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47573
白内障复明手术后的光学矫正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
     作者:汪祥海 秦永年

    单位:汪祥海 安徽省霍山县诸佛庵医院237281;秦永年 合肥铁路医院,安徽合肥230011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1239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在我国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89年6月~1999年5月所开展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后的光学矫正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1989年6月~1999年5月在我院手术的各类型的白内障患者1654例,2154只眼,光学矫正的1018例,1424只眼,占61.54%,男554例,791只眼,女464例,633只眼,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95岁,平均年龄42.6岁,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0.1。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白内障囊内或囊外摘除术后2~3个月开始验光配镜(角膜前矫正),白内障囊内摘除的患者我们采用插片检查法,根据患者能接受的屈光度数及最好视力为标准,对现代囊外摘除的患者给予扩瞳验光,最后也是根据患者即能接受的屈光度数又达到最好的视力为标准。

    对于角膜表面矫正也是根据验光的屈光度数来配戴角膜接触镜。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值入术(角膜后矫正),我院采用:S.R.K经验公式(P=A-2.5L-0.9K)。来测量患者所需要的屈光度数,进行人工晶体植入。P:正视人工晶体度数。A:人工晶体常数,但随着不同的人工晶体而不同。K:以度为单位的角膜曲度。L:以毫米为单位的眼轴长度。

    2 结果

    角膜前矫正(配戴凸透镜片)828例,1212只眼,矫正前平均视力0.14,配镜之后视力0.38,平均增视0.24.角膜表面矫正28例,28只眼,矫正前平均视力0.16,矫正后平均视力0.43,平均增视0.27。角膜后矫正162例,184只眼,平均视力0.72。因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一次性完成。矫正前视力及增视比例无法统计。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白内障(晶状体)手术摘除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病人的理想视力。然而,白内障手术摘除后眼的光学系统被破坏,视物模糊。这与白内障复明手术恢复患者最佳视力相矛盾。白内障术后的光学矫正有三种方法:

    3.1 配戴高度数凸透镜(角膜前矫正) 白内障复明手术后配戴一副凸透球镜片(+8.00D~+12.00D),这是白内障复明手术后矫正视力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安全、价廉。缺点是度数深,镜片厚而重,易出现放大作用,视物变形,视野受限、色像差,单眼手术者不能双眼单视等。由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垂直径向弯曲度明显增加,故形成高度散光,此散光需要经过3个月后变为最轻。所以一般主张病人术后3个月配镜最为适宜。

    3.2 配戴角膜接触镜(角膜表面矫正) 角膜接触镜及角膜表层角膜镜片矫正术。由于后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问世的一种新型屈光矫正手术,技术上不成熟,并且并发症较多,目前尚未全面开展,而角膜接触镜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它位于角膜表面,大大克服了物像差及放大作用的干扰影响,对于单眼手术者比较适应。它可分为软性和硬性两种,硬性角膜接触较差,而软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较舒适,不易脱落,透氧性能好,由于距晶体平面较近,故无明显放大作用,用于单眼无晶体眼矫正,形成双眼单视,无球面差和物像畸变,不产生环形暗点,周边视野正常,使用安全,自如。但长期使用有损害角膜上皮,角膜有病变时不易配戴,每天安放等特点。
, http://www.100md.com
    3.3 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后矫正) 人工晶体植入术克服了以上二种矫正方法的缺点。为目前矫正无晶体眼屈光不正最有效的方法。

    (1)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近几年来因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发症较多,而施行人工晶体置换术时,多主张睫状沟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与自然晶体生理位置相近,可获得最佳光学效果,是当今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光学矫正最有效的方法,后房型人工晶体在操作中较为容易,较少发生并发症等优点。总之,白内障复明手术及防盲治盲已列入国家计划,我们必须预防和治疗并举。在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同时,要重视手术后的光矫正,避免儿童的弱视形成,为广大患者恢复视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收稿日期]1999-08-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