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4079
儿童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细菌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梁宏军 王铁 刘勇

    单位:梁宏军(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耳鼻喉科,沈阳 110003);王铁(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耳鼻喉科,沈阳 110003);刘勇(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

    关键词:扁桃体;细菌;病因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000230 为了研究儿童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的病因、发病机理,作者进行儿童扁桃体疾病细菌学定性研究。通过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细菌学对比,明确扁桃体特异性细菌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探讨扁桃体表面与核心细菌培养结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为扁桃体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1996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进行扁桃体切除的45例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的儿童扁桃体标本,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在4~12岁。
, 百拇医药
    1.2 分组 根据病史体征将患儿分成3组:(1)慢性扁桃体炎组(recurrent tonsillitis, RT)11例。(2)慢性扁桃体炎伴扁桃体肥大组(recurrent tonsillitis with hypertrophy, RTH)15例。(3)单纯扁桃体肥大组(idiopathic tonsillar hypertrophy, ITH)19例。

    1.3 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1.3.1 术前用藻酸钙拭子擦取扁桃体表面,置于无菌试管内,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定性培养。

    1.3.2 超净工作台内将摘除的扁桃体用生理盐水冲洗,表面烧灼,无菌刀切开,取少量核心组织(约0.1g),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定性培养。

    1.3.3 细菌菌种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 百拇医药
    1.4 数据处理 对比分离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扁桃体表面与核心细菌培养结果

    共分离到需氧菌202株(见表1),100%的扁桃体分离到一种以上菌株,平均每例标本4.5株(核心标本2.5株,表面标本2.0株)。核心标本培养结果中,占主要地位的细菌有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其它细菌有卡他摩拉氏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B群β溶血性链球菌2株,D群溶血性链球菌3株,溶血性链球菌8株,肺炎克雷白氏血1株,大肠杆菌2株等。表面标本培养结果是,占主要地位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其它细菌有卡他摩拉氏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B群β溶血性链球菌3株,D群溶血性链球菌1株,溶血性链球菌7株,大肠杆菌1株等。从表1可以看到有52株细菌表面与核心培养结果不符,占40.9%。
, http://www.100md.com
    表1 扁桃体表面与核心细菌培养结果

    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face vs. core bacterial flora 细 菌

    仅从表面

    分离到的

    菌株数

    仅从核心

    分离到的

    菌株数

    从两处同

    时分离到

    的菌株数
, 百拇医药
    合 计

    表面

    核心

    流感嗜血杆菌

    2

    15

    12

    14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7

    15

, 百拇医药     20

    22

    肺炎球菌

    2

    4

    13

    15

    17

    链球菌

    1

    2

    15

    16

    17
, 百拇医药
    其他

    6

    8

    20

    26

    28

    合计

    16

    36

    75

    91

    111

    2.2 扁桃体核心组织各种细菌分离情况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各组间不同细菌的检出率不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在肥大的扁桃体(RT/H,ITH)中分离到,而肺炎球菌在不伴肥大的扁桃体炎中常分离到(χ2=6.67,P<0.05)。对比ITH和RT/H组间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χ2=4.32,P>0.05,见表2。表2 扁桃体核心组织各种细菌分离情况

    Table 2 Isolation of bacterial flora in core tissue 细 菌

    RT(n=11)

    RTH(n=19)

    ITH(n=15)

    流感嗜血杆菌

    3
, 百拇医药
    14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0

    9

    肺炎球菌

    8

    4

    5

    链球菌

    4

    7

    6
, 百拇医药
    其他

    5

    15

    8

    合计

    23

    50

    38

    3 讨论

    3.1 扁桃体表面和核心细菌培养情况对比

    儿童扁桃体肥大是引起儿童上呼吸道梗阻及睡眠不安的常见原因,许多儿童有轻度症状,包括张口呼吸,打鼾。一般随身体发育能够缓解。但部分儿童不能缓解,呼吸不畅持续存在,继而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
, 百拇医药
    儿童因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呼吸睡眠障碍中,多采用手术治疗,扁桃体切除与腺样体切除术,虽然比较安全,但常伴有出血。因此,作者探索代替扁桃体切除术的药物疗法。

    实验中,林可霉素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比红霉素,青霉素能较好的治疗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所造成的扁桃体炎,比青霉素更好地治疗非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所造成的扁桃体炎,但没有针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临床实验。在做充分对照的临床试验前,确定特异性细菌在扁桃体肥大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扁桃体位于机体呼吸消化道的第一道防线,表面培养可生长寄生菌,而非核心致病菌。研究表明[1,2],扁桃体表面的细菌培养不能反应核心致病菌的情况,因此核心细菌培养是研究扁桃体细菌学的基础。

    本研究证实了多种致病菌在扁桃体肥大和慢性扁桃体炎发病中的作用,但有52株细菌表面培养与核心培养结果不符,占40.9%。因此不能仅通过扁桃体表面细菌培养情况来判断扁桃体的致病菌。
, http://www.100md.com
    3.2 扁桃体肥大的细菌学研究

    扁桃体肥大究竟是生理性肥大,还是一种病理性状态,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3]认为,扁桃体肥大是生理性肥大,即机体对新接触的抗原的生理反映,但这不能解释扁桃体大小的广泛差异及扁桃体持续肥大的机理。

    研究表明[4],从儿童慢性扁桃体炎能分离到需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A群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类似的细菌谱从肥大的扁桃体及“正常”的扁桃体中分离到。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各组间不同细菌的检出率不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在肥大的扁桃体(RT/H,ITH)中分离到,而肺炎球菌在不伴肥大的扁桃体炎中常分离到。我们对比了ITH和RT/H组间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我们认为肥大的扁桃体中因为细菌增多,尤其是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长期的细菌抗原刺激,使淋巴细胞增生,扁桃体肥大。
, 百拇医药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临床上可应用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可能较好地治疗扁桃体肥大,而对慢性扁桃体炎可以应用针对肺炎球菌敏感的药物,减轻临床症状,进而可能避免扁桃体切除术。

    参考文献

    1,Surow JB, Handler SD, Telian SA, et al. Bacteriology of tonsil surface and core in children. Laryngoscope, 1989, 99(3): 261-266

    2,Brook I, Yocum P, Shan K. Surface vs core-tonsillar aerobic and anaerobic flora in recurrent tonsillitis. JAMA, 1980, 244(15): 1696-1698
, 百拇医药
    3,Sugiyama M, Sakashita T, Cho JS, et al. Immun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onsillar lymphocytes. Acta Otolaryngol, (Stockh), 1984, 416(Suppl): 45-55

    4,Gaffney RJ, Cafferkey MT. Bacteriology of normal and diseased tonsils assessed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ecurrent acute tonsillitis. Clin Otolaryngol, 1998, 23(2): 181-185

    (1999-03-04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