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西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5022
急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西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瑛

    单位:陈瑛(四川省建筑医院,成都,610016)

    关键词:

    华西医学000148 分类号:R743.3;R814.4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2-0179(2000)01-0073-01▲

    本文收集了22例经头颅CT及MRI证实的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CT影像改变,了解脑梗塞的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2岁。50岁以下3例,50岁以上19例。安静时发病18例,活动中发病4例。有关病史:有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6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5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发现到入院就诊时间<12小时4例,<24小时8例,>72小时10例。神经系统表现:有意识障碍2例(昏迷、嗜睡各1例),神清20例,失语3例(运动性失语2例,感觉性失语1例),偏瘫15例,偏身感觉障碍12例,偏盲2例,假性球麻痹2例。仅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等症7例。

    1.3 检查 所有患者均作头颅CT检查,梗塞灶位置:基底节区11个,侧脑室体旁4个,尾状核头部及丘脑各2个,双侧额叶、左侧颞叶、左颞顶叶、右顶枕叶、左小脑及桥脑各1个。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4例,多发性病灶3例。梗塞灶面积:低密度灶直径最大40mm ,最小3mm,直径>30mm2例,15~30mm5例,<15mm15例。形状:梗塞灶位于皮质区呈楔形,位于尾状核头部呈弯曲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侧脑室体旁呈带状影,另外在基底节区,桥脑、丘脑、小脑为小片状病灶。

    2 讨论

    2.1 梗塞部位 根据本组病例临床与脑CT检查分析,最多在基底节区,22例中有11例占50%,基底节区单侧病灶9例,双侧病灶2例。其次在皮质区有4例,在双侧额叶、一侧颞叶、颞顶叶、顶枕叶等区。多发性病灶3例,1例分布在侧脑室体旁及丘脑区,2例发病24小时内CT无异常发现,经MRI扫描确诊,在尾状核头部及小脑区1例,另1例在侧脑室体旁及桥脑区多发病灶。分布在侧脑室体旁有2例,尾状核头部1例及丘脑区1例。
, 百拇医药
    2.2 梗塞面积 本组经CT证实多数为腔隙性梗塞,有15例直径小于15mm2。其临床表现: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走路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出现偏瘫8例,轻度偏瘫5例,肌力Ⅱ~Ⅲ级3例,伴有偏身感觉减退5例,病灶对侧健反射增高4例,病理反射4例,轻度面瘫5例。无定位体征7例,仅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本组病例因病灶小,功能废损轻或病灶在静区临床上无定位体征。中等面积梗塞有5例,直径在15~30mm2,各例患者CT显示在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此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均有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肌力Ⅱ~Ⅲ级2例,Ⅰ~Ⅱ级3例,伴一侧偏身痛觉减退。偏盲2例,中枢性面瘫及舌瘫3例,假性球麻痹2例,失语2例(运动性、感觉性失语各1例)。2例大面积梗塞,直径大于30mm2,CT显示分别在右顶枕叶及左颞顶叶,并累及基底节。患者起病急骤,1例运动性失语,对侧偏瘫,肌力0~Ⅱ级,偏身感觉减退。另1例发病即昏迷,四肢瘫,双侧巴氏征阳性,双眼向病灶侧凝视。该患者入院时CT检查,左大脑半球大片低密度影,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为主,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结构偏移,治疗无效,于第四天死亡。
, 百拇医药
    2.3 追踪观察 本组病例有10例进行第2次CT复查。其中2例患者发病24小时内CT未见有梗塞灶,15天后复查CT出现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丘脑及基底节低密度病灶。另7例患者在发病后48~72小时CT显示有低密度灶,分别于治疗后15~30天进行复查,所有病例CT显示原有低密度灶均有缩小。1例死亡患者复查CT,显示大片低密度病灶内有融合的高密度出血影像,本例患者由于大面积梗塞,产生严重脑水肿、脑疝形成死亡。■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0。

    [2] 随帮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7。

    [3] 朱云玲,刘福强,等: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的CT与临床。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7(4)∶214。

    收稿日期:1999-09-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