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15861
延髓梗死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赖青年

    单位:赖青年(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医院内科,湛江 524057)

    关键词:延髓梗死;诊断

    广东医学院学报000135 文章编号:1005-4057(2000)-01-0074-01▲

    延髓梗死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且不容易诊断,现将我院1991~1998年间收治的20例作一临床诊断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3~82岁,平均58.9岁。起病症状与体征:突发性眩晕20例,恶心、呕吐16例,头痛12例,构音不清12例,呛咳5例,昏迷3例,眼震5例,软腭及咽反射消失18例,一侧肢体瘫10例,交叉性温痛觉减退15例,肢体麻木4例,震动觉、位置觉减退2例,行走不稳5例,共济失调6例,霍纳氏征13例。合并高血压9例,颈椎病5例,冠心病、高脂血症各3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各1例。
, 百拇医药
    1.2 辅助检查

    本组血糖升高5例(7.4~19.3mmol/L),血脂升高6例(CH6.5~6.62mmol/L,TG2.76~4.33mmol/L)。心电图示房颤4例,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5例。颈椎X线摄片为轻度增生或椎间盘变窄或椎间盘退行性变11例。经颅多谱勒检查,5例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峰值后移,3例血流速度增快,脉动指数减少。头部CT检查,5例显示右侧或左侧小脑半球梗死。核磁共振检查,全部显示延髓部位有斑片状大小为1.6cm×0.7cm×1.0cm 的长T1长T2的病灶,信号均匀。其中病灶位于上部延髓2例,中部3例,下部2例,1例同时受累上中部,3例累及旁正中腹侧区,9例累及背外侧区。

    1.3 入院诊断

    本组入院初步诊断为延髓梗死13例,(其中延髓外侧综合征10例,延髓内侧综合征3例,动脉硬化症3例),椎基动脉血栓形成2例,美尼尔氏综合征2例。
, 百拇医药
    1.4 出院诊断

    本组出院诊断为延髓外侧综合征12例,延髓内侧综合征8例。

    2 讨论

    本组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别是MRI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吴国林等报道[1],诊断为延髓梗死成立。

    延髓梗死实际为椎动脉闭塞所致[2],而椎动脉颅内段最大的一支是小脑后下动脉,是血栓形成或梗死的好发部位。当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狭窄、闭塞后,可产生典型的延髓内侧综合征或延髓外侧综合征(又名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1)突发性眩晕;(2)吞咽困难,构音不清;(3)眼球震颤;(4)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咽反射消失;(5)共济失调;(6)交叉性温痛觉减退;(7)对侧轻偏瘫;(8)霍纳氏征阳性;但临床上有时不完全具备以上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对于不能完全具备以上临床表现者,必须具备上述的(1)、(4)、(6)三项才能诊断为延髓梗死。本组入院时表现不典型者5例,但均具备以上3种基本症状、体征,其中有的患者出现头痛、昏迷、肢体麻木和无力,有的表现步态不稳,亦有的出现病理征阳性等。分析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原因可能为:(1)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约25%发育不全或缺如;(2)延髓背外侧的小脑后下动脉一旦闭塞,可由侧支循环代偿;(3)梗死处可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开口处,亦可在椎动脉的远端,因而出现相应的第Ⅵ、Ⅶ、Ⅺ对颅神经受累表现及对侧肢体瘫,病理反射阳性。
, 百拇医药
    由于延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对后颅凹疾病分辨力差,难以发现病社,且临床上对本病认识不足,故容易误诊。本组入院时2例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3例误诊为动脉硬化症。因此,我们认为在诊断该病时,应首选MRI,特别是在临床怀疑有延髓梗死而CT扫描正常的病例更应常规进行MRI检查[3]。但在基层,即使头颅CT检查未发现梗死灶,又无MRI检查的单位,只要具备以上3种基本症状体征本病诊断仍可成立。■

    作者简介:赖青年,男,1953年10月出生,学士,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吴国林,钱伟东,马登宏.Eallenberg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1):27

    [2]郭玉璞,谭铭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5~76

    [3]韩巨,王利,米日华.延髓梗塞的MRI与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48

    收稿日期:1999-03-15

    修稿日期:1999-10-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