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陆孝禹 肖立 殷于磊 罗建民 郑颂国
单位:陆孝禹 肖立(华东医院病理科 200040);殷于磊 罗建民 郑颂国(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 200032)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000222 中图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2-0156-03
本例曾在第四届华东地区淋巴瘤读片研讨会上讨论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干咳2月,胸痛、胸闷、心慌气急1个月于1999年3月23日来我院门诊。1月底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刺激性咳嗽,当地医院摄片发现纵隔肿块,未经治疗。2月底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急,活动及平卧时加重。近来吞咽时有梗阻感,同时伴头部肿胀不适。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现象。1995年曾因膝部良性骨巨细胞瘤而行局部切除术。体检:颈静脉怒张,右侧明显,胸壁见明显静脉网,呈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右锁骨上可扪及淋巴结4枚,蚕豆与黄豆大小,质稍硬,边界清,尚可活动。腹平软,肝脾不肿大,余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检查见有异形细胞,诊断恶性肿瘤倾向淋巴瘤,建议摘除病检。胸部CT检查示前纵隔左侧肺交界处占位性病变,肿块巨大几乎占据左胸腔1/2(图1),伴纵隔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与纵隔肿块不相连),双侧胸腔及心包积液。临床诊断前纵隔肿瘤,行右锁骨上淋巴结摘除活检,术中见淋巴结与胸膜、肺、纵隔无粘连。
, 百拇医药
图1 胸部CT片示前纵隔左侧巨大肿块、胸腔积液
2 病理检查
2.1 眼观 标本为3小块灰白色组织,总体积3.5 cm×2.5 cm×1 cm,质软。2.2 镜检 淋巴结组织有被膜及残存的淋巴窦与淋巴滤泡,但大部区域已被弥漫分布的瘤细胞取代,瘤内可见宽窄不一、束状排列、玻璃样变性的纤维束把瘤组织分隔成不规则片块状、小团状或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图2)。细胞主要有2种:透明细胞与非透明细胞。前者占多数,细胞较大,长径10~15 μm,胞浆透明,核大、圆形或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核膜清晰,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中央可见嗜酸性小核仁,核分裂象10~12/10HPF;后者胞浆稀少,胞界不清,核圆或不规则,染色较深,偶见核仁及核裂,类似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图3)。个别瘤细胞有双核或分叶核。不少区域瘤细胞已有片状坏死或间质水肿,还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内皮下浸润性生长。
, 百拇医药
图2 淋巴结瘤组织被纤维分隔成不规则片块状,左下方可见残存的淋巴细胞(深蓝染色)。HE×40
2.3 免疫组化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石蜡切片,采用迈新公司及Dako公司试剂,二步法染色(EnVision system)。瘤细胞LCA(+),L26(+)(图4),其余UCHL-1、Kp-1、CD15、CD30、κ、λ、bcl-2、IgA、IgM、CK、EBV等皆为(-)、Ki-67指数>80%。
图3 瘤细胞体积较大,多数细胞胞浆丰富而透明,核圆或卵圆形,核膜清晰,可见中位小核仁,细胞间可见明显胶原纤维。 HE×400
图4 瘤细胞L26(+)。EnVision×400
, 百拇医药
2.4 基因重排 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提取DNA、采用半巢式(semi-nested)PCR扩增法对瘤细胞进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引物第一轮为FR3A和LJH、第二轮为FR3A和VLJH,并用宫颈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作阳性对照,以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作阴性对照,结果见图5,在目标基因范围内(100~120 bp)出现明显的DNA扩增条带。TCR-β基因重排为阴性。
2.5 DNA测定 石蜡切片,Feulgen染色,采用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共同研究制的IMS型图像分析综合系统进行瘤细胞DNA测定(图6),示超二倍体,DNA指数2.07,平均DNA质量13.34 pg,S期细胞23.76%。
2.6 病理诊断 右锁骨上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可符合来自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LCA(+)、L26(+),IgH基因克隆性重排、Ki-67指数>80%、DNA为超二倍体。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LBL),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两篇有关纵隔淋巴瘤文献中〔1〕,到80年代才被确立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类型(specific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至1996年文献上约有300例记载〔2〕,虽然在REAL分类方案内已列为一特殊类型,但在1999年Abou-Eella〔3〕比较了43例PMLBL与352例非纵隔大B淋巴瘤认为除了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大小外两者无明显差异,他们主张PMLBL只能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若要作为一特殊疾病类型必须进一步研究。不过新近WHO提出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分类中〔4〕还是把PMLBL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个亚型,成为一独立类型。按1999年Armitage〔5〕意见两者区别见表1。
, 百拇医药
图5 IgH基因重排
(1)DNA Mark,(2)样品,(3)阳性对照,(4)阴性对照
图6 DNA质量分布图
PMLBL较为罕见〔6〕,占非霍奇金淋巴瘤0.9%~3.7%,占大细胞淋巴瘤2.4%~6.5%。临床上多见于年轻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2岁,男女之比约1∶2。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血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较高,胸片上前纵隔出现一巨大肿块(一般大于5 cm),常浸润心肺、大血管、气管、食管等周围组织,但94.5%病变局限于胸腔,少数可能转移至肾、肾上腺、肝(不同于一般淋巴瘤转移规律)。常不累及骨髓和外周淋巴结。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相对一致,呈中心母或中心细胞样改变〔2〕。可再分为多种亚型:多形型、单形型、多叶型、中心细胞亚型、透明细胞型,但实用意义不大。胞浆透明及纤维组织分隔硬化为本瘤两大特征性表现,往往还伴有大片坏死。瘤细胞还可呈血管内皮下浸润形成同心状分层排列,间质也可有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Cazal〔2〕曾把PMLBL分成透明细胞型及纤维化型,但预后无差异,分型无实践意义。免疫组化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及CD79a等。Ig及HLA class Ⅰ and Ⅱ常部分表达或缺如,有时也可表达CD30。Lamarre〔1〕把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两类,一种为免疫球蛋白阴性肿瘤,几乎只发生在年轻妇女,可能来自胸腺B淋巴细胞;一种免疫球蛋白阳性肿瘤,见于老年男性患者,是一种普通型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纵隔淋巴结。PMLBL细胞遗传学可检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而免疫组化不表达Ig。染色体组型为超二倍体,染色体9p、X9增多,REL基因扩增。PMLBL预后以往很差,但近年来联合化疗或放疗能治愈部分病例,肿块消退率60%~70%,5年生存率57%。若肿块不能消退一般2年内死亡。下列情况预后较差:年龄<25岁;胸外有转移病灶;瘤块巨大(>10 cm);治疗后不能消退或复发。表1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与原发性纵隔大B淋巴瘤的区别
, 百拇医药
DLBL
PMLBL
平均发病年龄(岁)
55
32
性别(男∶女)
55∶45
30~40∶60~70
结内/结外累及
65%/35%
0%/100%
瘤块巨大
, 百拇医药 30%
60%~70%
组织学特点
典型
除典型病变外胞浆淡染及纤维硬化为其特点
B细胞克隆性增殖
有
有
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
表达
不表达
CD20、CD79a
阳性
, 百拇医药
阳性
bcl 6易位
常见
罕见
染色体外碎片
偶见
常见(9P,Xq)
本例标本取自右锁骨上淋巴结,术中见淋巴结与胸膜、肺、纵隔无粘连,而前纵隔肿块位于左侧,CT片上该淋巴结与纵隔巨大肿块无直接连续,全身它处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形态上具有PMLBL特点,细胞大,胞浆透明,纤维分隔,有坏死、血管内皮下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CD20(+)、Ig(-),遗传学有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超二倍体染色体组型,临床上具有PMLBL典型表现。虽然PMLBL伴有淋巴结转移非常罕见,Armitage〔5〕甚至认为不会有结内累及,但本例检测各种数据,使我们有理由可诊断为(右锁骨上)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符合来自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陆孝禹,男,60岁,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Lamarre L, Jacobson JO, Aisenberg AC et al. Primary large cell lymphoma of the mediastinum: a hist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study of 29 cases. Am J Surg Pathol,1989; 13: 730
2,Cazals-Hatem D,Lepage E, Brice P et al.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41 cases compared with 916 no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Am J Surg Pathol,1996; 20 (7): 877
, 百拇医药
3,Abou-Elella AA, Weisenburger DD,Vose IM et al. Primary mediastimal large B-cell lymph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43 patients from the Nebraska Lymphoma Study Group. J Clin Oncol,1999;17(3):784
4,Muller-Hermelink HK, Feller AC, Zifen G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neoplastic diseases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complete list of lymphoid neoplasms. In: 99Beijing Lymphoma Symposium,1999:9
5,Armitage JO, Cavalli, Longo DL. Text Atlas of Lymphomas. London:Martin Dunitz,1999:99
6,Warnke RA, Weiss LM, Chan JKC et al. Tumors of the lymph node and spleen. In: Rosai J ed.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3rd series, Fascicle 14, Washington DC:AFIP, 1995:203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
单位:陆孝禹 肖立(华东医院病理科 200040);殷于磊 罗建民 郑颂国(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 200032)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000222 中图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2-0156-03
本例曾在第四届华东地区淋巴瘤读片研讨会上讨论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干咳2月,胸痛、胸闷、心慌气急1个月于1999年3月23日来我院门诊。1月底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刺激性咳嗽,当地医院摄片发现纵隔肿块,未经治疗。2月底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急,活动及平卧时加重。近来吞咽时有梗阻感,同时伴头部肿胀不适。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现象。1995年曾因膝部良性骨巨细胞瘤而行局部切除术。体检:颈静脉怒张,右侧明显,胸壁见明显静脉网,呈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右锁骨上可扪及淋巴结4枚,蚕豆与黄豆大小,质稍硬,边界清,尚可活动。腹平软,肝脾不肿大,余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检查见有异形细胞,诊断恶性肿瘤倾向淋巴瘤,建议摘除病检。胸部CT检查示前纵隔左侧肺交界处占位性病变,肿块巨大几乎占据左胸腔1/2(图1),伴纵隔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与纵隔肿块不相连),双侧胸腔及心包积液。临床诊断前纵隔肿瘤,行右锁骨上淋巴结摘除活检,术中见淋巴结与胸膜、肺、纵隔无粘连。
, 百拇医药
图1 胸部CT片示前纵隔左侧巨大肿块、胸腔积液
2 病理检查
2.1 眼观 标本为3小块灰白色组织,总体积3.5 cm×2.5 cm×1 cm,质软。2.2 镜检 淋巴结组织有被膜及残存的淋巴窦与淋巴滤泡,但大部区域已被弥漫分布的瘤细胞取代,瘤内可见宽窄不一、束状排列、玻璃样变性的纤维束把瘤组织分隔成不规则片块状、小团状或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图2)。细胞主要有2种:透明细胞与非透明细胞。前者占多数,细胞较大,长径10~15 μm,胞浆透明,核大、圆形或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核膜清晰,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中央可见嗜酸性小核仁,核分裂象10~12/10HPF;后者胞浆稀少,胞界不清,核圆或不规则,染色较深,偶见核仁及核裂,类似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图3)。个别瘤细胞有双核或分叶核。不少区域瘤细胞已有片状坏死或间质水肿,还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内皮下浸润性生长。
, 百拇医药
图2 淋巴结瘤组织被纤维分隔成不规则片块状,左下方可见残存的淋巴细胞(深蓝染色)。HE×40
2.3 免疫组化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石蜡切片,采用迈新公司及Dako公司试剂,二步法染色(EnVision system)。瘤细胞LCA(+),L26(+)(图4),其余UCHL-1、Kp-1、CD15、CD30、κ、λ、bcl-2、IgA、IgM、CK、EBV等皆为(-)、Ki-67指数>80%。
图3 瘤细胞体积较大,多数细胞胞浆丰富而透明,核圆或卵圆形,核膜清晰,可见中位小核仁,细胞间可见明显胶原纤维。 HE×400
图4 瘤细胞L26(+)。EnVision×400
, 百拇医药
2.4 基因重排 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提取DNA、采用半巢式(semi-nested)PCR扩增法对瘤细胞进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引物第一轮为FR3A和LJH、第二轮为FR3A和VLJH,并用宫颈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作阳性对照,以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作阴性对照,结果见图5,在目标基因范围内(100~120 bp)出现明显的DNA扩增条带。TCR-β基因重排为阴性。
2.5 DNA测定 石蜡切片,Feulgen染色,采用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共同研究制的IMS型图像分析综合系统进行瘤细胞DNA测定(图6),示超二倍体,DNA指数2.07,平均DNA质量13.34 pg,S期细胞23.76%。
2.6 病理诊断 右锁骨上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可符合来自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LCA(+)、L26(+),IgH基因克隆性重排、Ki-67指数>80%、DNA为超二倍体。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LBL),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两篇有关纵隔淋巴瘤文献中〔1〕,到80年代才被确立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类型(specific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至1996年文献上约有300例记载〔2〕,虽然在REAL分类方案内已列为一特殊类型,但在1999年Abou-Eella〔3〕比较了43例PMLBL与352例非纵隔大B淋巴瘤认为除了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大小外两者无明显差异,他们主张PMLBL只能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若要作为一特殊疾病类型必须进一步研究。不过新近WHO提出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分类中〔4〕还是把PMLBL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个亚型,成为一独立类型。按1999年Armitage〔5〕意见两者区别见表1。
, 百拇医药
图5 IgH基因重排
(1)DNA Mark,(2)样品,(3)阳性对照,(4)阴性对照
图6 DNA质量分布图
PMLBL较为罕见〔6〕,占非霍奇金淋巴瘤0.9%~3.7%,占大细胞淋巴瘤2.4%~6.5%。临床上多见于年轻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2岁,男女之比约1∶2。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血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较高,胸片上前纵隔出现一巨大肿块(一般大于5 cm),常浸润心肺、大血管、气管、食管等周围组织,但94.5%病变局限于胸腔,少数可能转移至肾、肾上腺、肝(不同于一般淋巴瘤转移规律)。常不累及骨髓和外周淋巴结。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相对一致,呈中心母或中心细胞样改变〔2〕。可再分为多种亚型:多形型、单形型、多叶型、中心细胞亚型、透明细胞型,但实用意义不大。胞浆透明及纤维组织分隔硬化为本瘤两大特征性表现,往往还伴有大片坏死。瘤细胞还可呈血管内皮下浸润形成同心状分层排列,间质也可有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Cazal〔2〕曾把PMLBL分成透明细胞型及纤维化型,但预后无差异,分型无实践意义。免疫组化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及CD79a等。Ig及HLA class Ⅰ and Ⅱ常部分表达或缺如,有时也可表达CD30。Lamarre〔1〕把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两类,一种为免疫球蛋白阴性肿瘤,几乎只发生在年轻妇女,可能来自胸腺B淋巴细胞;一种免疫球蛋白阳性肿瘤,见于老年男性患者,是一种普通型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纵隔淋巴结。PMLBL细胞遗传学可检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而免疫组化不表达Ig。染色体组型为超二倍体,染色体9p、X9增多,REL基因扩增。PMLBL预后以往很差,但近年来联合化疗或放疗能治愈部分病例,肿块消退率60%~70%,5年生存率57%。若肿块不能消退一般2年内死亡。下列情况预后较差:年龄<25岁;胸外有转移病灶;瘤块巨大(>10 cm);治疗后不能消退或复发。表1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与原发性纵隔大B淋巴瘤的区别
, 百拇医药
DLBL
PMLBL
平均发病年龄(岁)
55
32
性别(男∶女)
55∶45
30~40∶60~70
结内/结外累及
65%/35%
0%/100%
瘤块巨大
, 百拇医药 30%
60%~70%
组织学特点
典型
除典型病变外胞浆淡染及纤维硬化为其特点
B细胞克隆性增殖
有
有
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
表达
不表达
CD20、CD79a
阳性
, 百拇医药
阳性
bcl 6易位
常见
罕见
染色体外碎片
偶见
常见(9P,Xq)
本例标本取自右锁骨上淋巴结,术中见淋巴结与胸膜、肺、纵隔无粘连,而前纵隔肿块位于左侧,CT片上该淋巴结与纵隔巨大肿块无直接连续,全身它处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形态上具有PMLBL特点,细胞大,胞浆透明,纤维分隔,有坏死、血管内皮下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CD20(+)、Ig(-),遗传学有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超二倍体染色体组型,临床上具有PMLBL典型表现。虽然PMLBL伴有淋巴结转移非常罕见,Armitage〔5〕甚至认为不会有结内累及,但本例检测各种数据,使我们有理由可诊断为(右锁骨上)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符合来自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陆孝禹,男,60岁,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Lamarre L, Jacobson JO, Aisenberg AC et al. Primary large cell lymphoma of the mediastinum: a hist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study of 29 cases. Am J Surg Pathol,1989; 13: 730
2,Cazals-Hatem D,Lepage E, Brice P et al.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41 cases compared with 916 no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Am J Surg Pathol,1996; 20 (7): 877
, 百拇医药
3,Abou-Elella AA, Weisenburger DD,Vose IM et al. Primary mediastimal large B-cell lymph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43 patients from the Nebraska Lymphoma Study Group. J Clin Oncol,1999;17(3):784
4,Muller-Hermelink HK, Feller AC, Zifen G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neoplastic diseases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complete list of lymphoid neoplasms. In: 99Beijing Lymphoma Symposium,1999:9
5,Armitage JO, Cavalli, Longo DL. Text Atlas of Lymphomas. London:Martin Dunitz,1999:99
6,Warnke RA, Weiss LM, Chan JKC et al. Tumors of the lymph node and spleen. In: Rosai J ed.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3rd series, Fascicle 14, Washington DC:AFIP, 1995:203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