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308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38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12期
     作者:刘常世

    单位:

    关键词: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胆汁郁积;肝内;中西医结合疗法

    新中医991221 笔者自1994年3月~1998年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淤胆型肝炎38例,疗效较好,现介绍于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所制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病情、病程、症状、体征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0~62岁,平均41.2岁。总胆红素(TBil)130.6~384.8 μmol/L,血清谷丙转氨酶(ALT)1566.98~6267.92 nmol.s-1/L,黄疸持续最短28天,最长92天,平均39天。其中急性淤胆型肝炎15例,慢性淤胆型肝炎23例。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4~60岁,平均36.5岁;TBil 127~380.6 μmol/L,ALT 1466.96~6167.9 nmol.s-1/L,黄疸持续最短26天,最长98天,平均37天;其中急性淤胆型肝炎13例,慢性淤胆型肝炎2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纳差、乏力,明显肝肿大,部分病人有脾肿大或皮肤瘙痒,大便色白或黄白交替出现,均除外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肝外梗阻性淤胆。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基本方:赤芍40 g,郁金、丹参各20 g,茵陈、金钱草、蒲公英、生麦芽各30 g,秦艽12 g,柴胡、生大黄(后下)各10 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湿热重者加栀子、黄芩各10 g;有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各10 g;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12 g,陈皮10 g;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浮萍各12 g;大便稀每天3次以上者易生大黄为熟大黄6 g;气虚乏力明显者去生大黄加白术、茯苓各12 g;ALT持续不降者加垂盆草、鸡骨草各20 g。西药: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鲁米那每次30 mg,每天3次口服。

    2.2 对照组 单用西药,方法同治疗组。

    2组均以4周为1疗程,部分患者治疗2~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

    3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3.1 2组黄疸消退情况 见表1。

    表1 2组患者TBil恢复正常比较〔%(治疗/治前)〕

    4周内

    8周内

    12周内

    治疗组

    21.1(8/38)

    55.3(21/38)

    15.8(6/38)

    对照组

    5.7(2/35)

    28.6(10/35)
, 百拇医药
    25.7(9/35)

    12周内TBil恢复正常者,平均退黄天数治疗组为40.2天,对照组为65.2天。TBil恢复正常率及平均退黄天数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尿黄、乏力、消化道症状及皮肤瘙痒等恢复与黄疸消退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3.2 2组综合疗效比较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ALT正常,TBil<17.1 μmol/L)治疗组20例,对照组10例;有效(症状好转,ALT正常或接近正常,TBil较原值下降>50%)治疗组15例,对照组11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ALT、TBil无明显变化)治疗组3例,对照组1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为60%,2组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笔者认为“湿热壅盛”、“瘀热互结”是淤胆型肝炎病机的关键。治疗采用凉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健脾疏肝利胆之法。药用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化瘀;柴胡、郁金疏肝理气,通达肝络,尤以重用赤芍、郁金退黄奇效;大黄活血通经,荡涤瘀热或湿热,利胆退黄;蒲公英、茵陈、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秦艽除湿通络,为退黄佳品;重用生麦芽助运降酶,顾护脾胃。诸药合用,使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湿热得清,瘀热得除,黄疸消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消除内毒素血症、扩张毛细胆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肝功能恢复等作用,用于治疗淤胆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配合疗效肯定的西药门冬氨酸钾镁和鲁米那,两者相辅相成,加强退黄降酶效果。

    (收稿日期:1999-05-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