随访者18例,其中持续无心律失常者15例,占83.3%;另2例早搏及1例房扑的患儿均先后于4.5个月、2.5 a及4.5 a之后,因呼吸道感染就医时,发现频发早搏发生,经诊1例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其余2例可排除心肌炎,经护心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期疗效佳,早搏消失。早期未愈的5例中随访4例,1例“频发性房性早搏”曾于1.75 a后早搏复发,经服乙胺碘呋酮治疗11 d后,早搏消失。追踪随访12 a再无心律失常发生;其余3例随访3次,5个月、2a、7 a中均心律整齐。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本组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中,早搏占总病例的59.4%,而其中室上性早搏占73.7%,较室性早搏更为常见;本组无一例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文献报道新生儿房扑、房颤罕见[1,2]。有关房扑的预后,报道不尽相同,有报道预后差,病死率达30%[1];也有报道预后好,可能与暂时围产期病症有关,常常自发转变为正常窦性心律,地戈辛治疗往往不必要[2]。本组病例中4例是房扑或(并)房颤。早期痊愈3例,随访4.5 a均心律整齐。早期未愈的1例在胎儿期已存在胎心节律异常,剖宫产出生后即有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为紊乱性房性心律、房扑并房颤。当地医院经用护心、地戈辛及心律平治疗,疗效欠佳。于生后2个多月转来我院医治,曾给予强的松,并先后使用地戈辛、乙胺碘呋酮及心得安等治疗,房扑仍未消失。鉴于患婴一般情况好,无气促及紫绀、吸奶正常,考虑为良性的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所导致的房扑可能性大,而于住院22 d后给予出院,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随诊至生后8个月,房扑消失,心律整齐,生长发育正常。本组病例例数较少,有待今后进一步临床观察。
, 百拇医药
    本组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3例,均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使发作终止。2例分别随访4.5~8.5 a持续无室上速发作。其中1例室上速患儿心电图提示有预激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室间隔缺损,曾口服乙胺碘呋酮0.5 a以预防室上速发作。于4岁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随访至8.5岁持续无室上速发作。国内文献指出新生儿室上速大多病因不明,可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或心脏肿瘤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较好,有些在发育过程中痊愈[1]。新生儿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速的发生率高,这是由于新生儿的心脏以胆碱能神经支配为主,因而副束的活动性增强,随着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逐渐占优势,此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1]。Smith同样报告胎儿或生后30 d以内的新生儿室上速往往是良性的、易治疗的,很少并发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3]

    本组3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在体格检查时被发现,预后良好。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心律失常可因无临床症状常被原发病所掩盖而漏诊、误诊,虽有监护仪的使用,但并非对于每位新生儿均常规采用监护,即使作心电图检查,也是有选择性的,因此为提高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应注意:①加强病情观察,新生儿病情发生突然变化时应考虑到心律失常的可能;②心脏听诊应仔细,时间不少于1 min;③对可疑病例应及时描记心电图;④对一些重症病例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测或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5]。此外,有专家对室性早搏尤其是早搏多于10次/min的患儿随访,发现有最后变成心肌病者,甚至转为恶性心律失常者,因而认为即使是单纯性早搏无症状,也要定期随访观察,长期追踪[4]。尽可能利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变化及评价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陈为敏.小儿心律失常.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181

    2 Mendelsohn A, Dick M, Serwer GA. Natural history of isolated atrial flutter in infancy. J Pediatr, 1991, 119.(3):386

    3 Smith MB, Colford D, Human DG. Perinatal supraventricu Lar tachycardia. Can J Cardiol, 1992, 8(6):565

    4 张乾忠,马沛然,李渝芬,等.小儿常见及某些特殊类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5):262

    5 吴本清.新生儿心律失常.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1):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