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木瓜
编号:10231213
木瓜的本草考证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1999年第12期
     作者:张超 陈奉玲 汤兴亳

    单位:(张超 陈奉玲)安徽宣州精方药物研究所(242000);(汤兴亳)安徽宣城地区药检所

    关键词:本草学;木瓜;考证

    中草药991226 摘 要 通过对木瓜的本草学研究,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木瓜及相似品与现代基本一致,木瓜基源仅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 1种为正品。

    木瓜为常用抗风湿药,《名医别录》中列为中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其中产于安徽宣城的称宣木瓜,品质较好,为道地中药材,在古代以充上贡之品。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木瓜除具有舒经活络、和胃化湿的功能外,还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为缩泉良药[2]。《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其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习称皱皮木瓜)[3]。目前,少数地区以木瓜同科植物詞楂C.sinensis (Touin)Koehne(习称光皮木瓜)及某些同科变种植物的果实替代木瓜药用[4],造成该药材市场的混乱。为此,本文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为现代研究及用药提供本草学依据。
, 百拇医药
    1 名称与产地

    木瓜据《中药大辞典》收载曾用名:尔雅谓之?,别录谓之木瓜实,以及清异录称之的铁脚梨[4]等。对其名称的含义,郭璞注云:木实如小瓜,酸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5]。可见,其名取自果实的性质及形态。

    《神农本草经》曰:木瓜,生夷陵(今湖北宜昌附近)[6]。《本草图经》则载:旧不著所出州土;陶隐居指出:山阴兰亭尤多,今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宣州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本州以充上贡焉[7]。现代认为,木瓜产地以安微、湖北、四川、浙江等为主,其它各地亦有栽培[2,4],宣木瓜品质较优。

    2 木瓜鉴别特征及原植物

    《本草图经》载:其木状若柰,花生于春末,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同时指出:又有一种詞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欲辨之,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者为詞楂也[7]。《食物本草》亦记载:其叶光而厚,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酸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又大于木桃,而味涩者为木李。并说明:鼻乃花脱处,非脐蒂也[8]。综上描述其果实形状特征与现代观察描绘的梨果球形或卵形,木质,黄色或带黄绿色特征基本一致[9]
, 百拇医药
    《本经疏证》还记载[10]:春末开花深红色,入夏缀实如小瓜。木瓜的原植物多数本草多描述为:其木状若柰,其叶光而厚。在高等院校教材《中药鉴定学》中,描绘其植物形态有:落叶灌木,枝有刺,叶片卵形至椭圆形,两面无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9]。可见所描述的为同一植物。

    3 功效与应用

    《本草纲目》将其列于果部,主治湿痹脚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并阐述: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其种子、枝叶及花亦可入药。《本草分经》亦载其酸涩而温,和平理胃、敛肺伐肝、化食止渴、调营卫利筋骨去湿热等功效[11]

    上述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功能相近,均可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症。
, 百拇医药
    4 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12]曰:凡使木瓜,勿令犯铁,用铜刀削去硬皮并子,薄切,于日中晒,却用黄牛乳拌蒸,从己至未(即现在的2 h),其木瓜如膏煎,却于日中薄摊,晒干用也。现代的炮制方法较简单[3,9],于夏秋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对半纵剖,晒干。因木瓜主含皂苷、有机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鞣质及酶等化学成分[4,13],故避免与铁器接触,而蒸、烫之法可破坏鞣质和酶,说明所采用炮制方法与其性质相关。

    5 结论与讨论

    从本文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文献所载木瓜及相似品种与现代基本一致,多为同科变种植物的果实与之相混。木瓜的形态、原植物、产地、炮制方法与现代基本一致。因此,木瓜的相似品种虽也有某些疗效,但都不能替代其入药。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黄金昶.中医药研究,1992,8(3):18

    2 崔树德.中药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324

    3 中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46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349

    5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果部.北京:中国书店,1988:67

    6 吴普,等述.神农本草经.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123

    7 苏颂.本草图经.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544
, 百拇医药
    8 姚可成.食物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58

    9 任仁安主编.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80

    10 邹澍.本经疏证.续.卷五.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104

    11 姚 澜.本草分经.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122

    12 雷著.雷公炮炙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1

    13 高万山,等.中药材理化鉴别手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3

    收稿日期:1999-03-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