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49358
大黄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洪 邢锐

    单位:陈洪 邢锐(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ICU,广东 惠州 516001);陈洪 邢锐(广州军区总医院ICU科,广东 广州 510010)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000129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2000)01-0020-01▲

    颅脑损伤在意外伤害死亡和伤残中居首位,颅脑损伤伤情变化大多是在原发颅脑创伤基础上出现的各种继发性脑组织损害的并发症所致。 我们在救治颅脑损伤中,于手术、脱水降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的同时,运用大黄颗粒冲水胃管注入,收到良效,报告如下。

    1 大黄治疗颅脑损伤的作用
, 百拇医药
    1.1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脑水肿是颅脑损伤急性期最常见的继发性病理变化,脑水肿严重时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我们在常规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的同时,应用大黄颗粒30 g冲水胃管注入,每日1~2次。通过大黄攻下,消除胃肠道积滞,使体内液体重新分布,协同降低颅内压,从而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

    1.2 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损害:颅脑损伤时,由于酸中毒,自由基及大量儿茶酚胺的释放,钙离子在细胞内积聚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加,导致脑局部血流缓慢,微血栓形成,出现低灌注现象,从而加重脑继发性损害。而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可改善脑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损害,改善预后。

    1.3 防治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颅脑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80%。颅脑损伤所致丘脑下部受损后脑干受压移位,均可引起应激性反应,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胃肠麻痹,肠粘膜缺血。另外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粘膜屏障破坏及H+逆扩散,胃粘膜能量代谢障碍等均可能为促发因素[1]。大黄通里清泻,减少了胃液及有害代谢产物对胃粘膜的持续损害,同时由于排水,减低血容量,胃肠粘膜水肿减轻,减轻了胃肠负担,加上大黄所含鞣酸的收敛作用,故早期运用大黄胃管注入,能较好地防治胃肠道出血。
, 百拇医药
    1.4 纠正高钠血症:颅脑损伤后因患者出现昏迷、高热、过度换气以及脱水利尿、激素治疗、气管切开等,或颅内某些特殊部位,如丘脑下部垂体区受损、内分泌异常,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血清Na+>150 mmol/L,则称为高钠血症。严重高钠血症易产生脑细胞脱水,脑组织皱缩萎陷。在适量补水同时,胃管注入大黄,通过泻下,使Na+从胃肠道丢失,能较快地纠正高渗现象。

    1.5 减少“二次打击”:外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同时机体内炎性细胞大量地活化,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补体和纤溶系统相继被激活,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加快、急性反应蛋白合成加速,加之胃粘膜屏障破坏、细菌易位、内毒素吸收,则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扩大,并有可能发展成失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微血管渗漏,脏器功能不全。据报道,大黄能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2]。另有报道,大黄能抑制体温中枢介质的局部合成,从而使高热体温下降[3]。因此,大黄的泻火解毒、祛邪扶正作用,能较明显地使机体避免“二次打击”。
, http://www.100md.com
    1.6 促进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恢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是体内联系密切的内分泌机制之一,颅脑损伤患者此轴的功能发生紊乱,且病情越重,此轴变化越明显[4];反之,此轴的变化也可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大黄活血化瘀,逐水消肿,能加速受损脑组织血肿吸收,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血肿及高颅压对下丘脑垂体的侵袭和影响,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使其功能恢复。

    2 体 会

    临床观察,大黄对多种病症及急危重症的救治收效良好,其不仅是泻下药,更重要的是一味良好的急救药和“理虚”药[5]。而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变化快和并发症多,单纯依靠手术和脱水降颅压治疗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我们认为,在综合治疗同时,结合使用大黄,能减少颅脑损伤后出现的继发性损害,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效果。

    作者简介:陈洪(1964-),男(汉族),广东省人,主治医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徐如祥,王伟民主编.现代颅脑损伤救治策略.第1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8.

    [2]陈德昌,姜兴禄,李红江,等.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0):584.

    [3]陈德昌 ,景炳文,焦东海.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4,1(1):9-10.

    [4]王立.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脑血管疾病译丛,1982,(2):40.

    [5]庞国明.生大黄为主保留灌肠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中医杂志,1997,38(9):533.

    收稿日期:1999-09-25

    修稿日期:1999-1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