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肠外与肠内营养》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41525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0年第1期
     作者:黎介寿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

    关键词:营养支持;临床

    肠外与肠内营养000101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7-810X(2000)01-0001-03

    营养支持素为临床医师所重视,但在70年代以前,因无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措施,当病人的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营养支持很难实现。1968年,Dudrick与Wilmore提出的“静脉高营养”(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方法在临床实施后,临床营养支持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当肠道不能消化吸收营养时,肠外营养可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所需,有利于继续治疗。以此为基础,有关临床营养支持的方法与各类病人的代谢改变,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有了迅速的发展与进步。我国自1970年后也逐渐应用于临床,80年代后有较快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首先是对营养支持的目的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在70年代初期,营养支持重在维持病人的氮平衡,保持瘦肉体(lean body mass)。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到各类疾病病人有着不同的代谢改变,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代谢亦不同。同时,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而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这样才能保护或改善器官、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才能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以达到有利于病人康复的目的。当基本功能单位细胞的营养底物不够时,ATP能量产生不足,会加速、增多细胞凋亡,直接参与了器官功能障碍的产生,因而营养支持在治疗学中的重要性为之突出。然而在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中,可能出现高代谢、代谢失代偿状态,均可能对外源性营养产生不应性,使营养支持的难度为之加大,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加了代谢与营养支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临床营养支持中的研究热点。

    30年来,对各类病人的代谢改变已有较多的了解,明确体内同时存在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仅仅是程度上不平衡而已。营养的补充应该适当,不宜过多或过少,营养过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过多则将加重器官的负担而产生不良反应。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过高营养的供给而导致代谢紊乱的危害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高营养”一词不再被应用。这一认识不单是概念的改变,而是在营养供给的量与质上也随之变更,减少了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 百拇医药
    糖、蛋白质与脂肪三大营养底物中,葡萄糖是体内某些组织如脑神经、红细胞等所必需的能量底物,也是各类糖中最符合机体生理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葡萄糖仍然是营养支持底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复方氨基酸液在70年代主要是以必需氨基酸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后发现体内营养不足时,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量亦不足,同样需要给予外源性的补充。复方氨基酸液应含有体内组织构成的各种氨基酸,而且在配方上尽量与人体内各氨基酸的比例相近,称之为“平衡型氨基酸液”。然而在某些疾病如肝病、肾病、创伤等病人,因代谢的改变,体内所需某一或某些氨基酸的量有增减,因而又有供肾病、肝病、小儿、创伤病人应用的不平衡型复方氨基酸液。谷氨酰胺是体内氨基酸池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它虽为非必需氨基酸,但它是一种作用广泛,特别是那些生长迅速的组织如肠粘膜细胞、淋巴细胞所特需的氨基酸。由于谷氨酰胺的水溶液稳定性差,不耐高温,故当前的复方氨基酸液均不含谷氨酰胺。为了从静脉补充这一氨基酸,将丙氨酸或甘氨酸与谷氨酰胺结合制成稳定性好的双肽谷氨酰胺,输入体内后再水解为谷氨酰胺与丙氨酸或甘氨酸,起到提供谷氨酰胺的作用。除谷氨酰胺外,精氨酸还能促进免疫功能,是NO的前体。支链氨基酸能在肝外代谢供能。这些氨基酸都已得到重视,并有较多的研究,它们的含量增加,不仅出现于静脉输注的复方氨基酸液的配方中,同样也反映在肠内营养的组成中。
, 百拇医药
    脂肪乳剂是一种高效能源,它比同等量的碳水化合物多提供1倍以上的热能,同时还能为体内提供必需的脂肪酸。1961年,大豆脂肪乳剂安全应用于临床后,它与葡萄糖同时输注时,能减少葡萄糖的用量,以减少高糖而导致的代谢紊乱,尤其对那些糖耐量下降的病人;但大豆等脂肪乳剂所含的长链脂肪酸,有脂肪积聚之虞,必需藉肉毒碱转运至线粒体代谢等特点。中链脂肪酸却有不需肉毒碱的转运即能进入线粒体氧化产能,不产生脂肪集聚的现象,但不能供给必需脂肪酸。因此,采用二者的优点,制成中链脂肪酸与长链脂肪酸混合的脂肪乳剂。为使中链与长链脂肪酸能均匀地使用,而产生结构脂肪乳剂,即在一个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上,既有长链脂肪酸又有中链脂肪酸。Ω3脂肪酸被证实能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且能改进免疫功能,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除口服制剂外,也有结构脂肪乳剂(omegavenous)供静脉输注。近年来,肠内营养配方中重视添加食物纤维(dietary fibre)。后者是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的非淀粉多醣(nonstarch polysaccharide),其可溶性部分能在结肠内为细菌所酵解而产生短链脂肪酸,能为机体提供部分能量,更重要的是食物纤维能促进结肠粘膜细胞的增长,有助于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中链、短链脂肪酸以往曾被误认为有毒性,而今却是营养物质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全肠外营养于60年代末应用于临床,肠内饮食配方(formula defined diet)也于同期产生。但由于当时人们高度赞扬全肠外营养这一新技术的优点,加之肠外营养在临床应用的时间尚短,其不足之处尚未暴露,致使肠外营养支持占着主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实践经验的增多、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逐渐呈现,特别是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粘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失功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enteric bacterial translocation)。应用全肠外营养时,肠粘膜将废用、萎缩,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反之肠内营养却有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和维护肠粘肠屏障功能。再者,全肠外营养还有营养不全面,营养因子不经过肝,静脉导管与代谢引起的并发症较多,等等。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为之崛起,大有替代全肠外营养之势。国外文献报告,临床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已由8∶2改为2∶8。即使如此,当肠道功能有障碍时,肠外营养仍是主要的营养支持途径,它将与肠内营养支持长期并用。为了减少并发症,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对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给予的途径有了很多的研究与改进,如提倡外周静脉输注,术中空肠穿刺置管造口,在胃镜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口或空肠造口等等,具有简便、有效的优点。
, 百拇医药
    随着知识的增长与物质条件的改进,营养支持的作用与范围为之扩大。最初仅是作为供给营养,用于营养不良或是不能经肠获得足够营养的病人;其后,营养支持则成为治疗的一部分,进而成为某些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在我国,首先被用于肠功能障碍的病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71~1998年治疗肠外瘘960例,治愈率为92.8%,较之60年代末使用肠外营养前国际文献报告的治愈率40%~50%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上海中山医院应用家庭肠外营养使1例全小肠与右半结肠切除、十二指肠与横结肠吻合的女病人至今已存活14年,并于6年前分娩一正常女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应用经肠道营养治疗短肠综合征64例,其中2例残留小肠28 cm 与30 cm,均恢复健康与工作已14年与9年,后者为一女病人,也于一年前分娩一健康女婴。近年来,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含谷氨酰胺及食物纤维的经肠道营养,使许多短肠综合征病人可以经口服饮食恢复健康。残胃排空障碍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由于有了营养支持也赢得了自行缓解的时间,避免了因营养无法维持而采取手术治疗与因手术而导致的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营养支持也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治疗,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帮助病人渡过危险而漫长的的病程。烧伤是一高代谢创伤,需要有较多的能量与氮的供给,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营养支持,在治疗后期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致使创面愈合不良,营养支持改变了这一情况。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期肠道营养能降低高代谢、提高免疫功能与改善内脏血循环。营养支持已成为监护病房中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措施,它能改善呼吸功能障碍病人的膈肌等呼吸肌的力量,缩短了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同样也可改善慢性肺阻塞疾患病人的治疗效果。广州呼吸病防治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重视经肠道营养的供给,改善了病人的整体情况与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营养支持也帮助改善慢性消耗性疾患病人的营养状况,是肿瘤病人的围手术期与抗癌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同时亦能改善功能未失代偿的肝病、肾病病人的营养状况。
, 百拇医药
    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的使用,不仅降低了营养不良病人日常手术的手术死亡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为复杂手术提供了保证条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别报道了营养支持应用于小肠移植、肾移植与肝移植,促进了移植受者的康复。

    在临床应用营养支持的同时,对营养支持的方法、各类疾病的代谢作了相应的研究。近年来,在一般营养不良病人的营养支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后,重点研究了对危重病人的代谢与营养支持,如较广范围地研究了生长因子对代谢的调理作用等。

    30年来,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确取得很大的发展,许多病人因此而获益,但就全国总体的学术、技术水平而言,尚不够均衡、先进。21世纪即将来到,愿营养支持疗法能有一更快、更深层次的发展。

    在21世纪,生命科学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无疑,医学也将迅速发展,治疗学各个领域都将扩大,许多危重疾病的治疗将有明显的进展,营养支持的需要性和迫切性增加。根据文献报告,我国现有住院病人中有40%~50%属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而实际能获得这一治疗者不足20%。同时,当前的营养支持从应用方法到实践理论都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肠外或肠内营养的制剂、输注方法与护理都还有不足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 http://www.100md.com
    当前,一般营养不良病人的营养支持能获得好的效果,但在危重、应激病人,机体已呈高分解状况,组织蛋白处于自身分解,对外源性营养又有不应性,因此,在这一类病人中,营养支持的效果不甚满意。80年代以后,虽有从营养物质的量与质上加以调整的代谢支持(metabolic support),与从调整分解代谢激素的分泌与改进合成代谢的调理(metabolic intervention)学说与方法,但尚不能达到临床应用的满意程度,从调整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比例着手,以提高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效果的设想是合理的,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研究与调整激素的分泌,细胞因子与介质对代谢的影响,而不是单纯地研究营养底物的量、质与配比。

    营养支持的目的已从维持氮平衡、保持瘦肉体,深入认识到是维护细胞代谢、改善与修复组织、器官的结构,调整生理功能,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其中最基本的作用是维护细胞的代谢,而细胞代谢极其复杂,有许多问题尚不完全了解,如细胞因子的产生,受体、载体的功能以及细胞内蛋白质信号转导的改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对它们的彻底了解,才能进一步调整、维护细胞的代谢。

    许多疾病与代谢有关,营养状况联系着有关基因功能的改变。严重感染时,肝细胞白蛋白mRNA的表达受抑制,肝细胞白蛋白的合成减少,要减轻抑制白蛋白mRNA表达的因素,都需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单凭调整营养底物的质、量与种类所能解决。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的有关代谢基因的改变,应有不同的对策,预计这也将是下一世纪中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黎介寿(1924-),男,湖南浏阳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

    会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从事普通外科专业。

    收稿日期:1999-10-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