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K > 口糜
编号:10230808
二地芩连饮治疗经行口糜40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12期
     作者:莫璐丽

    单位: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梧州市建设路22号(543001)

    关键词:

    新中医991228 经行口糜是指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唇、舌粘膜出现溃疡,严重时溃疡蔓延满口,连及咽喉而妨碍进食,经后消失,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自1992年以来,笔者自拟二地芩连饮治疗本病4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大5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年;其中1~6年21例,6~10年14例,10年以上者5例;辨证属阴虚火旺者26例,属胃热炽盛、阴津受灼者14例。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二地芩连饮方药组成:生地黄、紫草、熟地黄各20 g,山茱萸、白芍、女贞子各15 g,黄芩、知母、当归各10 g,牡蛎(先煎)40 g,黄连3.5 g,炮附子3 g,生甘草5 g。心中烦热、口燥咽干者加木通6 g,竹叶、麦冬各10 g;尿黄便秘者加大黄(后下)8 g,生石膏(先煎)30 g;牙龈肿痛者加白芷、蒲公英各10 g;失眠者加酸枣仁15 g。

    患者于经前1周开始服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另取50 ml药液含漱2~3分钟。每月服药8剂。经行口糜消失或减轻后仍需按上方法服药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

    3 治疗结果

    痊愈(经行口糜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26例,显效(经行口糜消失,随访半年以内时有复发)7例,有效(经行口糜消失或减轻,随访半年以内有复发)4例,无效(经行口糜仍作)3例。总有效率为93%。

    4 病案举例
, 百拇医药
    陈某,28岁,会计,1996年9月11日初诊。诉经前经期口舌粘膜溃疡2年余。患者近2年来,每于经前4~8天,口腔粘膜及舌尖边侧出现多个溃疡点,形如绿豆大小,疼痛,甚则进食困难,或伴心烦、口干,或大便干结,经净后2~3天,溃疡点不药而愈,次月经前又复发,已成规律。曾服牛黄解毒丸、穿心莲、王老吉及抗生素等中西药治疗无效。现经期将至,舌尖边及下唇内侧粘膜浅表性溃疡点6个,状如绿豆大小,溃疡周边红肿不显。伴心中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胃纳欠佳,尿赤,大便自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经行口糜。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益肾,清热降火。予二地芩连饮加竹叶、麦冬各10 g,木通6 g,酸枣仁15 g。服药8剂,并取药液50 ml含漱,诸症全消。后守法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口糜痊愈,兼症得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水不济火,心胃火热上冲为经行口糜基本病机。本病虚实相杂,反复发作,若单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难获良效;二地芩连饮是笔者据本病水不济火、心胃火热上冲的病机拟定的补泻兼施、标本兼顾之方;既滋阴补肾以培本,又清热泻火以治标,并予少量辛温之药取其引火归原之意,因其与月经周期相关,还须有养血和血之品以使血气平和,方能获得显著效果。方中以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滋阴益肾;黄连、黄芩、知母清胃泻火;生地黄、紫草清热凉血为主,配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牡蛎重镇潜阳,反佐附子引火归原;生甘草清热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益肾、清热泻火之功。治疗结果表明,二地芩连饮对经行口糜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病反复发作,病情缠绵,故治疗上常须缓缓图之,获效后应坚持服药,据临床观察一般需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就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收稿日期:1999-01-11),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K > 口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