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新知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08064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几项改进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新知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斌坤 唐大千 曹水云 张昌庆 杨建国 赵金气

    单位:解放军370医院外科 襄樊市 441021

    关键词:

    医学新知杂志000223 我院1985年1月~1999年4月共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352例,在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等方面作了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52例中,男77例,女275例。年龄16~56岁。原发性甲亢301例,继发性甲亢51例。本组患者均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未发生甲状腺危象,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6例喉返神经损伤,其中5例恢复,1例永久声嘶。3例喉上神经损伤,术后两周均恢复。22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不足,其中20例术后10 d内症状消失,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4个月恢复。
, 百拇医药
    2 讨论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是治疗甲亢的较好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确切,治疗时间短,但存在手术并发症。我们在传统的方法上作了些改进,减少了并发症。尤其是近5年手术的病例,并发症更少。

    2.1 服碘剂的改进 服药基本控制甲亢症状后,术前服碘剂(卢戈氏碘液)作术前准备是降低基础代谢率,使甲状腺腺体缩小、变硬,减少术中出血,防止并发症的关键,所以被普遍采用。传统的服碘方法是:卢戈氏液5滴/次,每日3次开始,逐日每次增加1~15滴维持至手术。术后由15滴/次,每日3次开始,逐日每次递减1~5滴停药。我们对服碘方法作了重大改进,具体改为:术前卢戈氏液15滴/次,每日3次,连服2~3周后手术。术后不再服碘。改进后的服碘方法剂量恒定,效果与传统的服碘方法比较无差异。特别是术后不再服碘,总服碘时间可缩短7~10 d,并且可减少患者术后因吞咽及碘剂刺激引起的咽喉疼痛、呛咳及呕吐,减少创面出血及切口污染的机会。
, http://www.100md.com
    2.2 麻醉 术前禁用阿托品,改用东茛菪碱。本组主要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95%)。对于精神特别紧张、病情严重或合并甲亢心脏病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颈丛麻醉宜采用一侧深部阻滞,一侧浅部阻滞,且一侧穿刺注药后观察5 min以上再穿刺另一侧,以防两侧膈神经阻滞引起呼吸困难。

    2.3 切口 颈前弧形领状切口,两端达胸锁乳突肌外缘。用电刀将切口上缘皮瓣游离至甲状软骨下缘,下缘皮瓣稍作游离。原来手术中切断颈前带状肌肉群,虽显露好,但损伤大,术后渗液多,患者头部活动的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须10 d以上。 改进后为不切断颈前肌群,纵形切开颈白线达甲状腺包膜,拉勾牵开颈前肌显露甲状腺以行手术。除特别大的腺体,一般此切口均可完成手术。据观察一般术后3~5 d患者头部活动无碍。

    2.4 甲状腺血管的处理 常规处理甲状腺中静脉及上极血管,游离腺体上极及侧面,一般不游离腺体下极,亦不处理下极血管。这样可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减少发生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并缩短手术时间。配合采用“四钳法”切除腺叶末见出血量增加。
, http://www.100md.com
    2.5 腺体切除 传统的方法切腺体时在包膜上夹一圈蚊式钳,由于对腺体内血管控制不够,因此切腺体时出血多,且蚊式钳也给包膜缝合带来诸多不便。我们改为在腺体切线下方上四把止血钳,将止血钳的一叶插入腺体后钳夹腺体及包膜,再作腺体楔形切除并缝合包膜。采用此法切除腺体量较准确,出血少,避免了误切甲状旁腺及损伤喉返神经。如遇腺体切面出血,可将两把止血钳靠拢即可暂时压迫止血,有充裕的时间止血或缝合包膜。

    2.6 引流 原来我们采用一根或两根血浆管作引流,由切口中部或两侧引出,影响切口愈合。改进后的方法是将血浆管前端约4 cm剪开两瓣成Y形,两瓣分别置于两侧残留腺体旁,总管于切口下方皮肤另戮孔引出,术后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切口压沙袋12 h。术后36~48 h拔除引流管。

    (1999-07-06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