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8852
慢径改良并右后间隔旁道消融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李义波 马龙乐 孔祥泉 王英丽 王晓华 元方

    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000126 患者 女,54岁。因发作性心悸20年,再次发作6小时,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住院。体检:心率180次/分,律齐。心电图示SVT。食管导联RP′50 ms,食管心房调搏诊断:房室结双径路参与折返的SVT(S-F)。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上述诊断。采用下位法,以25 W射频能量慢径改良成功。在原诱发条件S1S1缩短40 ms时,诱发出另一套SVT,160次/分,逆A冠状窦口领先,RS2刺激证实存在右后间隔旁路。LAO 45°透视下,在冠状窦口前下方约0.5 cm处监测到理想靶点,心室起搏下以25 W放电消融,10秒钟后,逆A突然转向冠状窦2~3电极领先,即停止放电,发现已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0分钟未恢复,心室起搏提示尚存在左后侧隐匿性旁路。考虑到日后房室传导恢复或安装起搏器时发生起搏综合征的可能性,遂逆行法对左侧旁路进行了成功消融。交界区心律54次/分,病人无不适出院。一年后随访仍为Ⅲ°AVB,无明显症状。

    讨论:房室结双径合并双侧隐匿性旁路折返已有较多报道。高氏认为右后间隔旁道消融损伤房室传导可能与正常传导系统十分靠近有关。我们采用下位法已成功改良了慢径,提示慢径距旁路较远。据认为有10%~15%的快径分布在冠状窦口的前下方。本例消融慢径后行右后间隔旁路消融时,恰在此处又同时消融了仅存的快径,可能是导致Ⅲ°AVB发生的原因。

    (收稿:1999-10-2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