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21例分析
作者:王芝才
单位:罗定市妇幼保健院(5272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1157 我院1990年4月~1998年6月共收治腹壁切口疝2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统计腹壁切口疝21例,其中男女比例14∶7,年龄25~72岁。发病时间从术后第4天~3 a。引发切口疝的手术种类:结肠手术6例,阑尾手术5例,胃手术4例,胆道、妇科手术各2例,脾、胰手术各1例。切口疝原因:曾发生感染11例;术后出现呕吐、咳嗽及便秘等并发症9例;术后曾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等6例;直接原因不明者2例。
1.2 治疗方法 均手术治疗。回纳疝内容物后,剥离疝囊至疝环口。疝环直径小于3 cm者以7号丝线作内荷包缝扎,不满意者加一次8字缝扎;大于3 cm者以7号丝线连续缝合。再次附近瘢痕组织及多余脂肪一并切除,并沿疝环边缘清楚地解剖腹部各层组织,分层依次将其缝合。本组病例疝环均不太大,除2例因张力过大加用钢丝作减张缝合外,余均未使用补片。
, http://www.100md.com
1.3 术后恢复及随诊情况 术后均以腹带绑扎腹部,以防张力过高而裂开。常规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拆线时间7~20 d,平均10.2 d。21例病人术后随访0.5~3 a,均未出现复发。
2 讨论
2.1 切口疝的发病因素 切口疝发病率为2%~11%[1],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与手术有关的因素有:①腹壁强度降低。手术操作失误是引发切口疝的关键。初次手术未能正确处理好切口,如缝线过细、针距过大、肌肉切断过多而未正确缝合、腹壁神经损伤、切口张力太大未及时行减张缝合等。而切口感染则是最重要原因,本组一半以上病例即因切口感染引起。②腹内压力增高。麻醉效果不佳时腹胀、术后频繁呕吐、术后首次用力排尿、排大便、肺部感染或长期卧床引起坠积性肺炎的顽固性咳嗽等,是术后早期发生切口疝的重要因素。
2.2 切口疝的好发部位 两侧腹壁由外、内斜肌及横肌三组肌群交叉重叠。该范围的切口主要有左右肋缘下、横切口及麦氏切口。前者因在肋缘下,小肠及大网膜较少到该部位,故极少发生切口疝;而后者术中须将内斜肌及横肌拉开一间隙,本组4例麦氏切口疝再次手术中见此间隙较大,可能是术中未将肌群还原并缝合肌膜所致;横切口虽断肌肉,但缝合后瘢痕愈合反而更牢固。
, 百拇医药
腹直肌区的手术,易切断横向神经,导致其支配不良引起肌萎缩发生疝,本组近一半病例(10例)即是经腹直肌切口。正中或旁正中切口,该区域仅腹白线一层腹壁屏障,在突发情况下,如剧烈咳嗽、呕吐造成缝线挣断,亦易发生切口疝。因此白线疝多发生在早期,本组2例发生在术后15 d内,1例因白线发育不良在术后5个月出现切口疝。
据文献资料及我们的经验,腹部直切口疝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切口,因为此切口缝线处在筋膜纤维隙之间,腹壁收缩时,切口侧向张力可能导致缝线将横向纤维组织分开,分离两侧筋膜而发生切口疝[2],其中以上腹经腹直肌切口疝最多见。其次是麦氏和旁正中切口。
2.3 预防切口疝 术中严格无菌、术后有效抗生素治疗是防止切口疝的首要条件。术后关腹时,应解剖层次清楚,缝合方式得当。有报道建议尽量减少腹膜丝线结并降低无活力组织存在,既有利于局部血循环的建立与增加,又可使抗生素及时渗入而发挥抗菌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切口疝[3]。有时腹壁缺损较大,可考虑使用补片。术后围手术期处理也很重要,加用腹带绑扎、经常拍背翻身、止呕、顺利完成第一次自行大、小便等均是减少切口疝发生的有效手段。
另外,切口缝合多由低年资医生完成,由于缺乏经验,易造成切口部位缺陷,为日后发生切口疝留下隐患。因此建议今后将切口缝合作为一个专项内容对低年资医生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炳煌.切口疝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外科杂志,1998,4:184
2 梁仲基.腹部切口腹膜外减张缝合术的改进与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4:226
3 乔海初.阑尾切口二层缝合法58例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8:453, 百拇医药
单位:罗定市妇幼保健院(5272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1157 我院1990年4月~1998年6月共收治腹壁切口疝2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统计腹壁切口疝21例,其中男女比例14∶7,年龄25~72岁。发病时间从术后第4天~3 a。引发切口疝的手术种类:结肠手术6例,阑尾手术5例,胃手术4例,胆道、妇科手术各2例,脾、胰手术各1例。切口疝原因:曾发生感染11例;术后出现呕吐、咳嗽及便秘等并发症9例;术后曾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等6例;直接原因不明者2例。
1.2 治疗方法 均手术治疗。回纳疝内容物后,剥离疝囊至疝环口。疝环直径小于3 cm者以7号丝线作内荷包缝扎,不满意者加一次8字缝扎;大于3 cm者以7号丝线连续缝合。再次附近瘢痕组织及多余脂肪一并切除,并沿疝环边缘清楚地解剖腹部各层组织,分层依次将其缝合。本组病例疝环均不太大,除2例因张力过大加用钢丝作减张缝合外,余均未使用补片。
, http://www.100md.com
1.3 术后恢复及随诊情况 术后均以腹带绑扎腹部,以防张力过高而裂开。常规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拆线时间7~20 d,平均10.2 d。21例病人术后随访0.5~3 a,均未出现复发。
2 讨论
2.1 切口疝的发病因素 切口疝发病率为2%~11%[1],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与手术有关的因素有:①腹壁强度降低。手术操作失误是引发切口疝的关键。初次手术未能正确处理好切口,如缝线过细、针距过大、肌肉切断过多而未正确缝合、腹壁神经损伤、切口张力太大未及时行减张缝合等。而切口感染则是最重要原因,本组一半以上病例即因切口感染引起。②腹内压力增高。麻醉效果不佳时腹胀、术后频繁呕吐、术后首次用力排尿、排大便、肺部感染或长期卧床引起坠积性肺炎的顽固性咳嗽等,是术后早期发生切口疝的重要因素。
2.2 切口疝的好发部位 两侧腹壁由外、内斜肌及横肌三组肌群交叉重叠。该范围的切口主要有左右肋缘下、横切口及麦氏切口。前者因在肋缘下,小肠及大网膜较少到该部位,故极少发生切口疝;而后者术中须将内斜肌及横肌拉开一间隙,本组4例麦氏切口疝再次手术中见此间隙较大,可能是术中未将肌群还原并缝合肌膜所致;横切口虽断肌肉,但缝合后瘢痕愈合反而更牢固。
, 百拇医药
腹直肌区的手术,易切断横向神经,导致其支配不良引起肌萎缩发生疝,本组近一半病例(10例)即是经腹直肌切口。正中或旁正中切口,该区域仅腹白线一层腹壁屏障,在突发情况下,如剧烈咳嗽、呕吐造成缝线挣断,亦易发生切口疝。因此白线疝多发生在早期,本组2例发生在术后15 d内,1例因白线发育不良在术后5个月出现切口疝。
据文献资料及我们的经验,腹部直切口疝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切口,因为此切口缝线处在筋膜纤维隙之间,腹壁收缩时,切口侧向张力可能导致缝线将横向纤维组织分开,分离两侧筋膜而发生切口疝[2],其中以上腹经腹直肌切口疝最多见。其次是麦氏和旁正中切口。
2.3 预防切口疝 术中严格无菌、术后有效抗生素治疗是防止切口疝的首要条件。术后关腹时,应解剖层次清楚,缝合方式得当。有报道建议尽量减少腹膜丝线结并降低无活力组织存在,既有利于局部血循环的建立与增加,又可使抗生素及时渗入而发挥抗菌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切口疝[3]。有时腹壁缺损较大,可考虑使用补片。术后围手术期处理也很重要,加用腹带绑扎、经常拍背翻身、止呕、顺利完成第一次自行大、小便等均是减少切口疝发生的有效手段。
另外,切口缝合多由低年资医生完成,由于缺乏经验,易造成切口部位缺陷,为日后发生切口疝留下隐患。因此建议今后将切口缝合作为一个专项内容对低年资医生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炳煌.切口疝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外科杂志,1998,4:184
2 梁仲基.腹部切口腹膜外减张缝合术的改进与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4:226
3 乔海初.阑尾切口二层缝合法58例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8:45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