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2653
方剂命名规律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孙世发

    单位:孙世发(南京中医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关键词:方剂;名称;规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00104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0)01-0070-04

    “夫名,实谓也”。一物予之一名,其名必反映其物之实。历代医家每每创制一方,必据其对该方之实予以定名。然而,由于个人对具体物实的认识不同,或者认识分析事物的角度不同,则往往会对同一物定以不同的名称。通过对方剂名称的研究,就可发现历代医家对方剂命名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制定方剂命名的原则,提高方剂命名的规范化,则必将有益于提高中医方剂学的科学水平。

    1 方剂命名的一般规律
, http://www.100md.com
    任何一首方剂的名称均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即方名和剂名。一般来说,其名称的前面部分为方名,后面的一两个尾字则为剂名,剂名只在于说明一方之剂型,方名则需反映或基本反映一方之实际内涵。根据一方制剂之特征,为一方之剂型予以定名。反之,通过一方之剂型名称,就可知一方应有之剂型。剂型名称有汤、饮、煎、液、露、水、汁、酒、茶、醴、粥、羹、膏、糕、胶、泥、霜、丸、丹、片、散、粉、锭、栓、线、贴、冲剂、胶囊、注射液、喷雾剂等,规范的方剂名称就是将某一剂名置于一方名之后所构成。相对而言,剂名的含义比较显露和简单,而方名的含义多深刻和复杂。

    决定一方之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规律:

    1.1 方名取义于方中药物

    其一是方中药物不多,将方中所有药物都列于方名,如栝楼薤白半夏汤、甘麦大枣汤等。二是取义于方中第一味药名,如麻黄汤、桂枝汤、酸枣仁汤等。三是取义于方中主要药物,如《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全方用药八味,而只取两味主药命名《张氏医通》龟鹿二仙胶,全方用药五味,也是取两味主药为名。
, http://www.100md.com
    1.2 方名取义于方中药味数

    一是药味数加功用为名,如十全大补汤、五味消毒饮、三物备急丸等,其中“十全”、“五味”、“三物”均指方中药味数,“大补”、“消毒”、“备急”则为功用;二是药味数加药物共性为名,如三白散(三药皆色白)、三生丸(三药均生用)、五仁丸(五药均用仁);三是在药味数后修饰词为名,如二至丸、二妙散;四是药数加主药为名,如一物瓜蒂汤、十二味人参汤、六味地黄丸;五是以方中药物用量比例为名,如六一散、一六甘露散。

    1.3 方名取义于全方之功效

    如生肌散,意谓其方有生肌长肉的作用;肥儿丸,有健脾助消化,促进小儿生长壮实的作用;祛虫丸,有驱除各种寄生虫的作用;排石汤,有排泄体内结石的作用;镇心丸,有镇心安神的作用。或功效加主药为名,如牛黄上清丸,以牛黄为主药且能清散上部火热之邪;或直接用赞誉性形容词为名,如“如圣散”、“如神汤”、“神效膏”等。
, http://www.100md.com
    1.4 方名取义于全方主治病证

    如疟疾饮,主要用于疟疾的治疗;黄病丸,主要用于治疗血气不足之黄胖病;腹水丸,方中用药多有逐水泻下的作用,基本上是治疗腹水之专方。

    1.5 方名取义于书名或人名

    如“金匮肾气丸”意为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以区别其他名“肾气丸”者;“指迷茯苓丸”始义指《指迷方》中的“茯苓丸”,日久则将书名与原始方名混在一处了;“孔子枕中丹”借孔子名而义谓其方珍贵;“葛玄真人百补构精丸”,似谓方出葛洪从祖葛玄真人,实也仅在誉其珍贵;“诸葛行军散”、“诸葛武侯行军散”,均是借诸葛孔明之名以誉其方效。

    1.6 方名取义于方中主药的炮制方法

    如七制香附丸,说明方中香附需用7种不同的方法炮制;九制大黄丸说明方中大黄要用9种方法炮制。
, http://www.100md.com
    以上是古今中医方剂命名的主要的,也是基本的规律,但仍有少数方剂的名称不在以上6类之中,如“十三太保”、一号乾象方和十号节象方、七号晋象方等。

    2 引起方剂名称混乱之原因

    中医方剂的名称,是几千年来医家们治疗疾病综合应用中药的文化反映,由于历史、学派、地域、习惯甚至封建、宗教和迷信的原因,造成了同一首方剂,在不同的书籍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医生的同一本著作中,也可能对同一首方剂予以不同的名称,而造成方名混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方名与学术发展有关

    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药物治疗疾病之初,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深层,从直观到联想。为了记忆的需要,为了传播的需要,对于确有疗效的药方,就有必要予以描述性称谓,因此出现了方剂的名称。
, 百拇医药
    早期的中医方剂并无方名,如《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的原始资料均为某些具体病状用某几味药物,《黄帝内经》所载数方也多无方名。《伤寒论》、《金匮要略》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的中医药整体水平,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临床学科已经成形,书中诸方都有较为规范的名称,其命名多取义于方中药物,部分方剂的名称取义于功效或主治病证,其剂型以汤为主,其次为散、丸,由于剂型不多,方名取义的思路相对一致,所以名称比较规范。

    随着医药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医生们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应用药物也在不断增多,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的问世,中医方剂较之与汉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孙、王二氏之书乃个人所撰,也许多有不全之处。宋、明两代,官方曾组织人力广泛地收集了前人和当代的方剂,编撰了载方1.6万多首的《太平圣惠方》,近2万的《圣济总录》,逾6万的《普济方》,方剂命名涉及到取义于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和汤、饮、煎、液、露、水、酒、茶、醴、粥、羹、膏、糕、胶、泥、霜、丸、丹、片、散、粉、锭、栓、线、贴等绝大多数剂型。
, http://www.100md.com
    学术的发展,方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方名在五彩纷呈之同时也表现得混乱无序。例如:《伤寒论》小柴胡汤,以方中主药柴胡为名。《此事难知》认为本方证当禁发汗、利水便、通大便,故以三禁汤名之;《伤寒六书》名之曰和解散,则是将本方的主要功效在方名中点出,使人见其名而即知其义。再如《金匮要略》肾气丸,方名取义于功效,此方后世以不同方名称之者多达十几种。《太平圣惠方》以主药为名,称为地黄丸。由于以地黄丸和肾气丸为名之方剂太多,为加以区别,《圣济总录》名补肾八味丸,《小儿痘疹方论》名八味地黄丸,《赤水玄珠》名金匮肾气丸,《简明医彀》名桂附地黄丸,《医方论》名附桂八味丸,《胎产心法》名桂附八味地黄丸。

    2.2 方名与医生习惯有关

    每一位医生,由于受个人文化素养、师承关系、学术派别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对一首具体的方剂,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予以不同的名称。例如《金匮要略》的黄土汤,《脉因证治》称为伏龙肝汤,二者皆取义于方中主药,一药两名,一称黄土,一称伏龙肝,只是习惯不同所致。又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普济方》称为麻黄杏仁汤,《赤水玄珠》称为麻黄杏子草膏汤,《张氏医通》称为麻杏甘石汤,《医宗金鉴》称为麻杏石甘汤,虽然方名均取义方中药物,但或是次序变化,或是药名简化,以致一方多名。
, http://www.100md.com
    《伤寒论》十枣汤,《普济方》名三星散,《伤寒大白》名大枣汤,此一方三名,与学术观点有关。《内台方义》认为本方以芫花为君,甘遂、大戟为臣,三者均为峻不逐水之猛剂,此与以“三星”为名者一致;《伤寒附翼》认为仲景立方本意是用大枣预培脾土之虚,使土旺以制水,当以大枣为君,此与以“十枣”、“大枣”为名者相合。

    2.3 方名与剂型概念不清有关

    方剂的剂型有多种,每一种型应该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但在中医药领域中,方药的部分剂型概念不清,汤、饮、煎、液、散互用,丹、散、粉同义,膏、胶不分,酒、醴无异,以致出现了大量的同方异名者。例如:《传信适用方》十全散,其用法是将方中药物切碎,加水煎煮后去渣内服,故《易简方》名十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十全大补汤。《宣明论方》一粒金丹,其用法是将方中药物研极细后加赋型剂成丸,《松崖医径》名秘传捉虎丹,《医学入门》名捉虎丸。特别是受炼丹求长生不老术风气的影响,中医以丹为名者实际涉及各种剂型,如《三因方》玄菟丹,《易简方》名玄菟煎,实为丸:《傅青主女科》长生活命丹,《胎产秘书》名长生活命饮,实为汤:《万氏家抄方》四圣丹,《医方考》名四圣挑疔散,《痘疹传心录》名四圣膏,实为膏。
, 百拇医药
    2.4 方名与封建迷信等历史文化有关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历史文化也会反映到中医方剂的命名上来。汉代后的求仙炼丹术盛行,并且与中医药学相互渗透和影响,以致以后的方名以“丹”为剂型名者大增,而且含义极大地被扩展,丹的剂型本意主要是与丸和散相类同,而在中医古方中,无论实际为何种剂型,均可称为“丹”,此乃仙丹妙药之意。如为了宣扬一方之功效,以神仙、仙传冠于某些方名之首,也随处可见。《医方类聚》引《经验秘方》神仙不老丹,《普济方》去神仙二字,仅以该方的抗衰老功效为名不老丹;《寿世保元》神仙化痞膏,《何氏济生论》去神仙二字,补充功效清凉二字,名为清凉化痞膏,《杂病源流犀烛》则径称化痞膏,这些是后人对前人为方剂命名迷信色彩的修正。也有许多方剂,是后人为夸大前人某方之作用而更改了方名,如《是斋百一选方》碧霞丹,《东医宝鉴》名神仙碧霞丹,《御药院方》摩腰丹,《普济方》名神仙摩腰丹,《医说》一服饮,《本草纲目》名神授一匕散:《济生方》香棱丸,《卫生宝鉴》名仙方香棱丸;《医学正传》斑龙丸,《古今医统》名仙传斑龙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胎产心法》则径称仙传保命丹。
, 百拇医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命名习惯将名与字分开,有的除了名和字之外,甚至还有号,这种文化特点也对中医方剂的命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同一医生为同一方剂命以多个名称,如《济生方》狗宝丸,以方中主药为名,《御药院方》则称其为寸金丸、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丸、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赤水玄珠》称为来苏丹、知命丹,《外科正宗》称为黍米寸金丸、延寿丹。这种一方多名,虽说每一名称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传统文化中一物多名习惯在中医方名中的反映。

    以上例举引起中医方名混乱原因4种,可以反映其主要方面,其他如命名的不严谨,地域性用词习惯,文献转载中以讹传讹,方中药物的加减变化等等,导致一方多名的情况也为数不少。

    3 方剂命名规范化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措施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医生和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目前可见的有方名的方剂,创制最早者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时间,从2000前到现在,有方名的方剂约在10万首左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课题《中医方剂大辞典》近百名专家十多年的精心研究,收入该巨著的方剂条目共计96592首,其中有名无实的副辞目11865首,实收方剂84727首,其确定收入的方剂条目的原则经过了全国有关专家的审定,应该说是科学合理的。当然,由于历史久远,古今文献浩繁,难免会有遗漏,但其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可以说,《中医方剂大辞典》可以作为当代中医方剂的权威性文库,其书涉及古今医药及其相关文献约2000种,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无一不在当今可见的历史文献中反映出前进的足迹,中医方剂,是几千年来医家们治疗疾病综合应用中药的智慧结晶。这些方剂,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今的医疗保健中,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己有的方剂,发掘出其精华,以应今日医疗之需要,是中医药学界的迫切愿望。
, 百拇医药
    已有的数以十万计的有方名的中医方剂,反映了中医方药的辉煌历史,而当代上百种医药学杂志和每年大量的医学著作又涌现出难以计数的所谓新方,使中医方名更加日趋混乱和复杂,给中医方剂的应用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制定严格的方剂命名原则,增强方剂命名的规范性,不仅仅是中医方剂本学科的学术需要,也是整个中医药学领域发展和提高其科学水平的迫切需要。规范中医方剂名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3.1 认定已有中医成方名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基础,对其所收方剂进行再考证,剔除可能存在的相同方剂,作为中医方剂命名的文献依据,凡拟制定新方者,必须检测历史文献,所立方剂必须是历史文献中无相同者。

    3.2 制定中医方剂剂型标准

    剂型名表示物质存在形式和服用方式,存在形式不外乎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气体类方药依赖喷雾吸入,固体和液体类方药可内服也可外用,其中汤、饮、煎、液、露、水、汁、酒、醴、茶、粥、羹等液体类方药可直接口服;膏、胶、泥等半液体类方药多可加水化服,其中膏类方药还含有外贴之膏药;丸、丹、散、片、粉、糕、冲剂等固体类方药可用水或其他液体送服或化服,有的糕类方药可如食品般嚼吃,某些丸、丹、散、片又可口中含化;锭、栓、线、贴、注射液则多为外用,其中有些锭类方药外用和内服两可。对于这众多的剂型名称,完全可以规范和简化,可概括为汤(凡用饮片加水煮者)、液(各种液体性成药)、丸(各种固体性圆型制剂)、片(扁形固体制剂)、散(粉末或颗粒制剂)、酒(药酒类制剂)、粥(含主食类食品的半流质制剂)、膏(各种胶状制剂)、膏药(外贴性制剂)、锭(外用可塑性硬膏状制剂)、线(线状制剂)、注射液(需利用注射器给药的液体制剂)、气雾剂(可通过口鼻吸入的气体制剂),现代常用的胶囊,可另立,也并入丸散剂中。
, http://www.100md.com
    3.3 制定方剂命名标准

    由于常用的以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命名的方剂数量太多,现代创立的新方,为尽可能地避免方名的重复,可采取功效加主治病证和主药的综合方式命名,但其又必须以规范性的功效、病证名、药名为前提。

    3.4 严格控制随意性的新方名

    中药品种达万,而常用药物不过数百种,虽然其排列组合可以千变万化,但《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8万多首方剂,其历史跨度约2000年,应该说能够反映绝大部分常用药物的各种排列组合形式,现代创立新方,不仅必须是文献不见者,还必须是其作用和主治病证的效果是已有成方不具备者。与此同时,还应考虑方剂的加减功能,如果是已有成方稍作加减的临床治验报道方剂,以不立新方名为宜。

    3.5 实行方名数码化

    数学语言以其简明扼要的独特优势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以数字编码的方式传递信息因其准确和快捷而被广泛采用,为中医方剂编码,不仅可以规范方名,消除方名的混乱状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极大的方便。

    研究和认识中医方名混乱的原因,寻找中医方剂命名的规律,制定中医方剂命名的规范标准,为中医方剂编制代码,是中医方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只是初步的探索,其中一些观点当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完善和提高。

    作者简介:孙世发(1951-),男(汉族),安徽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和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1999-06-18

    修回日期:1999-08-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