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08796
室壁运动指数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邹凤军 张小杭 丁伍麟 魏若耆

    单位:邹凤军(北京市复兴医院 邮政编码100038);张小杭(北京市复兴医院 邮政编码100038);丁伍麟(北京市复兴医院 邮政编码100038);魏若耆(北京市复兴医院 邮政编码100038)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133 我们自1993年1月~1998年10月对初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1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早期室壁运动异常的不同范围,进行室壁运动评分,计算得分指数,评估其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21例中,男92例,女29例,年龄34~78岁(平均60±7岁)。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无其它心脏病史。②均为Q波型心肌梗塞。③胸前超声图像较清晰。梗塞部位:广泛前壁68例,前间壁29例,下壁16例,下壁+正后壁8例。
, 百拇医药
    超声心动图检查:121例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由有经验的超声诊断医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HP sonos 1000型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2.5MHz。获取胸骨长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的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二腔切面的超声图像。用目测半定量分析进行室壁运动评分,计算得分指数。为了便于分析梗塞节段的室壁运动障碍,将左室壁划分成16段。将节段性室壁运动分为5级:1级:运动正常;2级:运动减弱,即心内膜移位<5mm;3级:向内运动消失;4级:矛盾运动(在收缩期室壁向外运动);5级:室壁瘤。相应打分为1~5分。室壁运动指数等于室壁运动得分总和除以节段数。

    将室壁运动指数≥1.5者分作A组(78例),室壁运动指数<1.5的分作B组(43例),并对两组重要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比。心力衰竭是指Killip分级Ⅱ级以上者;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结 果

    室壁运动指数≥1.5与指数<1.5两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比较结果见附表。

    附表 室壁运动指数≥1.5和<1.5两组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比较(例) 分组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住院死亡人数

    A组(n=78)

    56*

    72*

    12*

, http://www.100md.com     B组(n=43)

    14

    31

    1

    *P<0.05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由于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对上述并发症的防治使本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血清酶学估测心肌梗塞范围是目前较多使用的方法,但有其局限性,且该方法受发病时间及标本采集技术的限制,有些患者就诊时错过酶的峰值。室壁运动指数能客观地反映梗塞的范围与梗塞部位室壁运动异常的程度。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数越多,室壁运动指数越高,意味着梗塞范围越广泛;其次,节段室壁运动分级增高,其室壁运动指数亦相应提高。该方法的优点:①客观准确地反映梗塞的范围与梗塞部位室壁运动异常的程度;②是无创性检查手段;③操作方便且不受时间限制;④可重复多次检查。其缺点是部分患者胸前超声图像不清,观察受到限制。本研究对室壁运动指数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人数观察发现,室壁运动指数愈高,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愈高,近期病死率亦愈高,提示预后差。因此,室壁运动指数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预后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可及早采取措施,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1999-03-12

    修改日期:1999-11-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