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37033
1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肝脏损害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甘小玲 王连源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510120)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

    广东医学991127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 对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120例SLE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70例(58.3%)有肝脏肿大或肝功能异常,无明确酒精、药物、感染病因,且与SLE活动性有关(P<0.01)。21例以肝脏病变首发或呈主要表现的SLE病例中,误诊17例(81%),最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结论 SLE肝脏损害发生率高,容易误诊,治疗中药物可能加重肝损害,临床应引起重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所致的肝脏损害临床并不少见。在临床工作中,对以肝脏损害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SLE病例常误诊误治。本文对1990年1月~1998年9月我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120例SLE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SLE肝损害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SLE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诊断标准,其中70例(58.3%)有肝脏损害且无明显酒精、药物、病毒或细菌感染。70例中,男5例,女65例,男女之比为1∶13,年龄8~68岁,其中16~35岁48例(68.6%)。肝脏损害在诊断SLE后1 a内发生50例(71.4%),发病5 a后4例。

    1.2 70例SLE肝脏损害情况 肝肿大18例(25.7%),于肋下1~6 cm,无明显压痛,4例同时伴有脾肿大。黄疸3例(4.3%)。同时伴发热60例(84%),关节痛50例(71.4%),皮疹42例(60%)。肝脏病变所致的症状,如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因与胃肠道病变和治疗用药引起的副作用难以区别未作统计。腹部B超或CT:肝肿大19例(27.1%),肝区炎症19例(27.1%),脂肪肝3例(4.3%),血管瘤3例(4.3%)。

    1.3 实验室检查 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70例SLE之实验室检查阳性所见 检查项目

    例数

    百分率(%)

    硫酸锌浊度增高

    46

    65.7

    谷丙转氨酶(ALT)增高

    33

    47.1

    r-谷氨酰转肽酶(r-GT)升高

    12

    17.1
, 百拇医药
    硷性磷酸酶(ALP)升高

    9

    12.8

    A/G倒置

    37

    52.8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4

    5.7

    总胆固醇升高

    13

    18.6

    抗ds-DNA抗体>20%
, 百拇医药
    40

    57.1

    抗Sm抗体(+)

    15

    21.4

    抗核抗体(+)

    57

    81.4

    补体(C3,C4)降低

    60

    85.7

    1.4 误诊情况 70例中,有21例以肝大或肝功能异常为首发或主要表现,误诊17例(81%)。最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占12例。其次有血液病2例,伤寒2例,肿瘤1例。
, 百拇医药
    1.5 治疗情况及转归 70例SLE肝脏损害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56例(80%)肝功能好转。本组病例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SLE脑炎,1例死于呼吸衰竭,未发现单纯因肝脏损害而死亡者。2 讨论

    SLE是一种反复活动-稳定的疾病,凡SLE患者出现SGPT、ALP和胆红素测定值高于正常值两倍时,诊断为SLE伴有肝病。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21%~55%,国内报道为40%~46.2%,半数以上的病例可找到引起肝病的其他原因[1]。但SLE本身所致的肝病并非少见,Miller等[2]报告61例中22例(占36%)是由SLE本身所致的肝病。这种肝病,肝组织学仅显示轻、中度非特异性改变,如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少数有小灶性坏死等,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本文在排除酒精、药物、病毒和细菌感染对肝脏损害的基础上,对70例SLE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肝肿大18例,占27.1%,肝功能受损以慢性损害多见,表现为硫酸锌浊度升高,本组51例占72.8%,33例肝功能呈急性损害,占47.1%,表现为SGPT升高,其中2例因发热、关节痛、皮疹后即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34~56 μmol/L。13例脂质代谢异常,占18.6%,其中脂肪肝3例。37例患者白蛋白减少,A/G倒置,占52.8%,提示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受损。本组病例中,同时出现发热60例(84%),关节痛50例(71.4%),皮疹42例(60%),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抗S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57.1%,81.4%,21.4%,补体明显下降者达85.7%,以上均说明肝脏损害多发生于SLE活动期。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肝功能随着SLE病情缓解而好转,但肝损害可贯穿于SLE整个病程中。这对SLE治疗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日益广泛,硫唑嘌呤、环胞素A等对肝脏有较大毒性,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使已有的肝脏损害加重,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本组有1例患SLE 10 a,因表情淡漠、少语1周入院,诊断SLE脑损害,入院时肝大肋下2 cm, ALT 87 U/L,用地塞米松10 mg冲击治疗同时予硫唑嘌呤50 mg qd,地塞米松逐渐减量,1个月后出现明显纳差、黄疸,查ALT 639 U/L,TBIL 122 μmol/L。经停用硫唑嘌呤,加护肝治疗,ALT渐降至正常,黄疸消退。故此,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应特别注意肝功能变化,尽量选用对肝脏毒性小的药物,同时应加强护肝治疗。
, 百拇医药
    由于以肝脏损害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SLE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如认识不够往往容易误诊,本组病例中误诊率81%,最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对SLE诊断有决定性作用,但它们的阳性率受到病情本身和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反复复查,密切随访,以防漏诊、误诊和误治。

    必须强调,SLE肝脏损害是SLE病情的一部分,临床医师在分析具有肝脏损害的SLE病例时,应注意是SLE本身肝脏受累抑或是酒精、药物、病毒或细菌感染等所致,只有明确原因,才能合理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黄咏齐,主编.肝病与全身性疾病.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40~241

    2 Miller MH, Urowitz MB, Gladman DD, et al. The liver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Quats J Med, 1984, 211:401

    3 Kooy A, de Heide LJ, Engelkens HJ, et al. Hepatitis in a patient with SLE: is it autoimmune hepatitis?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edicice, 1996, 48(4):3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