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早期修复手部深度烧伤
作者:梁达荣 罗卓然 邓忠远
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510220)
关键词:薄皮瓣;修复;手部烧伤
广东医学991121 【摘要】 目的 探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20例手部深度烧伤住院病人,伤后7 d内行侧胸或腹部薄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供瓣面积最大8 cm×15 cm,长宽比例1~3∶1,术后7~10 d断蒂。结果 平均断蒂时间8.2 d,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术后意外发生撕脱外,余18块皮瓣均完全成活,疗效满意。结论 与过去的传统皮瓣比较,薄皮瓣断蒂时间明显缩短,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不需作二期皮瓣修复术,是修复手部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进展很快[1,2],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已广泛应用在临床,尤其在手外科方面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我科于1994年以来应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简称薄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46岁。电烧伤4例,热压伤13例,火焰烧伤3例;其中单个手指受伤3例,多个手指受伤5例,伴有手背或手掌烧伤的8例;所有伤者均在伤后7 d内行手部清创薄皮瓣移植覆盖术。只有手指伤的创面一般选用侧胸壁皮瓣覆盖术,其余均取腹部皮瓣。供瓣面积约为2 cm×3 cm~8 cm×15 cm,长宽比例1~3∶1。
1.2 手术方法
1.2.1 清创 术前创面涂SD-AG混悬液,取暴露或半暴露疗法,如属电烧伤创面则于术前1 d注射美蓝溶液于深部组织内染色,以便术中较客观地判断组织活力。术时首先分别用1∶1 000新洁尔灭溶液擦洗3遍,3%双氧水擦洗1遍,外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常规应用碘酒、酒精消毒铺巾,止血带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使创面暴露出新鲜正常的组织,如有坏死骨外露,则将表层骨皮质剔除,松止血带,再次彻底止血,湿纱块覆盖待皮瓣移植。
, 百拇医药
1.2.2 皮瓣设计与切取 患肢制动以体位舒适为原则进行设计皮瓣。供区皮瓣均取自侧胸或腹部,一般右手选取左侧胸腹,左手选取右侧胸腹。手部创面经清创术后用消毒纸块印模,然后将印模修剪成略大于创面的面积,再将印模置于供区,用龙胆紫按印模的形状、大小标出所取的皮瓣。本组皮瓣长宽比例最小1∶1,最大1∶3,沿设计线将皮肤切开,从皮瓣远端在浅筋膜层下掀起分离至蒂部,修剪过多脂肪,皮瓣远端2/3修薄,以隐约可见真皮下血管网为宜,一般保留脂肪,厚度0.3 cm左右。皮瓣近端1/3修剪脂肪成斜坡形为蒂部。观察皮瓣边缘及远端有渗血,毛细血管按压有反应即可进行移植。供瓣区创面尽可能直接拉拢缝合。
1.3 手术结果 7~12 d断蒂,平均断蒂时间8.2 d。除1例小孩术后将皮瓣撕脱,另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外,余18块皮瓣均完全成活。
2 讨论
2.1 手疗创面修复的时机 据临床观察,患手都要经历急性炎症反应期(伤后1~3 d),此期反应最剧烈在伤后12~48 h。伤后12 h内手部炎症反应较轻,此时手术能最大限度地挽救了“间生态”组织,同时,手术感染率低,皮瓣成活率高。受伤3 d后手术,局部炎症开始消退,正常与坏死组织之间的界面较清晰,组织继发坏死的动向已基本明朗。同时,患者已渡过休克期,此时手术较安全,但术后的感染机会较伤后即时手术者高。急性炎症反应期,因局部肿胀变形,易导致选择皮瓣过大或过小,故本组手术均选择在伤后数小时内或受伤3 d后才进行。
, http://www.100md.com
2.2 薄皮瓣与传统皮瓣的比较 回顾过去我们对手部深度烧伤采用传统皮瓣修复术,存在着外形臃肿,断蒂时间(3~4周)长且往往需作二期,甚至三期手术等缺点。而采用薄皮瓣修复术则一期手术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其长宽比例还可适当加大。运用薄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在造形和功能恢复方面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皮瓣。但是,薄皮瓣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皮瓣。特别在修复严重的组织缺损方面仍有其优势。
2.3 薄皮瓣选用的长宽比例与断蒂时间 薄皮瓣成活长宽比例一般为2.5∶1。但有的学者报道为4∶1,甚至可达6∶1。本组有2例取长宽比例为3∶1的薄皮瓣,1例为右侧胸,另一例为右下腹。而右侧胸处薄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右下腹处皮瓣则成活。查其原因:右下腹薄皮瓣得以成活可能与此瓣蒂部紧靠髂腹浅动脉,以致血流灌注良好有关,而右胸侧处薄皮瓣则可能是缺乏一条知名动脉的依托。根据有关动物实验研究[1],薄皮瓣的超长部分的成活除蒂部血供外,仍需受区创缘和基底创面供给营养。而宋业光等[2]则强调皮瓣的成活是皮瓣在良好受床环境下,充分发挥皮瓣中段“中介蒂”的作用,使皮瓣自始至终都有血供。我们的临床观察亦与之相符。手术时皮瓣远端皮缘拭后见有渗血才移转皮瓣,说明皮瓣有一定血供,而这种微弱的血运可能是靠“打包”包扎后创面与皮瓣间微小血管的断端相互早期沟通后才得到增强,从而3 d后就建立了血循环。为此,皮瓣的长宽比例,如受床不理想时不宜过大。
, http://www.100md.com
有学者报道薄皮瓣的断蒂时间可于术后3~5 d,而多数学者主张术后7 d。本组断蒂时间7~12 d,平均8.2 d。据本组观察及根据从皮瓣成活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时间,我们认为术后7 d才考虑断蒂是合理的。薄皮瓣断蒂时间的选择应受其所处的环境制约,诸如与受床组织血运情况、局部是否存在血肿、有否感染及全身营养状况如何等因素有关。为此应全面考虑、分析,再决定断蒂时间以保证薄皮瓣断蒂后的成活。有的学者主张断蒂前应作皮瓣血运阻断试验。本组曾作此试验,但往往因局部疼痛使病人不愿接受而取消。然而,本组也未见断蒂后皮瓣失活的现象。根据学者们对薄皮瓣血运研究、成活机理的探索以及临床实践的结果来看,正常情况7 d后断蒂是安全的无需作血运阻断试验。
2.4 教训 带蒂薄皮瓣换药后的再固定非常重要。本组1例,术后第5 d,换药见皮瓣色泽红润,压之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良好,计划2 d后断蒂。于是换药后只作简单固定,没想到患儿晚间哭闹、躁动,将带指的腹部皮瓣撕脱。前功尽弃,教训深刻,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彭福仁,陈石海,黎 冻,等.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血运重建的实验观察及临床应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3,9:404
2 宋业光,修志夫,张智勇,等.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血管构筑变化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323,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510220)
关键词:薄皮瓣;修复;手部烧伤
广东医学991121 【摘要】 目的 探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20例手部深度烧伤住院病人,伤后7 d内行侧胸或腹部薄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供瓣面积最大8 cm×15 cm,长宽比例1~3∶1,术后7~10 d断蒂。结果 平均断蒂时间8.2 d,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术后意外发生撕脱外,余18块皮瓣均完全成活,疗效满意。结论 与过去的传统皮瓣比较,薄皮瓣断蒂时间明显缩短,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不需作二期皮瓣修复术,是修复手部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进展很快[1,2],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已广泛应用在临床,尤其在手外科方面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我科于1994年以来应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简称薄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46岁。电烧伤4例,热压伤13例,火焰烧伤3例;其中单个手指受伤3例,多个手指受伤5例,伴有手背或手掌烧伤的8例;所有伤者均在伤后7 d内行手部清创薄皮瓣移植覆盖术。只有手指伤的创面一般选用侧胸壁皮瓣覆盖术,其余均取腹部皮瓣。供瓣面积约为2 cm×3 cm~8 cm×15 cm,长宽比例1~3∶1。
1.2 手术方法
1.2.1 清创 术前创面涂SD-AG混悬液,取暴露或半暴露疗法,如属电烧伤创面则于术前1 d注射美蓝溶液于深部组织内染色,以便术中较客观地判断组织活力。术时首先分别用1∶1 000新洁尔灭溶液擦洗3遍,3%双氧水擦洗1遍,外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常规应用碘酒、酒精消毒铺巾,止血带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使创面暴露出新鲜正常的组织,如有坏死骨外露,则将表层骨皮质剔除,松止血带,再次彻底止血,湿纱块覆盖待皮瓣移植。
, 百拇医药
1.2.2 皮瓣设计与切取 患肢制动以体位舒适为原则进行设计皮瓣。供区皮瓣均取自侧胸或腹部,一般右手选取左侧胸腹,左手选取右侧胸腹。手部创面经清创术后用消毒纸块印模,然后将印模修剪成略大于创面的面积,再将印模置于供区,用龙胆紫按印模的形状、大小标出所取的皮瓣。本组皮瓣长宽比例最小1∶1,最大1∶3,沿设计线将皮肤切开,从皮瓣远端在浅筋膜层下掀起分离至蒂部,修剪过多脂肪,皮瓣远端2/3修薄,以隐约可见真皮下血管网为宜,一般保留脂肪,厚度0.3 cm左右。皮瓣近端1/3修剪脂肪成斜坡形为蒂部。观察皮瓣边缘及远端有渗血,毛细血管按压有反应即可进行移植。供瓣区创面尽可能直接拉拢缝合。
1.3 手术结果 7~12 d断蒂,平均断蒂时间8.2 d。除1例小孩术后将皮瓣撕脱,另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外,余18块皮瓣均完全成活。
2 讨论
2.1 手疗创面修复的时机 据临床观察,患手都要经历急性炎症反应期(伤后1~3 d),此期反应最剧烈在伤后12~48 h。伤后12 h内手部炎症反应较轻,此时手术能最大限度地挽救了“间生态”组织,同时,手术感染率低,皮瓣成活率高。受伤3 d后手术,局部炎症开始消退,正常与坏死组织之间的界面较清晰,组织继发坏死的动向已基本明朗。同时,患者已渡过休克期,此时手术较安全,但术后的感染机会较伤后即时手术者高。急性炎症反应期,因局部肿胀变形,易导致选择皮瓣过大或过小,故本组手术均选择在伤后数小时内或受伤3 d后才进行。
, http://www.100md.com
2.2 薄皮瓣与传统皮瓣的比较 回顾过去我们对手部深度烧伤采用传统皮瓣修复术,存在着外形臃肿,断蒂时间(3~4周)长且往往需作二期,甚至三期手术等缺点。而采用薄皮瓣修复术则一期手术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其长宽比例还可适当加大。运用薄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在造形和功能恢复方面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皮瓣。但是,薄皮瓣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皮瓣。特别在修复严重的组织缺损方面仍有其优势。
2.3 薄皮瓣选用的长宽比例与断蒂时间 薄皮瓣成活长宽比例一般为2.5∶1。但有的学者报道为4∶1,甚至可达6∶1。本组有2例取长宽比例为3∶1的薄皮瓣,1例为右侧胸,另一例为右下腹。而右侧胸处薄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右下腹处皮瓣则成活。查其原因:右下腹薄皮瓣得以成活可能与此瓣蒂部紧靠髂腹浅动脉,以致血流灌注良好有关,而右胸侧处薄皮瓣则可能是缺乏一条知名动脉的依托。根据有关动物实验研究[1],薄皮瓣的超长部分的成活除蒂部血供外,仍需受区创缘和基底创面供给营养。而宋业光等[2]则强调皮瓣的成活是皮瓣在良好受床环境下,充分发挥皮瓣中段“中介蒂”的作用,使皮瓣自始至终都有血供。我们的临床观察亦与之相符。手术时皮瓣远端皮缘拭后见有渗血才移转皮瓣,说明皮瓣有一定血供,而这种微弱的血运可能是靠“打包”包扎后创面与皮瓣间微小血管的断端相互早期沟通后才得到增强,从而3 d后就建立了血循环。为此,皮瓣的长宽比例,如受床不理想时不宜过大。
, http://www.100md.com
有学者报道薄皮瓣的断蒂时间可于术后3~5 d,而多数学者主张术后7 d。本组断蒂时间7~12 d,平均8.2 d。据本组观察及根据从皮瓣成活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时间,我们认为术后7 d才考虑断蒂是合理的。薄皮瓣断蒂时间的选择应受其所处的环境制约,诸如与受床组织血运情况、局部是否存在血肿、有否感染及全身营养状况如何等因素有关。为此应全面考虑、分析,再决定断蒂时间以保证薄皮瓣断蒂后的成活。有的学者主张断蒂前应作皮瓣血运阻断试验。本组曾作此试验,但往往因局部疼痛使病人不愿接受而取消。然而,本组也未见断蒂后皮瓣失活的现象。根据学者们对薄皮瓣血运研究、成活机理的探索以及临床实践的结果来看,正常情况7 d后断蒂是安全的无需作血运阻断试验。
2.4 教训 带蒂薄皮瓣换药后的再固定非常重要。本组1例,术后第5 d,换药见皮瓣色泽红润,压之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良好,计划2 d后断蒂。于是换药后只作简单固定,没想到患儿晚间哭闹、躁动,将带指的腹部皮瓣撕脱。前功尽弃,教训深刻,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彭福仁,陈石海,黎 冻,等.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血运重建的实验观察及临床应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3,9:404
2 宋业光,修志夫,张智勇,等.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血管构筑变化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3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