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44例临床分析
作者:哈少平 刘青霞
单位: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宁夏 银川 750021
关键词:冷凝;环扎术;视网膜脱离
宁夏医学杂志991136 摘要 本文对44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达88.63%,表明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尤其是对复杂的多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有独特疗效。同时还就手术应注意的问题,手术关键及其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774.1+2 文献标识码 B
我院于1993年~1997年12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了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现对病历记录完整的44例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44眼,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1岁,平均38岁。病程由发病到就诊最短1天,最长5年,平均92天。病因:近视19眼(43.36%),外伤9眼(20%),无明显病因17眼(38.63%),脱离范围:小于1个象限5眼(11.36%),2个象限27眼(61.36%),3个象限11眼(28.00%),全脱离1眼(2.27%)。裂孔部位:颞下16眼,颞上17眼,鼻上7眼,鼻下3眼,裂孔不确者1眼。裂孔形态及数目:圆形/椭圆形37个,马蹄形11个,不规则7个,锯齿缘截离4个。玻璃体膜形成程度:Ⅰ级12例,Ⅱ级19例,Ⅲ级13例。
1.2 术式及方法:手术均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球后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暴露巩膜。置肌肉牵引线,于手术前裂孔定位的巩膜上,用冷冻头推顶巩膜准确定位后冷凝,以出现约IPD乳白色冷凝斑(即冰晶)为宜,温度-60~80℃,时间10秒左右。对较大裂孔可增加冷冻点,避免直接冷冻裂孔。于赤道部置环扎带,缝固定线。在裂孔和变性区置凹槽硅胶,放脱离部位的视网膜下积液,收紧环扎带,测眼压≤28.97mm,或眼底镜下见明显巩膜嵴即可。如有偏差再做调整,务使裂孔在巩膜嵴之前坡上。如果眼压较低,可注入消毒空气或C2F6。
, 百拇医药
2 结果
44例平均随访3个月,其中5例手术失败,35例一次手术成功,4例二次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8.63%。手术成功的患者,视网膜不但完全复位,而且视力还有明显的提高。本组病例并发症有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硅胶排出、结膜切口对合不良、黄斑区网膜前膜低眼压、眼前节缺血症等。术前及术后视力情况见附表。
附表 术前术后视力(矫正)的比较 光感
~0.02
0.03~0.05
0.06~0.1
0.2~0.3
0.4~1.0
术前
, http://www.100md.com
31
5
4
2
2
术后
12
10
13
6
3
经统计学处理:χ2≥0.01,P≤0.01,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术中冷凝要点:冷凝时务必使冷冻头紧贴球壁,一旦看到推顶的突出部位于需冷凝区域,即开始冷凝。视网膜上见到冷凝斑,立即停止。冷凝点一个接一个,中间间隔约1个点,不重叠,以免重复过度冷凝,造成眼内出血及葡萄膜反应。术中查找裂孔应准确、迅速,若时间过长,可致角膜混浊,影响观察眼底。同时直视下冷凝,可简化手术过程。
3.2 冷凝的优势:冷凝对巩膜伤害作用小,不象电凝那样引起巩膜强度下降、巩膜坏死及玻璃体严重浓缩[1],减少了手术的难度。本组4例再手术时见结膜、巩膜、硅胶之间无较严重的充血及粘连,分离较容易,出血相对较少。有的学者认为冷凝产生的粘合力不如透热牢固,而过度冷凝对视网膜及血管也有一定影响,冷凝对巨大裂孔不易成功,因此必要时可冷热凝并用[2]。
3.3 手术操作体会:我们认为直视下冷凝,必须术前熟悉裂孔的解剖定位。尤其对裂孔位置偏后,一个象限内数个裂孔或大于IPD的马蹄形裂孔,术中相对增加封孔及光照时间,导致术中屈光间质不清,影响眼底的清晰度。因此在巩膜定位的裂孔后缘中点相应处缝标记线或标龙胆紫,用斜视钩在标记线处顶压,确定标记线与裂孔的位置关系。另外,定位缝线或标记点为外加压位置提供依据。一般在裂孔后缘中点为中心放置加压物,巩膜缝线在其外1~3mm。放液时选择网膜脱离面最高点,既要避开裂孔、血管,又尽量在加压物或环扎带内。放液前后用1%庆大霉素冲洗,以避免感染。采用此方法,44例中无一例感染。
, 百拇医药
3.4 环扎带问题:环扎带位于赤道部,若裂孔偏后,该处环扎带相应偏后。环扎带偏后、过紧,外加压块直接压迫涡状静脉,使眼内段涡状静脉压增高,继而毛细血管压增高,睫状动脉血流阻力加大,血流缓慢,最终导致眼前节组织的供血量减少,含氧量降低。环扎带在眼底隆起一定的高度,约为2~3mm,环扎带应比眼球赤道周径缩小11~20%。我们用的环所带为100mm长,除去多余的两端即为留在眼球的长度,一般环扎带拉紧到60mm左右。眼球太软也不能过分拉紧环扎带,以免眼前节缺血,可用眼内注气或生理盐水来恢复眼压[3]。
3.5 冷凝、外加压结合治疗视网膜脱离可提高治愈率:现代理论认为牵引力、眼内液体流动和视网膜裂孔同时存在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4]。环扎术可以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同时使裂孔处脱离视网膜,紧贴色素上皮,从而阻断了眼内液体的流动,使视网膜复位。应用凹槽硅胶填充,因其富有弹性可压缩,操作方便,还可调整眼压,同组织粘连松弛,便于再手术时分离取出。在裂孔部位放置凹槽硅胶时,我们主张在垫压凹槽硅胶处,加缝几组褥式固定线为宜,并且将凹槽硅胶缝合固定于巩膜上,以使巩膜嵴宽而高,充分持久地放松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提高治愈率。本组病人均采用上术方法,治愈率较高。
, http://www.100md.com
3.6 并发症原因分析:术后2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其中1例较重,同时伴冷凝区眼底出血。玻璃体积血者1例,因患者视网膜裂孔定位不确,过度冷凝使脉络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经药物治疗1月后出血基本吸收。这两种并发症均与重复冷凝不能适度掌握冷凝程度有关。眼底出血1个月后可吸收。玻璃体混浊吸收较慢,可考虑用0.1%普鲁卡因静封或辅以安妥碘和胎盘组织液治疗[5]。凹槽硅胶排斥1例,主要原因是外加压物较大且靠前,筋膜没有完全将其包埋,一旦突入结膜下,则继续向外排出,并出现结膜刺激症状,最终不得不拆除。结膜切口愈合不良者1例,多次行结膜修补始终未能愈合,并产生肉芽肿引起反复出血。眼前节缺血者4例,均因环扎带过紧、偏后或反复冷凝睫状后长动脉。其临床表现为角膜水肿,后弹力膜皱褶,前房出血,伴棉絮状渗出或房水混浊,瞳孔不规则后粘连,玻璃体混浊,伴有同侧头痛。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Diamox,1月后症状逐步缓解。其中1例病人第2次手术后6天出现严重眼前节缺血症,经药物治疗未见效,最终行眼球摘除术。分析原因可能与反复冷凝破坏睫状后长动脉有关。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刘民图.冷凝与电凝治疗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2,10:353~355
[2] 解聪.间接立体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实用眼科杂志,1991,9:418~420
[3] 吴西川.全国视网膜脱离及C3F8推广应用讲义,上海第一人民医院,1995.23~27
[4] 郝永祥.环扎术联合法治疗视网膜脱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2,10:164~166
[5] 张冬松.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3):181
责编:杨自革
(收稿:1999—04—15 修回:1999—08—02), http://www.100md.com
单位: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宁夏 银川 750021
关键词:冷凝;环扎术;视网膜脱离
宁夏医学杂志991136 摘要 本文对44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达88.63%,表明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尤其是对复杂的多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有独特疗效。同时还就手术应注意的问题,手术关键及其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774.1+2 文献标识码 B
我院于1993年~1997年12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了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现对病历记录完整的44例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44眼,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1岁,平均38岁。病程由发病到就诊最短1天,最长5年,平均92天。病因:近视19眼(43.36%),外伤9眼(20%),无明显病因17眼(38.63%),脱离范围:小于1个象限5眼(11.36%),2个象限27眼(61.36%),3个象限11眼(28.00%),全脱离1眼(2.27%)。裂孔部位:颞下16眼,颞上17眼,鼻上7眼,鼻下3眼,裂孔不确者1眼。裂孔形态及数目:圆形/椭圆形37个,马蹄形11个,不规则7个,锯齿缘截离4个。玻璃体膜形成程度:Ⅰ级12例,Ⅱ级19例,Ⅲ级13例。
1.2 术式及方法:手术均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球后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暴露巩膜。置肌肉牵引线,于手术前裂孔定位的巩膜上,用冷冻头推顶巩膜准确定位后冷凝,以出现约IPD乳白色冷凝斑(即冰晶)为宜,温度-60~80℃,时间10秒左右。对较大裂孔可增加冷冻点,避免直接冷冻裂孔。于赤道部置环扎带,缝固定线。在裂孔和变性区置凹槽硅胶,放脱离部位的视网膜下积液,收紧环扎带,测眼压≤28.97mm,或眼底镜下见明显巩膜嵴即可。如有偏差再做调整,务使裂孔在巩膜嵴之前坡上。如果眼压较低,可注入消毒空气或C2F6。
, 百拇医药
2 结果
44例平均随访3个月,其中5例手术失败,35例一次手术成功,4例二次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8.63%。手术成功的患者,视网膜不但完全复位,而且视力还有明显的提高。本组病例并发症有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硅胶排出、结膜切口对合不良、黄斑区网膜前膜低眼压、眼前节缺血症等。术前及术后视力情况见附表。
附表 术前术后视力(矫正)的比较 光感
~0.02
0.03~0.05
0.06~0.1
0.2~0.3
0.4~1.0
术前
, http://www.100md.com
31
5
4
2
2
术后
12
10
13
6
3
经统计学处理:χ2≥0.01,P≤0.01,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术中冷凝要点:冷凝时务必使冷冻头紧贴球壁,一旦看到推顶的突出部位于需冷凝区域,即开始冷凝。视网膜上见到冷凝斑,立即停止。冷凝点一个接一个,中间间隔约1个点,不重叠,以免重复过度冷凝,造成眼内出血及葡萄膜反应。术中查找裂孔应准确、迅速,若时间过长,可致角膜混浊,影响观察眼底。同时直视下冷凝,可简化手术过程。
3.2 冷凝的优势:冷凝对巩膜伤害作用小,不象电凝那样引起巩膜强度下降、巩膜坏死及玻璃体严重浓缩[1],减少了手术的难度。本组4例再手术时见结膜、巩膜、硅胶之间无较严重的充血及粘连,分离较容易,出血相对较少。有的学者认为冷凝产生的粘合力不如透热牢固,而过度冷凝对视网膜及血管也有一定影响,冷凝对巨大裂孔不易成功,因此必要时可冷热凝并用[2]。
3.3 手术操作体会:我们认为直视下冷凝,必须术前熟悉裂孔的解剖定位。尤其对裂孔位置偏后,一个象限内数个裂孔或大于IPD的马蹄形裂孔,术中相对增加封孔及光照时间,导致术中屈光间质不清,影响眼底的清晰度。因此在巩膜定位的裂孔后缘中点相应处缝标记线或标龙胆紫,用斜视钩在标记线处顶压,确定标记线与裂孔的位置关系。另外,定位缝线或标记点为外加压位置提供依据。一般在裂孔后缘中点为中心放置加压物,巩膜缝线在其外1~3mm。放液时选择网膜脱离面最高点,既要避开裂孔、血管,又尽量在加压物或环扎带内。放液前后用1%庆大霉素冲洗,以避免感染。采用此方法,44例中无一例感染。
, 百拇医药
3.4 环扎带问题:环扎带位于赤道部,若裂孔偏后,该处环扎带相应偏后。环扎带偏后、过紧,外加压块直接压迫涡状静脉,使眼内段涡状静脉压增高,继而毛细血管压增高,睫状动脉血流阻力加大,血流缓慢,最终导致眼前节组织的供血量减少,含氧量降低。环扎带在眼底隆起一定的高度,约为2~3mm,环扎带应比眼球赤道周径缩小11~20%。我们用的环所带为100mm长,除去多余的两端即为留在眼球的长度,一般环扎带拉紧到60mm左右。眼球太软也不能过分拉紧环扎带,以免眼前节缺血,可用眼内注气或生理盐水来恢复眼压[3]。
3.5 冷凝、外加压结合治疗视网膜脱离可提高治愈率:现代理论认为牵引力、眼内液体流动和视网膜裂孔同时存在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4]。环扎术可以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同时使裂孔处脱离视网膜,紧贴色素上皮,从而阻断了眼内液体的流动,使视网膜复位。应用凹槽硅胶填充,因其富有弹性可压缩,操作方便,还可调整眼压,同组织粘连松弛,便于再手术时分离取出。在裂孔部位放置凹槽硅胶时,我们主张在垫压凹槽硅胶处,加缝几组褥式固定线为宜,并且将凹槽硅胶缝合固定于巩膜上,以使巩膜嵴宽而高,充分持久地放松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提高治愈率。本组病人均采用上术方法,治愈率较高。
, http://www.100md.com
3.6 并发症原因分析:术后2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其中1例较重,同时伴冷凝区眼底出血。玻璃体积血者1例,因患者视网膜裂孔定位不确,过度冷凝使脉络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经药物治疗1月后出血基本吸收。这两种并发症均与重复冷凝不能适度掌握冷凝程度有关。眼底出血1个月后可吸收。玻璃体混浊吸收较慢,可考虑用0.1%普鲁卡因静封或辅以安妥碘和胎盘组织液治疗[5]。凹槽硅胶排斥1例,主要原因是外加压物较大且靠前,筋膜没有完全将其包埋,一旦突入结膜下,则继续向外排出,并出现结膜刺激症状,最终不得不拆除。结膜切口愈合不良者1例,多次行结膜修补始终未能愈合,并产生肉芽肿引起反复出血。眼前节缺血者4例,均因环扎带过紧、偏后或反复冷凝睫状后长动脉。其临床表现为角膜水肿,后弹力膜皱褶,前房出血,伴棉絮状渗出或房水混浊,瞳孔不规则后粘连,玻璃体混浊,伴有同侧头痛。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Diamox,1月后症状逐步缓解。其中1例病人第2次手术后6天出现严重眼前节缺血症,经药物治疗未见效,最终行眼球摘除术。分析原因可能与反复冷凝破坏睫状后长动脉有关。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刘民图.冷凝与电凝治疗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2,10:353~355
[2] 解聪.间接立体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实用眼科杂志,1991,9:418~420
[3] 吴西川.全国视网膜脱离及C3F8推广应用讲义,上海第一人民医院,1995.23~27
[4] 郝永祥.环扎术联合法治疗视网膜脱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2,10:164~166
[5] 张冬松.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3):181
责编:杨自革
(收稿:1999—04—15 修回:1999—08—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