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3838
单导管双腔感知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定位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李淑敏 郭涛 韩明华 赵玲 刘中梅

    单位:李淑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昆明,650032);郭涛(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昆明,650032);韩明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昆明,650032);赵玲(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昆明,650032);刘中梅(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昆明,650032)

    关键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000118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伴晕厥是起搏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而单导管双腔感知(VDD)起搏器则是一种较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5例实施了单导管VDD起搏器植入术,以探讨心房电极的定位方法。1 对象与方法

    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55~70岁,均为AVB伴晕厥者。临床诊断:Ⅱ度Ⅱ型AVB 1例,Ⅲ度AVB 4例,其窦房结功能正常。3例选用Pacesetter 2060 LR型VDDR起搏器,1例选用Medtronic Prodigy 8168型VDD起搏器,1例选用Intermedics 292-07型VDD起搏器。

    5例均于局麻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其中1例在超声引导下定位导管尖端于右室流出道,4例在X线透视下定位导管尖端于右室心尖部。当获得心室起搏阈值为0.3~0.5 V,阻抗500~700Ω,R波高度为7~10 mV各参数满意后,调整导管心房段的方向和弯曲度。3例(包括超声下定位者)心房感知电极在右房内塑呈弧形紧贴靠于右房中段心房壁,获得稳定的A波,振幅分别为1.8 mV、2.4 mV及1.4 mV。1例心房感知电极在右房内塑呈环形,获得稳定振幅为1.9 mV的A波。1例心房感知电极在右房内塑呈弧形、环形均不能获得满意A波(均<1 mV),反复塑形仅能内塑呈“弓”形时可获得3 mV的A波,但咳嗽或深吸气时“弓”形自行消失,A波振幅<1 mV而放弃,故重新植入一根心房电极于右心耳。测得心房起搏阈值0.8 V,A波高度3.5 mV,阻抗440Ω后,将该电极接于VDD起搏器心房插孔,原心房感知电极包封后埋于囊袋内。2 结果

    5例术中、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6~7 d拆线,10~12 d出院。出院前程控预置起搏器参数,4例单导管VDD起搏器植入患者,心房感知灵敏度为0.5~0.75 mV,AV延迟为140~175 ms;1例双导管VDD起搏器患者,心房感知灵敏度为0.3 mV,AV延迟为150 ms,随访3~11个月,起搏器工作正常。3 讨论

    单导管VDD起搏器是近年来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只需一条心内导管就能实现双腔感知和房室顺序起搏,确保获得最佳的心排量,等效于房室传导系统重建,而且还无心房电极脱位之虑,VDD起搏器一方面要求心室电极固定于右心室,同时对心房感知电极位置要求需合适。通过本组病例的实践,对于心房感知电极的定位,我们的体会是该电极描记到尽可能大而稳定的A波是VDD起搏功能发挥的关键。本组3例心房感知电极在右房内塑呈弧形贴靠于右房中部房壁获得;1例在右房内段成环,依靠成环后的张力使电极导管贴近房壁获得;对于不能获得满意A波的1例,加植入另一根心房电极后也可达到双腔感知的目的。■ 收稿日期:1999-05-04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