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关系的研究
作者:金哲秀 李元风 陈国俊
单位:金哲秀 李元风 陈国俊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150036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1123 近十几年的医学研究揭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异常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进而形成血栓是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的重要机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是形成血栓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患者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探讨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分子学基础,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冠心病组选自1998年1月~199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共60例,其中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各30例。AMI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1.5±7.8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3例,单纯下壁7例,下壁并正后壁3例,合并右室梗塞2例,前间壁5例。单支血管病变17例,二支血管病变9例,三支血管病变4例。梗塞相关血管(30支):左主干1例,前降支17例,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包括初发型、恶化劳力型和非变异型的自发性心绞痛):男23例,女7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63.3±8.3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80%以上。以上病例均除外高血压、糖尿病、肾脏及血液系统的疾病。正常对照组: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健康者,其中9例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除外冠心病,共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9.8±6.5岁。
, 百拇医药
1.2 研究方法 ①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当时治疗前抽取肘静脉血4 ml,以5%依地酸二钠(EDTA-Na2)抗凝全血(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定量法测定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试剂药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②正常对照组为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抗凝剂相同,测定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的正常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见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
膜GPⅡb/Ⅲa分子数的比较(±s) 组 别
血小板膜GP分子数/血小板
例数
Ⅱb
Ⅲa
冠心病组
急性心肌梗塞组
30
40255.67±2345.37△
, 百拇医药
51078.33±2091.33△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30
39514.18±1141.95*
49698.61±1185.41*
正常对照组
28
38530.84±1038.62
48593.85±1862.34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 百拇医药
2.2 AMI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差异,P>0.05。
2.3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与引起心肌梗塞或缺血的血管的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强或亢进是动脉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而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是通过血小板膜蛋白所介导的。血小板膜蛋白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强或亢进是动脉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而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是通过血小板膜蛋白所介导的。血小板膜蛋白有16种,大部分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近年医学研究揭示,血小板膜GPⅡb/Ⅲa是形成血栓的最关键因素,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Fg)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1,2]。日本半田城等[3]认为GPⅡb/Ⅲa约70%存在于血小板表面,其余存在于血小板内部的α-颗粒及套管系统中。当血小板被活化时存在于血小板内部的GPⅡb/Ⅲa重新分布于血小板表面。Andrews等[4]认为,未活化的血小板表面即存在GPⅡb/Ⅲa复合体,但静止血小板中此受体处于隐藏或未活化状态,不能与Fg结合,只有血小板激活后Fg受体外露,才能与Fg结合,并在血小板之间产生桥联,导致血小板聚集。因此,血小板的聚集性与GPⅡb/Ⅲa受体的数量有关,GPⅡb/Ⅲa可以直接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提示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过程中存在血小板的高度活化,血小板活化与冠状动脉阻塞或进一步狭窄有密切相关。
, http://www.100md.com
应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AMI、不稳定性心绞痛、PTCA术后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不完全,随着血小板聚集机理的深入研究,不少学者已开始探讨使用GPⅡb/Ⅲa受体的抑制剂来发挥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1989年Gold[5]首先用7E3单抗(抗GPⅡb/Ⅲa受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开始,已有不同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临床试验。测定GPⅡb/Ⅲa受体的数量可作为判定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疗效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White JG,Elizabeth LL,Gines E,et al.Platelet membrane responses to surface and suspension activation.Blood Cells,1990,16:43-48.
[2]Coller BS.A new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receptors an activation dependent change in the conformation and/or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 complex.J Clin Invest,1985,76:101-108.
, 百拇医药
[3]半田城,池田康夫.血小板膜糖蛋白の制造と机能.日本临床,1989,4(47):54-63.
[4]Andrews RK,Fox JEB.Platelet receptors in hemostasis.Curr Opin Biol,1990,2:894.
[5]Gold HK,Gimple LW,Yasuda T,et al 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ab)2 fragments of murine monoclonal anfibody 7E3 direefed against huma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 Clin Inves,1990,86:651.
收稿:1999-06-10
修回:1999-07-20, 百拇医药
单位:金哲秀 李元风 陈国俊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150036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1123 近十几年的医学研究揭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异常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进而形成血栓是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的重要机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是形成血栓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患者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探讨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分子学基础,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冠心病组选自1998年1月~199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共60例,其中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各30例。AMI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1.5±7.8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3例,单纯下壁7例,下壁并正后壁3例,合并右室梗塞2例,前间壁5例。单支血管病变17例,二支血管病变9例,三支血管病变4例。梗塞相关血管(30支):左主干1例,前降支17例,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包括初发型、恶化劳力型和非变异型的自发性心绞痛):男23例,女7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63.3±8.3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80%以上。以上病例均除外高血压、糖尿病、肾脏及血液系统的疾病。正常对照组: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健康者,其中9例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除外冠心病,共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9.8±6.5岁。
, 百拇医药
1.2 研究方法 ①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当时治疗前抽取肘静脉血4 ml,以5%依地酸二钠(EDTA-Na2)抗凝全血(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定量法测定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试剂药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②正常对照组为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抗凝剂相同,测定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的正常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见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
膜GPⅡb/Ⅲa分子数的比较(±s) 组 别
血小板膜GP分子数/血小板
例数
Ⅱb
Ⅲa
冠心病组
急性心肌梗塞组
30
40255.67±2345.37△
, 百拇医药
51078.33±2091.33△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30
39514.18±1141.95*
49698.61±1185.41*
正常对照组
28
38530.84±1038.62
48593.85±1862.34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 百拇医药
2.2 AMI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差异,P>0.05。
2.3 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与引起心肌梗塞或缺血的血管的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强或亢进是动脉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而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是通过血小板膜蛋白所介导的。血小板膜蛋白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强或亢进是动脉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而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是通过血小板膜蛋白所介导的。血小板膜蛋白有16种,大部分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近年医学研究揭示,血小板膜GPⅡb/Ⅲa是形成血栓的最关键因素,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Fg)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1,2]。日本半田城等[3]认为GPⅡb/Ⅲa约70%存在于血小板表面,其余存在于血小板内部的α-颗粒及套管系统中。当血小板被活化时存在于血小板内部的GPⅡb/Ⅲa重新分布于血小板表面。Andrews等[4]认为,未活化的血小板表面即存在GPⅡb/Ⅲa复合体,但静止血小板中此受体处于隐藏或未活化状态,不能与Fg结合,只有血小板激活后Fg受体外露,才能与Fg结合,并在血小板之间产生桥联,导致血小板聚集。因此,血小板的聚集性与GPⅡb/Ⅲa受体的数量有关,GPⅡb/Ⅲa可以直接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提示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过程中存在血小板的高度活化,血小板活化与冠状动脉阻塞或进一步狭窄有密切相关。
, http://www.100md.com
应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AMI、不稳定性心绞痛、PTCA术后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不完全,随着血小板聚集机理的深入研究,不少学者已开始探讨使用GPⅡb/Ⅲa受体的抑制剂来发挥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1989年Gold[5]首先用7E3单抗(抗GPⅡb/Ⅲa受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开始,已有不同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临床试验。测定GPⅡb/Ⅲa受体的数量可作为判定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疗效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White JG,Elizabeth LL,Gines E,et al.Platelet membrane responses to surface and suspension activation.Blood Cells,1990,16:43-48.
[2]Coller BS.A new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receptors an activation dependent change in the conformation and/or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 complex.J Clin Invest,1985,76:101-108.
, 百拇医药
[3]半田城,池田康夫.血小板膜糖蛋白の制造と机能.日本临床,1989,4(47):54-63.
[4]Andrews RK,Fox JEB.Platelet receptors in hemostasis.Curr Opin Biol,1990,2:894.
[5]Gold HK,Gimple LW,Yasuda T,et al 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ab)2 fragments of murine monoclonal anfibody 7E3 direefed against huma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 Clin Inves,1990,86:651.
收稿:1999-06-10
修回:1999-07-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