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8200
一种安全易行的骨穿方法髂嵴后骨穿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1期
     作者:郭衍坤 梅武轩 李应续 周金荣 贺新华

    单位:郭衍坤 梅武轩(咸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咸宁 437100);李应续(咸宁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咸宁 437100);周金荣(咸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咸宁 437100);贺新华(咸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咸宁 437100)

    关键词:

    咸宁医学院学报000114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635(2000)01-0038-02

    骨穿是诊断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的常用方法。穿刺部位成人通常为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棘突和胸骨,三岁以下婴儿可穿刺胫骨头部内侧。体位有俯卧位、侧卧位和仰卧位。由于临床医生的习惯以及经验不同,所采用的骨穿部位和体位亦不相同。我们采用髂嵴后部俯卧位穿刺法进行骨穿304例次,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4例患者为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2月住院病人,其中男164例,女140例。年龄最小4岁半,最大81岁。10岁以下2例,10~19岁46例,20~39岁132例,40~59岁103例,60岁以上21例。所有病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16例,增生性贫血55例,淋巴瘤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例,骨髓纤维化(MF)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6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0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3例,多发性骨髓瘤(MM)7例,恶性组织细胞病(MH)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7例,反应性骨髓象41例,正常骨髓象40例。304例患者绝大多数一次穿刺成功,且取材满意,只有1例穿刺失败。穿刺标本中298例一次穿刺即能反应疾病性质,但有5例需二次以上穿刺。穿刺标本中异常骨髓象222例,异常率73.02%。
, 百拇医药
    1.2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穿刺点位于骼后上棘外上方、臀大肌上缘与竖脊肌外缘的凹陷中,骼骨嵴上。距髂嵴最高点下3.8±0.4cm,后正中线4.1±0.3cm。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点,右手持骨穿刺针与背面几乎垂直(针尖稍向外侧倾斜15)向骨面刺入。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左右旋转并向前推进。当感到阻力突然减小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一般进针深度为骨膜下1cm。拔出针芯,接上10ml干燥注射器。抽吸时病人常有酸痛感,随即有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吸取0.2ml涂片送检。如需作细菌培养,再抽取1~2ml;如未能吸出骨髓液,可能针腔被组织堵塞或干抽,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再进或退针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抽吸完毕,拔出穿刺针,用消毒沙布按压针孔1~2分钟,用胶布固定。

    2 讨 论

    2.1传统骨穿方法的缺点
, 百拇医药
    传统骨穿以穿刺骼后上棘为最好,因该处部位表浅,骨质较薄,容易刺入,组织不易堵塞针孔,而且骨髓液较丰富,很少被血液稀释,但定位不易,进针范围局限。骼前上棘易被血液稀释,影响检查结果。棘突骨质硬,髓腔小,容易混血。胸骨穿刺容易引起病人恐惧,且偶有损伤心脏及主动脉的危险,仅于必要时采用。

    2.2 本法的优点

    易定位,既有骨性标志,又有肌性标志。该处位于臀大肌上缘与竖脊肌外缘的凹陷中,骼骨嵴上,部位表浅,骨质较薄,髓腔较大,容易刺入,组织不易堵塞针孔,而且骨髓液较丰富,很少被血液稀释。俯卧位保持体位较持久,容易固定部位,易于用力,因此操作容易成功。

    进针时应注意针尖方向,处于近似扁平位。对于体型肥胖者慎重使用此法,应适当调节骨穿针的进针距离。

    2.3 标本分析

    一次穿刺不能反应疾病性质的主要原因与疾病性质有关。一般,胸骨血细胞增生程度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早期病例,以穿刺骼骨为宜。如观察骨髓是否有增生灶,则以穿刺胸骨为宜。

    (收稿:2000-01-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