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52616
论中医学的科研纲领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陈 伟

    单位: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 达县 635029

    关键词:中医学;科研纲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106 中医学是在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一门生命科学。

    生命现象的客观性是一切中医科研活动的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分水岭而与自然哲学等分道扬镳,也没有任何哲学是以具体科研对象来展开研究的,纯粹思辩是自然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医学术界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因将其具体科研活动中的现象与哲学中的现象观念混为一谈,和其现象难以还原而缺少实证知识而导出中医学是自然哲学的谬论。生命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形式,中医学也正是选择了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并由此构造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卓立千古不衰并呈发扬光大之势而走向世界。试想没有四诊,哪有八纲六经,中医学还复存在吗!即或是阴阳五行学说也是在中医学对具体生命现象的研究中,不断充实和异化而演变为学科的理论框架,而与自然哲学相去甚远。这如同所有科研活动中的哲学思想一样,它是科研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在具体科研活动中学术界也没有也不能对科学思维和哲学思辩作出划分或判定。所以中医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既不是自然哲学,也不是经验医学。
, 百拇医药
    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是无法逾越的,即或我们的科研十分深广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现象的再认识上来,因为凡是关于客观对象的命题,都能还原为关于实际和可能的感觉,或感觉的素材或现象方面的命题。中医学正是在科研中把握住了现象的始与终的辩证关系和深入广泛的研究,而拥有较西医学等得天独厚的秉赋。且研究对象的任何重要变化最终必然以现象形式表现出来,对现象的研究却又始终把握着研究对象的主要发展方向方面,而中医学就拥有这种高屋建瓴之势。在西方以胡塞尔为首的现象学派方兴未艾。科学史也表明现象从科研对象和方法来看它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存在于科学之林。

    易经中有句名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医中也有这种分岔,且偏重于现象之上的观念建构,轻视现象之下的客体结构。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世界人类科研活动史也出现这种分岔,所有科学的不同学科发展均无出“道”、“器”范畴。我们明了这一点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至关重要,这提示我们任何重“器”的学科不可能提供出对重“道”的中医学有重大的帮助。
, 百拇医药
    状态是指研究系统和过程的状况,这在中医学中比比皆是。把阴阳五行仅看成是一种哲学是一大误导,中医学也是象数理统一。如阴阳本意和中医临床都是指的状态。五行之木曰曲直、金曰沉降、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都是指的一种状态,生克乘侮是状态的关系方式。藏象是关于生命状态的分类和聚类,如脏之藏精气腑之通化物,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肾之纳气、心之神明、肺之肃降等都是指的状态。六淫七情也是指的状态。四诊之神色形态等是关于机体状态的系统辨识,八纲六经等是状态空间,证是状态估计,是关于机体正邪抗争的态势及其刻划,论治体现了最优控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是关于药效的状态控制参数。所以我们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称中医学为状态医学,并与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质结构(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的西医学大相径庭,反思我们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轻率的移用西医学式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注解中医学并带来中医学发展的困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学对状态的认识是深刻的,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字中蕴有状态-过程-周期等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状态内蕴这里一现在的思想内容,包含了空间的全方位和时间的现在意并潜隐着过去和未来意,所以研究状态就必然涉及到对象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否则研究将无法进行。状态的第二个特性是具体性。这决定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惟书是,不能惟经验是,不能惟理论是,只能够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状态的第三个特征是根本有别于结构。状态的第四个特征是不同于功能。我们说中医学主要是研究其结构的功能是不准确的。西医学重视研究对象的物质结构,也研究其功能,但其功能是个体的线性因果行为,属于简单问题。而中医研究的状态却是对象的群体乃至整体系统的混沌行为,这从而使具有复杂性质问题的状态难以或不能或没有必要进行还原式研究,不管是科学界没有提供还是我们没有发现这种研究范式,都迫使我们的研究沿着直觉悟解或理性思维的方向进展。这也说明对中医学的课题采用西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还原论式研究必然产生差异和困惑,其因果决定论式的重复验证也就少效,这也说明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从而也决定了学科特征,中西医学皆是如此。尽管医学都以研究人体生命的健康与疾病为己任,但其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截然有别。我们如果企求中医学万全或追求时代的急功近利而欲抢占西医学术之制高点而反误入西医学彀中绝非明智之举,即或成就卓著的中西医结合也只是中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我们时代的科学背景能给其提供的氛围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中医学倾其主力于此欲毕其功于一役恐难脱“费留”之嫌,而更为重要的是其既注解不了也发展不了中医学,因为它们分属于根本不同的范畴。
, 百拇医药
    迄今为止,人类的研究对象被分为物质、能量、信息三个领域。中医学研究的生命状态则是属于信息领域。尽管生命状态是由物质和能量才使其成为可能的,但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认识论层次的全信息则被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方式的形式(称为语法信息)、含义(称为语义信息)和效用(称为语用信息)。全信息是最有用的层次。知识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中医学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以信息为基础,以整体为核心。信息就是道,道就是信息。中医学重道就是重信息,道是无形象的,是一种抽象,含有规律和准则。中医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的基础是信息,并与时代合拍。现代科学认为,在高级复杂系统中信息过程起支配作用,其他方法很难发挥作用,只有求助于信息方法,即从对象的状态及方式获取信息并建立模型,而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方法,也是由现象--意象--法象的过程,这两者是惊人的一致。

    中医学以信息为基础,必然导致以系统为核心和以控制为手段,因为只有这样信息才能被真正认知,信息才能被最有效的应用,信息的本质、意义、价值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医学注重形而上道的功夫,西医学注重形而下器的本质,一个以系统行为为研究对象,一个以还原方法为科研宗旨更进一步言:一个以生命状态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一个以生命的物质结构及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可被我们感知的现象出发,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沿着认识论的方向延伸,西医学则主要沿着本体论的方向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学术上的争议和科研价值的偏爱,也从而使中西医学各有长短。中医学跟在西医学的后面采用西医学的方式连中医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方向都变了,这无异于邯郸学步。因为用微观示宏观,用局部凑整体难脱盲人摸象之弊,并不可避免走地向还原论式的研究,而把本属于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还原论式的研究绝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就是把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比附于信息对象,无异于缘木求鱼。
, 百拇医药
    我们说中医学之信息重于语义信息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基于一个研究对象--现象;两种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门语言象--数--理。中医学是象--数--理的统一。特别是从现象到意象再到法象的形象思维,即中医学之常用的取象比类方法,而对这种形象思维的最佳语言承述方式就是形象语言,但却被很多人负面评议为中医语言模糊性和不合西方科学等。其实,由于宏观生命现象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有机不可及不宜分割的特性,这就决定其采用根本不同于还原分析方法的抽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联系、想象、形象等思维形式为要素构成的系统,具有形象性、典型性、直感性特点,形象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客体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取象比类方法是重要的形象思维和语言方法,因为我们要把握不同现象之中的同一内涵用一通约的意象形象来表示这种思想内涵,而采用形象思维及相应承述的形象语言,借以完成不同现象及意象和法象间的语义交换、变换或迭代,这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中医学的科研活动中,在这里一个意象、形象、法象等起着模型的作用,从而构成对信息的系统辨识,正如艾克霍夫所言:辨识问题可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本质特性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实用的形式。而这些却很难用抽象思维和抽象的语言概念来解决,这其中既有本体论方面(状态)的根源,也有认识论方面(全信息)的根源。但是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方化,不在于它的思维和语言是如何神秘难解的,而在于它所指的事实,我们是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理解的。特别是当信息由研究对象变成研究的工具甚至进一步成为研究主体的部分时,中医学知识更给人带来一种由操纵者变成被操纵者的不知所以然的迷茫感而困惑,智慧未到一定境界时我们就很难从这迷宫中走出来。爱因斯坦曾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实验发现所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在我看来无论是在中医学还是其他学科的中国贤哲们的悟道功夫,都有着类似对应于支撑其科学的两个基础,但支持中医学乃至东方科学的两根支柱则是形象思维和思想实验,中医学的病机分析就是最典型的理想实验。所以笔者认为思维科学和语言科学对于中医学的发展研究尤其重要。
, 百拇医药
    目前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模式下,知识以极高的速度增长并带来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科学也深受其害,但中医学的形象语言等形式却起着信息压缩的作用,从而使中医学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奥妙,其在具体的思维操作中,从现象到意象再到法象的辨识过程中压缩了不必要的信息,同时也通过从象语言到理语言及数语言的变换过程中交互为用、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正如易经所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地之象。”即我们从现象开始认知,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而行,并纵横于象--数--理三种语言形式中而使信息压缩至极限,非常玄妙,也就自然避免了西方科学中从形式逻辑体系到系统实验这一因果相循的研究范式。这种方式对于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和发扬光大。

    (收稿日期 1999-05-13 修回日期 1999-06-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