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脾肾病机相关理论的探讨
作者:刘燕池 蒋云娜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关键词:脑;脾;肾;病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102 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在许多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下,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但是,临床有关脑病的某些棘手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因而,许多学者亦从多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关于脑病的研究和探讨正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
本文试从理论上对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以及脑与脾肾两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作如下探讨,以使中医学脑与五脏的理论在医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脑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 百拇医药 1.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形成各种思想流派,中医学最重要的书籍《黄帝内经》即成书于此时。书中对脑的论述不多,常以“头、上”代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素问.诊要经终论》将头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提并论,列于同等地位。《素问.刺禁论》以“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来强调脑为人生命的中枢。尽管如此,综观《内经》全书,脑始终处于奇恒之府的地位,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统归于心。曰:“心藏神”,同时又将神分属于心肝脾肺肾,在心的统领下发挥作用,称“五神脏”。
但是,处于同一时期的道家学说,却从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方面对脑作了大量的论述。《道藏》收载的道书中记述,人脑分为“九宫”、“四方四隅”、“并中央”。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人脑由两额叶、两顶叶、两颞叶、两枕叶及中央间脑等9部分组成,二者不谋而合。五代时内丹家烟萝子曾著图说明其结构:“眉间入三分为双丹田,入骨际三分为台阙、左青房、右紫户。眉间却入一寸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亦名泥丸宫,却入四寸曰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曰天庭宫,洞房上一寸曰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丹玄宫,流珠上一寸曰太皇宫,九宫各有神居之。”(《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且认为,九宫之中,泥丸为一身之祖窍,诸阳之会,万神汇集之都。《修真十书》将泥丸称天脑,曰:“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认为泥丸为脑之中心,是全身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说明脑为人生命活动的中枢,产生精神意识思维,且脑的活动白天活跃,夜间减弱,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泥丸为脑的核心所在。
, 百拇医药
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庭内景经.至道章》云:“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存守九宫太乙紫房诀》云:“脑者,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窟。”梁丘子注:脑中丹田,百神之主。唐代《仙籍旨诀.道生旨》云:“元神如主,干神如医,阳神者,是纯阳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藏,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诸体之神。”说明脑神为人生命之根本,有总领五脏神之作用。《颅囱经.序》云:“太乙之真在头,曰泥丸宫,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也。”谢观撰《中国医学大辞典》训:“太乙”为至尊无上之义,训“太乙帝君”为脑髓,认为脑在人体中有他脏无法比拟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统管脏腑机能活动、防御病邪、分析综合事物和思维的功能,脑的特性为静谧自持。《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窍窍开,元神居而神神听命。”《酉阳杂俎.广知》云:“脑神曰觉元,觉元者感觉之元神也。”都强调了脑在身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主感觉思维的作用。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道家理论不是占主导地位。《素问.五藏别论》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其中方士,即指道家等非主流思想。但道家文化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此,为了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医学,道家理论不容忽视。
, 百拇医药
1.2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医学以《内经》模式为主,但亦有关于脑的零星记述。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卷一.论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孙思邈将脑主神明的理论运用到针灸的治疗实践中。《千金要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痛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则伤神。”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曰:“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生泥丸宫,百神所聚。”承袭了道家的观点,阐明脑主神明的重要性。
1.3 明清时期
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奉命来华,随行带来了一部记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著作《西国记法》,此成为西方科学被中国接受的标志,也使脑理论受到西方医学的启示,在关于脑的解剖、特性、功能等方面出现了翔实的论述。
, 百拇医药
1.3.1 脑系的解剖
刘思敬在《彻剩八编内镜.头面脏腑形色观》中云:“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外坚,既以保身气,又以肇始诸筋,筋自脑中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胸,下垂胃口之前……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路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导气入肤,充满全身,无弗达矣,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脑与周身之要约。”这段话对脑膜、迷走神经、六对脑神经和十三对脊神经做了形象的描述。
1.3.2 脑的作用方式
王宏瀚在《医学原始》中云:“人之一身,五脏藏于内,为之生长之具,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说明脑得到的信息由感觉器官眼耳等收集,再由大脑做总处理,完成储存、记忆、重现等神经活动。
, http://www.100md.com 1.3.3 脑的特性
纯阳之脏:《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头为诸阳之会,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六阳经均汇聚于头面,将阳气输送至脑窍,保持脑为清阳之体。
喜静恶扰: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云:“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
1.3.4 脑的功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条》中云:“脑为元神之府。”为脑主神明之功能最简洁的总结。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把脑主神明的观点,从以往的脏腑学说中突出出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云:“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且云:“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不但说明脑从眼耳口鼻等五官接受外界刺激,产生了感觉,经由大脑,指导着感觉器官产生不同的运动,而且将王宏瀚论述的作用方式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神经反射,将脑理论系统化了。
, 百拇医药
在如此多的理论补充下,脑与心不再是《内经》时脑从属于心的关系。李《医学入门》中云:“有血肉之心,形如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物,虚灵不昧是也。”认为心的作用只是提供脑主神明的物质基础--血液。但最近有实验表明,心脏很可能具判断和思考能力。美国医学家依纳佳米研究表明,心脏可根据人体的需要来控制其他器官的血量调整,松弛血管影响血压,同时心脏还具有分沁“心激素”的作用,它的作用一是帮助大脑思维,如果缺乏心激素,人就会反应迟钝。另外,这种激素能把心脏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体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据观测,人体心脏磁场为1×10-6G,大脑磁场为3×10-8G,心磁比脑磁强近百倍,心脏磁场可干扰、调控脑磁场而达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作用。八十年代一门新型边缘学科“神经心脏病学”,确认中枢神经系统核团和心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对脑内这些中枢核团刺激时会产生心功能障碍。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宽神野,来研究心与脑之间的新型关系。
, 百拇医药
近代,随着神经解剖学与神经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中枢脑的研究,中医也围绕脑的功能和病理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但是,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现今对神明失常的病证,仍然从五脏求因、五脏论治,理法方药皆如此,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2 脑与脾肾的生理关系
脑以髓为体,以神为用,与脾肾的关系也多体现在这两点。
2.1 髓的生成
《说文解字》注:“髓,骨中脂也。”隶作髓,髓是形声字,意义从形旁“骨。”《说文》注:“骨,在肉中为骨……象形,头隆骨也。”因此,髓字即为头颅中的脑髓,脊髓、骨髓为其引申之义。
脑髓的生成依赖于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1.1 先天之精所化生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父精母血一旦结合形成胚胎发育的肇始物质,在出生前即已存于肾中,故称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根,万化之源,对脑亦不例外。脑的生成,秉受于先天,且较其他脏腑为先。
2.1.2 后天肾精所化生
《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从病理角度指出,髓必须靠肾精化生,源源不断地上输,髓海才能满,形成之后,又要靠肾所藏之精不断地濡养补充,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所藏的五脏六腑之精,是髓化生的源泉。
2.1.3 水谷精微所化生
, http://www.100md.com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可见,水谷精微是化生脑髓的重要来源。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灵枢.决气》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文中“液”直接参与形成髓,髓为五液之一,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所以髓的生成除肾精化成外,也得益于水谷精微。宋.邵伯温曰:“胃生髓,坎为髓。(《观物外篇》)”坎者,水也,乃肾卦,邵氏将髓与先后天的关系表述为:胃中水谷为原料,肾中精气制造为功能。
脑髓的生成与现代胚胎学解释相同,受精卵发育成的内细胞群首先分化出内胚层和原始外胚层,然后为中胚层,神经系统和脑由外胚层形成,消化、泌尿系统由中胚层形成。
2.2 神的产生
, 百拇医药 神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广义而言,是指统率一切功能活动和生命力活动的外在象征。狭义而言,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即指元精、元气。说明神的产生必须具备前提和条件,“器为生化之宇”,阳精聚合而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器官、组织,乃是功能发生的前提,而命门元气的激发,则是功能发生的条件。
2.2.1 命门元气的推动作用是神产生的条件
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生气之原”,命门之火,借助于三焦而游行于机体上下内外,才使机体各部组织器官产生生命活动能力。赵献可形象地将人身喻为走马灯,若灯中“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脑也不例外,没有三焦转动而来的命门少火作用,阴精就不能表现出主神明的功能。
命门与脑存在密切的关系。《灵枢.根结》云:“命门者,目也。”命门的位置一直悬而未决,将命门解释为眼睛(或眼明穴)仅为其中的一种说法,但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为命门与脑存在着某种关系。《难经.三十九难》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辞海》“舍”通“释”,作“释放、放射”解,说明元精充盈要发挥神的功效,须借助命门元气的温煦蒸腾作用在脑中布达、斡旋,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何梦瑶曰:“精以成形,气以成神。”(《医碥》)命门元气的盛衰关系到“得神”和“失神”。
, 百拇医药
虽然命门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但命门元气与肾阳在作用范围、生理特性方面均有不同,命门之火具有全身性的推动作用,而肾阳则局限在肾一脏,命门之火乃动能之源,具发生之性,其性炎上。而肾主封藏为其本性。因此,肾阳的生机不似命门之火。
2.2.2 脾胃化生的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但构成生命,而且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作为生命活动表现形式的神志活动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一方面脾胃化生气血直接营养脑,提供脑进行多种精神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脾胃化生气血补充肾精,使生髓有源,脑有所荣。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现代生理学也为脾胃与脑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发现,消化道激素可在脑神经组织中见到,反之,消化道内亦可见到脑内物质,二者之间有反馈关系。其中的关键物质为脑肠肽,有人推测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可能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此为脾胃与中枢高级神经活动相关的物质基础。
, 百拇医药
2.2.3 升降相因是神志活动正常的重要保证
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脾胃又通过升降相因的运动形式调节神明处于正常状态,二者也体现了小范围内,脾与脑关系中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引导着肝的升发、肺的宣发、肾水上升;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的纳气,这些方向相反的矛盾性运动,将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脾升胃降,相因相制,气机平衡,神志正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近年来,已有学者对升降学说从细胞离子转运机能与免疫机能上进行解释,并作了红细胞膜Na+、K+-ATP酶的研究,认为细胞膜离子泵主动运转阳离子与营养物质,与细胞内外环境进行积极的物质交换,与“升降出入”有相似之处。
, 百拇医药 脾胃调节血的平衡保证了神志的活动正常。唐容川《血证论》云:“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胃升降正常,斡旋上下,使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才使血的运行正常,不致出现血虚或瘀血等。
脾胃调节津液的平衡保证神志活动正常。一方面,津液濡养脑髓;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平衡,不会产生痰饮等致病因素影响脑。脾将津液上输于肺,清纯部分经宣发作用外布于五官九窍、肌腠皮毛,向内洒陈于脏腑。秽浊的部分经肺通调水道下行于肾,通过气化作用,使浊中之清,上行于肺。浊中之浊,下流于膀胱,排泄多种废物,则不留痰湿,使神志活动正常。
《素问.宣明五气》曰:“肾藏志。”精盛则志强,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善忘。脾主意,《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有意识、思考等含义。《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是思维的结果,即人体对客观世界认识、感觉、分析、判断都由志意所统。
, 百拇医药
肾主作强伎巧,作强伎巧指人的动作灵敏精巧,它与脑髓是否得到充足的滋养和筋力是否充沛有直接的关系,如肾气充沛,精盈髓足,不但精神健旺,而且筋骨强颈,动作有力。
2.3 阳气阴精入脑的途径是督脉
2.3.1 督脉的循行和生理作用
《难经.三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督者,都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诸脉也。”(《医学纲目.阴阳卷一》)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背部正中,手足六阳经皆与督脉会于大椎。因此,督脉对阳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输送阳气至脑,使头成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难经.二十九难》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厥,反映经气从督脉上攻,冲逆于脑。督脉又络肾,起于胞中,肾为先天之本,产生元精,督脉将元精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脑。《杂病源流犀烛》云:“督脉为精气升降之道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
, 百拇医药
2.3.2 任脉的协同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虽然在脑髓的生成和经气的调节上,与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督脉、任脉,一阴一阳,总领全身经脉,从而使督脉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志聪在《灵枢集注.本输》卷一云:“任督二脉,并由于肾,主通先天之阴阳。”李濒湖在《奇经八脉考.督脉》中云:“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构之乡……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
2.4 脑和其他经脉的关系
脑为至高之巅,赖阳气的通达,才能“若天与日”,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内十二经脉,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循行头面,其中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从手走头,终在头脑。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经从头走足,起于头,手足三阳与手足三阴呈表里对应关系,手足三阳经循行头脑,手足三阴经作用其间,通过经别相交,经气循环往复,运行五脏六腑之气血。并通过经筋之“起于”、“结于”等方式,调控全身的肌肉组织,从而发挥脑的正常功能。
, 百拇医药
3 脑与脾肾病机的相互影响
3.1 脾肾不足,脑髓减少
肾精不足,精不化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精神焕发,敏而善记。肾精不足,精不化髓,则脑转耳鸣,健忘。汪昂《本草备要.卷三.辛夷条》云:“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虚则常出现头晕、耳鸣、肢体酸软、痿废、记忆力减弱、痴呆等。
津亏液脱,无以濡髓:液为构成脑髓的物质的一部分,津可濡润脑窍五官,保持其清灵、滑利的特性。津液有余,脏腑得润而功能健全,筋脉屈伸有力,关节活动自如,脑髓得充而聪明,如津亏液脱。正如《灵枢.决气》所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 http://www.100md.com
3.2 脾肾失调,神志异常
3.2.1 肾阳不足,肝阳上亢,影响神志
肾阴不足,肾水不涵肝木,肝阳上亢而扰乱元神,可见头痛、头眩、手足麻木、中风不仁、欲仆。《素问.五脏生成》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肝阳化风,以致肝风内动可见身热不宁,头昏脑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偶见幻视、幻听。
3.2.2 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影响神志
肾阳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独亢于上,神明被扰,可见心烦,失眠耳聋,头晕眼花,心中悸动不安,多见于健忘或惊痫、癫狂等病证。
3.2.3 肾阳虚损,水泛清窍,影响神志
肾阳不足,不能制水,导致阳虚水泛,上扰清窍,神明失其主宰,可见头晕目眩,面色虚浮青淡,心悸,形寒肢冷,尿少便溏,浮肿。督脉通于脑,为脊髓上升入脑的路径,经脉气虚以致阳虚,也可导致水运不利。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足太阳为巨阳,寒水之经,阳虚不运则水停。可出现头痛、呕吐、心烦、舌苔水滑、脉弦,或水米不进,水入即吐,癫狂,此为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实质在压迫大脑幕,出现的颅内高压症。
, 百拇医药
以上诸证为肾中精气阴阳的亏损,其伴见证候多有不同。肾精和肾阴的共同生理作用是滋养和濡润,具体说肾之阴精生髓、充骨、养脑、形成脑实质。因此,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肾精或肾阴亏损,还可出现生长障碍。肾精为构成受精卵的原始物质,当肾精亏损时,尚可出现生殖机能障碍,而肾阴较肾精质偏稀,作用偏于濡润,肾阴亏损时,可伴见手足心热,颧红等内热症状。肾气与肾阳的共同生理作用是推动、固摄、温煦。肾气不固大多以精关、冲任、二便失于固摄为常见,较少影响脑,肾阳不足,可伴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尿少水肿等一派内寒之象。
3.2.4 气血亏耗,无以养神,神志衰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神赖气血以养,气血足时神清志慧,气血衰时神疲志消。据实验报道,脾气虚患者胃蛋白酶和血清淀粉酶活性低下,小肠吸收功能低下,胰腺分泌淀粉酶功能降低,部分患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倒置,表明脾虚引起了胃肠、胰肝消化功能减退和紊乱,直接影响了全身营养的吸收并影响及脑。
, http://www.100md.com
上气不足,无以养脑
脾化源不足,清气无以上充,或用脑太过,营血暗耗,导致脑之真气不足。《灵枢.口问》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床多见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甚至皮肤不仁,肌肉动,也可见晕厥。
血虚不荣,无以养脑
脑是一个耗能多、代谢快的器官,每分钟流经脑的血量占每分心脏搏出量的1/6,脑的需氧过程占显著优势。脑蛋白质和磷脂更新强度大,且脑内储备物质(糖原、磷酸肌酸)的含量很低。血液运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维持着脑的功能活动。如果劳倦伤脾,脾生血乏源,或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即表现出嗜睡倦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或心悸不寐,多见于眩晕证。
, 百拇医药 3.2.5 升降失职,浊气上犯,神昏难明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阴火上乘,脑病丛生。李东垣《东垣十书.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可见不闻食臭,耳鸣耳聋,反应迟钝,少言寡语。如果浊气不下走于肾,反而冲逆于上,则浊邪蒙蔽清阳,神昏难明,甚至血随气行,导致气血逆乱。经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可见头晕目眩,昏厥欲仆,不识亲疏,毁物打人,或阵发性心中烦乱而发狂。
3.2.6 痰瘀阻滞,神志昏蒙
脾主运化水液,脾胃功能正常,则水行有道,脾胃功能失职,则水液失去其正常的输布而致水湿内停,日久则生痰留饮。《景岳全书》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云:“劳倦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现代研究发现,脾失健运与体内钠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有关,尤其是钠离子增加影响较大。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清,无处不至,无病不有,无症不见,且“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起于痰”。几乎所有神志病证均有痰浊因素,如临床常见的头痛、眩晕、中风、癫痫、痴呆等皆是。痰凝于体表经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凝于脑内,则可见神志昏蒙,举止失常,精神抑郁,喃喃自语,突然昏仆,喉中痰鸣等。临床痰证常因兼挟不同外邪或性质不同而分为风痰阻络、痰火上攻、寒痰留滞、痰湿蒙蔽等证。
, http://www.100md.com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已经外溢于脉管,而又凝结不散的血液而言,多由于外伤,或因气虚,生气无源,而致血行不畅或气滞,血液瘀于脑络。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元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使之行而不滞,并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肾虚元气亏虚,或脾气不足,气不能固摄血液于脉中,或血在脉中运行迟缓,均导致瘀血的发生。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肾阳虚患者微血管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微血管口径明显缩小,经温补肾阳治疗后,微血管数明显增加,口径加大,具有显著意义。王鸿观察肾阳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袢开放数目较正常人为少,32%的患者对冷水刺激呈异常反应,且尿17-羟降低者有甲皱循环速度减慢现象,经补肾后尿17-羟与甲皱循环相应恢复。
老年期也有众多气虚血瘀的表现,如疲倦、头晕、畏寒肢冷、健忘、多涕、多尿、尿余沥不尽及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和巩膜混浊等。有学者通过对107例老人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观察发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毛细血管代谢率下降,脂褐素沉积。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云:“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有形的瘀血进一步加重了气虚、气滞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 http://www.100md.com
脑为至清之脏,瘀血阻滞脑络多表现为头痛,半身不遂、失语、痴呆,或发狂,便秘色黑,舌紫暗有瘀斑,脉沉弦。
3.3 天癸与脑髓病机相关
古人认为,肾属水,癸(天干名)亦属水,因此叫“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云:“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张景岳云:“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类经》因此,天癸是指男女肾精的一部分而言,而且是作用较专一的肾精,也可说为“精中之精”,有类似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作用,虽然天癸不随胚胎产生,不参与脑髓的形成,只使性器官发育成熟,使之具备生殖能力,但天癸的盛与衰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而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可见,齿、发、面的变化,反映肾中精气的盛衰。因此,脑髓也必因之而发生变化。现代实验也表明,补肾药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促黄体生成素及血清睾酮等的生物活性升高,使垂体前叶生长激素(GH)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LH)和促卵泡素(FSH)细胞数量增加,激素分泌量增加,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可见,天癸对肾精的充足、脑髓充盈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体不致衰老,神志昏愦。
3.4 脑病影响及脾肾
脾肾失常,病可及脑,脑神失制也可以影响及脾肾,具有代表性的有遗精、阳痿、胃脘痛等证。
遗精为成年男子肾虚及脑,脑神失制或热扰脑神,以致睡眠或醒时精液自遗,伴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精神萎糜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溢精内精出候》论曰:“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则因见闻和精溢出也。”他已认识到此病与“所见所闻”等大脑的活动有关。《类证治裁》曰:“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可见肾精与心神、脑神关系密切,此病在现代医学中类似于男性的神经衰弱症,系由精神压力,或痴迷妄想,终日沉溺其中,或劳逸结合不当所引起。
, 百拇医药 阳痿与遗精相类,有因色欲伤致精血亏,有因恐惧而得,脑神失主,宗筋痿弱,有因思虚烦劳而成五志失司,脑神离舍所出现的欲举不坚之证,但均属大脑的机能活动失常,神气衰惫,志意不振,影响了肾精的后化和功能活动。
脑神影响及脾可致胃脘痛,其部位在脘腹,病机为神形失调,多因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脑神受损,五脏协调状态紊乱,或肝郁气滞,导致脾胃滞塞,气血郁积,引起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嘈杂呕逆,大便如柏油等症,与现代医学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相近,多因神经和体液对胃及十二指肠调节失常,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
4 脑与脾肾相关的病机特点
4.1 脑病多神病、神病多虚证、虚多责之脾肾
神是生命活动存在的象征。《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神去则机息。”脑为神明发挥效应的中枢,脑发生病变,不论病因自外自内,病位或深或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有神衰失用,脑神不足的表现,有神失本位,散乱迷惑的表现,有神明蒙蔽,明君失主的表现。脑病多涉及神,而神病以虚证为多。
, 百拇医药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生理情况下,精化气、气生精,精成髓,气助精,气旺则精足髓充,髓充则脑健。病理情况下,元气虚则精神俱衰,三宝之中元气是维系其他二者的桥梁。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脑髓中一时无,不但无灵机,一时无气,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气未足而头痛昏睡”则说明了脑失元气则脑衰的道理,元气旺则六气皆旺,元气衰则六气皆衰。因此,元气虚衰导致的营卫虚衰可引起皮肤体表的感觉障碍,元气无处不至,无气虚还可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脑络,影响脑神的发挥。
阴精,广义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物质,精能生髓,髓要发挥神之功能需血中的营养物质供给,津液可灌注脑窍,使关节濡润,孔窍滑利。精血津液生成乏源,导致脑髓失养,灵机迟钝。《灵枢.决气》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内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说明精气血津液脉的虚弱,都可以出现脑病的典型表现,脑髓消,血不荣脑络,津液丢失,五官涩滞,脑不能通过五官九窍摄取外界信息。
, 百拇医药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由脾肾化生上充脑。因此,脑虚多责之脾肾。
4.2 脾肾病可及脑,补脾益肾则可安脑
脑与五脏关系密切,脑神可统帅五神,脑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志意相通,引发了脑主精神、意识、思维的功能。
肾病可及脑,尽管病本皆由肾引起,但五脏为一整体,生理上相生相克,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由肾间接地使心、肝受到影响。反之脑病也可及肾。经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思欲无度,脑神不得自持,肾失封藏可见遗精等症。临床对上述见症通过补益肾精、滋养肾阴、温肾利水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健运,脑神才能得到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若脾虚运化无权,气血清液来源匮乏,或脾虚致气火关系失调,升清降浊功能逆乱,导致气血不荣于巅,气逆冲脑,致使神明出乱。反之,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神的不正常也可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因此,临床常用补中益气,升理清阳,健脾化痰治疗脑病,收效甚佳。高漱英树研究加味温胆汤不仅可以治疗胃溃疡、胃炎,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明显的镇惊安神作用。同时,也应注意调摄脑神,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保精养血,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收稿日期 1999-06-07 修回日期 1999-07-02), http://www.100md.com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关键词:脑;脾;肾;病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102 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在许多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下,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但是,临床有关脑病的某些棘手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因而,许多学者亦从多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关于脑病的研究和探讨正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
本文试从理论上对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以及脑与脾肾两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作如下探讨,以使中医学脑与五脏的理论在医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脑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 百拇医药 1.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形成各种思想流派,中医学最重要的书籍《黄帝内经》即成书于此时。书中对脑的论述不多,常以“头、上”代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素问.诊要经终论》将头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提并论,列于同等地位。《素问.刺禁论》以“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来强调脑为人生命的中枢。尽管如此,综观《内经》全书,脑始终处于奇恒之府的地位,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统归于心。曰:“心藏神”,同时又将神分属于心肝脾肺肾,在心的统领下发挥作用,称“五神脏”。
但是,处于同一时期的道家学说,却从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方面对脑作了大量的论述。《道藏》收载的道书中记述,人脑分为“九宫”、“四方四隅”、“并中央”。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人脑由两额叶、两顶叶、两颞叶、两枕叶及中央间脑等9部分组成,二者不谋而合。五代时内丹家烟萝子曾著图说明其结构:“眉间入三分为双丹田,入骨际三分为台阙、左青房、右紫户。眉间却入一寸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亦名泥丸宫,却入四寸曰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曰天庭宫,洞房上一寸曰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丹玄宫,流珠上一寸曰太皇宫,九宫各有神居之。”(《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且认为,九宫之中,泥丸为一身之祖窍,诸阳之会,万神汇集之都。《修真十书》将泥丸称天脑,曰:“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认为泥丸为脑之中心,是全身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说明脑为人生命活动的中枢,产生精神意识思维,且脑的活动白天活跃,夜间减弱,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泥丸为脑的核心所在。
, 百拇医药
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庭内景经.至道章》云:“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存守九宫太乙紫房诀》云:“脑者,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窟。”梁丘子注:脑中丹田,百神之主。唐代《仙籍旨诀.道生旨》云:“元神如主,干神如医,阳神者,是纯阳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藏,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诸体之神。”说明脑神为人生命之根本,有总领五脏神之作用。《颅囱经.序》云:“太乙之真在头,曰泥丸宫,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也。”谢观撰《中国医学大辞典》训:“太乙”为至尊无上之义,训“太乙帝君”为脑髓,认为脑在人体中有他脏无法比拟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统管脏腑机能活动、防御病邪、分析综合事物和思维的功能,脑的特性为静谧自持。《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窍窍开,元神居而神神听命。”《酉阳杂俎.广知》云:“脑神曰觉元,觉元者感觉之元神也。”都强调了脑在身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主感觉思维的作用。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道家理论不是占主导地位。《素问.五藏别论》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其中方士,即指道家等非主流思想。但道家文化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此,为了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医学,道家理论不容忽视。
, 百拇医药
1.2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医学以《内经》模式为主,但亦有关于脑的零星记述。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卷一.论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孙思邈将脑主神明的理论运用到针灸的治疗实践中。《千金要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痛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则伤神。”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曰:“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生泥丸宫,百神所聚。”承袭了道家的观点,阐明脑主神明的重要性。
1.3 明清时期
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奉命来华,随行带来了一部记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著作《西国记法》,此成为西方科学被中国接受的标志,也使脑理论受到西方医学的启示,在关于脑的解剖、特性、功能等方面出现了翔实的论述。
, 百拇医药
1.3.1 脑系的解剖
刘思敬在《彻剩八编内镜.头面脏腑形色观》中云:“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外坚,既以保身气,又以肇始诸筋,筋自脑中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胸,下垂胃口之前……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路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导气入肤,充满全身,无弗达矣,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脑与周身之要约。”这段话对脑膜、迷走神经、六对脑神经和十三对脊神经做了形象的描述。
1.3.2 脑的作用方式
王宏瀚在《医学原始》中云:“人之一身,五脏藏于内,为之生长之具,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说明脑得到的信息由感觉器官眼耳等收集,再由大脑做总处理,完成储存、记忆、重现等神经活动。
, http://www.100md.com 1.3.3 脑的特性
纯阳之脏:《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头为诸阳之会,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六阳经均汇聚于头面,将阳气输送至脑窍,保持脑为清阳之体。
喜静恶扰: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云:“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
1.3.4 脑的功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条》中云:“脑为元神之府。”为脑主神明之功能最简洁的总结。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把脑主神明的观点,从以往的脏腑学说中突出出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云:“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且云:“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不但说明脑从眼耳口鼻等五官接受外界刺激,产生了感觉,经由大脑,指导着感觉器官产生不同的运动,而且将王宏瀚论述的作用方式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神经反射,将脑理论系统化了。
, 百拇医药
在如此多的理论补充下,脑与心不再是《内经》时脑从属于心的关系。李《医学入门》中云:“有血肉之心,形如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物,虚灵不昧是也。”认为心的作用只是提供脑主神明的物质基础--血液。但最近有实验表明,心脏很可能具判断和思考能力。美国医学家依纳佳米研究表明,心脏可根据人体的需要来控制其他器官的血量调整,松弛血管影响血压,同时心脏还具有分沁“心激素”的作用,它的作用一是帮助大脑思维,如果缺乏心激素,人就会反应迟钝。另外,这种激素能把心脏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体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据观测,人体心脏磁场为1×10-6G,大脑磁场为3×10-8G,心磁比脑磁强近百倍,心脏磁场可干扰、调控脑磁场而达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作用。八十年代一门新型边缘学科“神经心脏病学”,确认中枢神经系统核团和心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对脑内这些中枢核团刺激时会产生心功能障碍。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宽神野,来研究心与脑之间的新型关系。
, 百拇医药
近代,随着神经解剖学与神经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中枢脑的研究,中医也围绕脑的功能和病理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但是,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现今对神明失常的病证,仍然从五脏求因、五脏论治,理法方药皆如此,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2 脑与脾肾的生理关系
脑以髓为体,以神为用,与脾肾的关系也多体现在这两点。
2.1 髓的生成
《说文解字》注:“髓,骨中脂也。”隶作髓,髓是形声字,意义从形旁“骨。”《说文》注:“骨,在肉中为骨……象形,头隆骨也。”因此,髓字即为头颅中的脑髓,脊髓、骨髓为其引申之义。
脑髓的生成依赖于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1.1 先天之精所化生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父精母血一旦结合形成胚胎发育的肇始物质,在出生前即已存于肾中,故称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根,万化之源,对脑亦不例外。脑的生成,秉受于先天,且较其他脏腑为先。
2.1.2 后天肾精所化生
《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从病理角度指出,髓必须靠肾精化生,源源不断地上输,髓海才能满,形成之后,又要靠肾所藏之精不断地濡养补充,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所藏的五脏六腑之精,是髓化生的源泉。
2.1.3 水谷精微所化生
, http://www.100md.com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可见,水谷精微是化生脑髓的重要来源。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灵枢.决气》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文中“液”直接参与形成髓,髓为五液之一,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所以髓的生成除肾精化成外,也得益于水谷精微。宋.邵伯温曰:“胃生髓,坎为髓。(《观物外篇》)”坎者,水也,乃肾卦,邵氏将髓与先后天的关系表述为:胃中水谷为原料,肾中精气制造为功能。
脑髓的生成与现代胚胎学解释相同,受精卵发育成的内细胞群首先分化出内胚层和原始外胚层,然后为中胚层,神经系统和脑由外胚层形成,消化、泌尿系统由中胚层形成。
2.2 神的产生
, 百拇医药 神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广义而言,是指统率一切功能活动和生命力活动的外在象征。狭义而言,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即指元精、元气。说明神的产生必须具备前提和条件,“器为生化之宇”,阳精聚合而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器官、组织,乃是功能发生的前提,而命门元气的激发,则是功能发生的条件。
2.2.1 命门元气的推动作用是神产生的条件
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生气之原”,命门之火,借助于三焦而游行于机体上下内外,才使机体各部组织器官产生生命活动能力。赵献可形象地将人身喻为走马灯,若灯中“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脑也不例外,没有三焦转动而来的命门少火作用,阴精就不能表现出主神明的功能。
命门与脑存在密切的关系。《灵枢.根结》云:“命门者,目也。”命门的位置一直悬而未决,将命门解释为眼睛(或眼明穴)仅为其中的一种说法,但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为命门与脑存在着某种关系。《难经.三十九难》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辞海》“舍”通“释”,作“释放、放射”解,说明元精充盈要发挥神的功效,须借助命门元气的温煦蒸腾作用在脑中布达、斡旋,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何梦瑶曰:“精以成形,气以成神。”(《医碥》)命门元气的盛衰关系到“得神”和“失神”。
, 百拇医药
虽然命门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但命门元气与肾阳在作用范围、生理特性方面均有不同,命门之火具有全身性的推动作用,而肾阳则局限在肾一脏,命门之火乃动能之源,具发生之性,其性炎上。而肾主封藏为其本性。因此,肾阳的生机不似命门之火。
2.2.2 脾胃化生的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但构成生命,而且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作为生命活动表现形式的神志活动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一方面脾胃化生气血直接营养脑,提供脑进行多种精神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脾胃化生气血补充肾精,使生髓有源,脑有所荣。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现代生理学也为脾胃与脑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发现,消化道激素可在脑神经组织中见到,反之,消化道内亦可见到脑内物质,二者之间有反馈关系。其中的关键物质为脑肠肽,有人推测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可能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此为脾胃与中枢高级神经活动相关的物质基础。
, 百拇医药
2.2.3 升降相因是神志活动正常的重要保证
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脾胃又通过升降相因的运动形式调节神明处于正常状态,二者也体现了小范围内,脾与脑关系中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引导着肝的升发、肺的宣发、肾水上升;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的纳气,这些方向相反的矛盾性运动,将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脾升胃降,相因相制,气机平衡,神志正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近年来,已有学者对升降学说从细胞离子转运机能与免疫机能上进行解释,并作了红细胞膜Na+、K+-ATP酶的研究,认为细胞膜离子泵主动运转阳离子与营养物质,与细胞内外环境进行积极的物质交换,与“升降出入”有相似之处。
, 百拇医药 脾胃调节血的平衡保证了神志的活动正常。唐容川《血证论》云:“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胃升降正常,斡旋上下,使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才使血的运行正常,不致出现血虚或瘀血等。
脾胃调节津液的平衡保证神志活动正常。一方面,津液濡养脑髓;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平衡,不会产生痰饮等致病因素影响脑。脾将津液上输于肺,清纯部分经宣发作用外布于五官九窍、肌腠皮毛,向内洒陈于脏腑。秽浊的部分经肺通调水道下行于肾,通过气化作用,使浊中之清,上行于肺。浊中之浊,下流于膀胱,排泄多种废物,则不留痰湿,使神志活动正常。
《素问.宣明五气》曰:“肾藏志。”精盛则志强,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善忘。脾主意,《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有意识、思考等含义。《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是思维的结果,即人体对客观世界认识、感觉、分析、判断都由志意所统。
, 百拇医药
肾主作强伎巧,作强伎巧指人的动作灵敏精巧,它与脑髓是否得到充足的滋养和筋力是否充沛有直接的关系,如肾气充沛,精盈髓足,不但精神健旺,而且筋骨强颈,动作有力。
2.3 阳气阴精入脑的途径是督脉
2.3.1 督脉的循行和生理作用
《难经.三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督者,都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诸脉也。”(《医学纲目.阴阳卷一》)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背部正中,手足六阳经皆与督脉会于大椎。因此,督脉对阳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输送阳气至脑,使头成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难经.二十九难》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厥,反映经气从督脉上攻,冲逆于脑。督脉又络肾,起于胞中,肾为先天之本,产生元精,督脉将元精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脑。《杂病源流犀烛》云:“督脉为精气升降之道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
, 百拇医药
2.3.2 任脉的协同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虽然在脑髓的生成和经气的调节上,与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督脉、任脉,一阴一阳,总领全身经脉,从而使督脉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志聪在《灵枢集注.本输》卷一云:“任督二脉,并由于肾,主通先天之阴阳。”李濒湖在《奇经八脉考.督脉》中云:“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构之乡……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
2.4 脑和其他经脉的关系
脑为至高之巅,赖阳气的通达,才能“若天与日”,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内十二经脉,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循行头面,其中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从手走头,终在头脑。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经从头走足,起于头,手足三阳与手足三阴呈表里对应关系,手足三阳经循行头脑,手足三阴经作用其间,通过经别相交,经气循环往复,运行五脏六腑之气血。并通过经筋之“起于”、“结于”等方式,调控全身的肌肉组织,从而发挥脑的正常功能。
, 百拇医药
3 脑与脾肾病机的相互影响
3.1 脾肾不足,脑髓减少
肾精不足,精不化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精神焕发,敏而善记。肾精不足,精不化髓,则脑转耳鸣,健忘。汪昂《本草备要.卷三.辛夷条》云:“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虚则常出现头晕、耳鸣、肢体酸软、痿废、记忆力减弱、痴呆等。
津亏液脱,无以濡髓:液为构成脑髓的物质的一部分,津可濡润脑窍五官,保持其清灵、滑利的特性。津液有余,脏腑得润而功能健全,筋脉屈伸有力,关节活动自如,脑髓得充而聪明,如津亏液脱。正如《灵枢.决气》所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 http://www.100md.com
3.2 脾肾失调,神志异常
3.2.1 肾阳不足,肝阳上亢,影响神志
肾阴不足,肾水不涵肝木,肝阳上亢而扰乱元神,可见头痛、头眩、手足麻木、中风不仁、欲仆。《素问.五脏生成》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肝阳化风,以致肝风内动可见身热不宁,头昏脑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偶见幻视、幻听。
3.2.2 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影响神志
肾阳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独亢于上,神明被扰,可见心烦,失眠耳聋,头晕眼花,心中悸动不安,多见于健忘或惊痫、癫狂等病证。
3.2.3 肾阳虚损,水泛清窍,影响神志
肾阳不足,不能制水,导致阳虚水泛,上扰清窍,神明失其主宰,可见头晕目眩,面色虚浮青淡,心悸,形寒肢冷,尿少便溏,浮肿。督脉通于脑,为脊髓上升入脑的路径,经脉气虚以致阳虚,也可导致水运不利。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足太阳为巨阳,寒水之经,阳虚不运则水停。可出现头痛、呕吐、心烦、舌苔水滑、脉弦,或水米不进,水入即吐,癫狂,此为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实质在压迫大脑幕,出现的颅内高压症。
, 百拇医药
以上诸证为肾中精气阴阳的亏损,其伴见证候多有不同。肾精和肾阴的共同生理作用是滋养和濡润,具体说肾之阴精生髓、充骨、养脑、形成脑实质。因此,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肾精或肾阴亏损,还可出现生长障碍。肾精为构成受精卵的原始物质,当肾精亏损时,尚可出现生殖机能障碍,而肾阴较肾精质偏稀,作用偏于濡润,肾阴亏损时,可伴见手足心热,颧红等内热症状。肾气与肾阳的共同生理作用是推动、固摄、温煦。肾气不固大多以精关、冲任、二便失于固摄为常见,较少影响脑,肾阳不足,可伴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尿少水肿等一派内寒之象。
3.2.4 气血亏耗,无以养神,神志衰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神赖气血以养,气血足时神清志慧,气血衰时神疲志消。据实验报道,脾气虚患者胃蛋白酶和血清淀粉酶活性低下,小肠吸收功能低下,胰腺分泌淀粉酶功能降低,部分患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倒置,表明脾虚引起了胃肠、胰肝消化功能减退和紊乱,直接影响了全身营养的吸收并影响及脑。
, http://www.100md.com
上气不足,无以养脑
脾化源不足,清气无以上充,或用脑太过,营血暗耗,导致脑之真气不足。《灵枢.口问》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床多见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甚至皮肤不仁,肌肉动,也可见晕厥。
血虚不荣,无以养脑
脑是一个耗能多、代谢快的器官,每分钟流经脑的血量占每分心脏搏出量的1/6,脑的需氧过程占显著优势。脑蛋白质和磷脂更新强度大,且脑内储备物质(糖原、磷酸肌酸)的含量很低。血液运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维持着脑的功能活动。如果劳倦伤脾,脾生血乏源,或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即表现出嗜睡倦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或心悸不寐,多见于眩晕证。
, 百拇医药 3.2.5 升降失职,浊气上犯,神昏难明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阴火上乘,脑病丛生。李东垣《东垣十书.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可见不闻食臭,耳鸣耳聋,反应迟钝,少言寡语。如果浊气不下走于肾,反而冲逆于上,则浊邪蒙蔽清阳,神昏难明,甚至血随气行,导致气血逆乱。经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可见头晕目眩,昏厥欲仆,不识亲疏,毁物打人,或阵发性心中烦乱而发狂。
3.2.6 痰瘀阻滞,神志昏蒙
脾主运化水液,脾胃功能正常,则水行有道,脾胃功能失职,则水液失去其正常的输布而致水湿内停,日久则生痰留饮。《景岳全书》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云:“劳倦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现代研究发现,脾失健运与体内钠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有关,尤其是钠离子增加影响较大。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清,无处不至,无病不有,无症不见,且“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起于痰”。几乎所有神志病证均有痰浊因素,如临床常见的头痛、眩晕、中风、癫痫、痴呆等皆是。痰凝于体表经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凝于脑内,则可见神志昏蒙,举止失常,精神抑郁,喃喃自语,突然昏仆,喉中痰鸣等。临床痰证常因兼挟不同外邪或性质不同而分为风痰阻络、痰火上攻、寒痰留滞、痰湿蒙蔽等证。
, http://www.100md.com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已经外溢于脉管,而又凝结不散的血液而言,多由于外伤,或因气虚,生气无源,而致血行不畅或气滞,血液瘀于脑络。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元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使之行而不滞,并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肾虚元气亏虚,或脾气不足,气不能固摄血液于脉中,或血在脉中运行迟缓,均导致瘀血的发生。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肾阳虚患者微血管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微血管口径明显缩小,经温补肾阳治疗后,微血管数明显增加,口径加大,具有显著意义。王鸿观察肾阳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袢开放数目较正常人为少,32%的患者对冷水刺激呈异常反应,且尿17-羟降低者有甲皱循环速度减慢现象,经补肾后尿17-羟与甲皱循环相应恢复。
老年期也有众多气虚血瘀的表现,如疲倦、头晕、畏寒肢冷、健忘、多涕、多尿、尿余沥不尽及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和巩膜混浊等。有学者通过对107例老人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观察发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毛细血管代谢率下降,脂褐素沉积。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云:“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有形的瘀血进一步加重了气虚、气滞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 http://www.100md.com
脑为至清之脏,瘀血阻滞脑络多表现为头痛,半身不遂、失语、痴呆,或发狂,便秘色黑,舌紫暗有瘀斑,脉沉弦。
3.3 天癸与脑髓病机相关
古人认为,肾属水,癸(天干名)亦属水,因此叫“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云:“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张景岳云:“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类经》因此,天癸是指男女肾精的一部分而言,而且是作用较专一的肾精,也可说为“精中之精”,有类似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作用,虽然天癸不随胚胎产生,不参与脑髓的形成,只使性器官发育成熟,使之具备生殖能力,但天癸的盛与衰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而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可见,齿、发、面的变化,反映肾中精气的盛衰。因此,脑髓也必因之而发生变化。现代实验也表明,补肾药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促黄体生成素及血清睾酮等的生物活性升高,使垂体前叶生长激素(GH)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LH)和促卵泡素(FSH)细胞数量增加,激素分泌量增加,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可见,天癸对肾精的充足、脑髓充盈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体不致衰老,神志昏愦。
3.4 脑病影响及脾肾
脾肾失常,病可及脑,脑神失制也可以影响及脾肾,具有代表性的有遗精、阳痿、胃脘痛等证。
遗精为成年男子肾虚及脑,脑神失制或热扰脑神,以致睡眠或醒时精液自遗,伴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精神萎糜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溢精内精出候》论曰:“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则因见闻和精溢出也。”他已认识到此病与“所见所闻”等大脑的活动有关。《类证治裁》曰:“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可见肾精与心神、脑神关系密切,此病在现代医学中类似于男性的神经衰弱症,系由精神压力,或痴迷妄想,终日沉溺其中,或劳逸结合不当所引起。
, 百拇医药 阳痿与遗精相类,有因色欲伤致精血亏,有因恐惧而得,脑神失主,宗筋痿弱,有因思虚烦劳而成五志失司,脑神离舍所出现的欲举不坚之证,但均属大脑的机能活动失常,神气衰惫,志意不振,影响了肾精的后化和功能活动。
脑神影响及脾可致胃脘痛,其部位在脘腹,病机为神形失调,多因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脑神受损,五脏协调状态紊乱,或肝郁气滞,导致脾胃滞塞,气血郁积,引起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嘈杂呕逆,大便如柏油等症,与现代医学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相近,多因神经和体液对胃及十二指肠调节失常,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
4 脑与脾肾相关的病机特点
4.1 脑病多神病、神病多虚证、虚多责之脾肾
神是生命活动存在的象征。《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神去则机息。”脑为神明发挥效应的中枢,脑发生病变,不论病因自外自内,病位或深或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有神衰失用,脑神不足的表现,有神失本位,散乱迷惑的表现,有神明蒙蔽,明君失主的表现。脑病多涉及神,而神病以虚证为多。
, 百拇医药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生理情况下,精化气、气生精,精成髓,气助精,气旺则精足髓充,髓充则脑健。病理情况下,元气虚则精神俱衰,三宝之中元气是维系其他二者的桥梁。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脑髓中一时无,不但无灵机,一时无气,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气未足而头痛昏睡”则说明了脑失元气则脑衰的道理,元气旺则六气皆旺,元气衰则六气皆衰。因此,元气虚衰导致的营卫虚衰可引起皮肤体表的感觉障碍,元气无处不至,无气虚还可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脑络,影响脑神的发挥。
阴精,广义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物质,精能生髓,髓要发挥神之功能需血中的营养物质供给,津液可灌注脑窍,使关节濡润,孔窍滑利。精血津液生成乏源,导致脑髓失养,灵机迟钝。《灵枢.决气》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内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说明精气血津液脉的虚弱,都可以出现脑病的典型表现,脑髓消,血不荣脑络,津液丢失,五官涩滞,脑不能通过五官九窍摄取外界信息。
, 百拇医药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由脾肾化生上充脑。因此,脑虚多责之脾肾。
4.2 脾肾病可及脑,补脾益肾则可安脑
脑与五脏关系密切,脑神可统帅五神,脑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志意相通,引发了脑主精神、意识、思维的功能。
肾病可及脑,尽管病本皆由肾引起,但五脏为一整体,生理上相生相克,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由肾间接地使心、肝受到影响。反之脑病也可及肾。经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思欲无度,脑神不得自持,肾失封藏可见遗精等症。临床对上述见症通过补益肾精、滋养肾阴、温肾利水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健运,脑神才能得到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若脾虚运化无权,气血清液来源匮乏,或脾虚致气火关系失调,升清降浊功能逆乱,导致气血不荣于巅,气逆冲脑,致使神明出乱。反之,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神的不正常也可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因此,临床常用补中益气,升理清阳,健脾化痰治疗脑病,收效甚佳。高漱英树研究加味温胆汤不仅可以治疗胃溃疡、胃炎,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明显的镇惊安神作用。同时,也应注意调摄脑神,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保精养血,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收稿日期 1999-06-07 修回日期 1999-07-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