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凝治疗Dieulafoy病的体会
作者:彭宏大 蒋志坚
单位:彭宏大(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永州 425100);蒋志坚(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永州 425100)
关键词:胃肠出血;电凝法/治疗应用;dieulafoy病
湖南医学000217【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2-0107-02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的病因之一,因本病缺乏特异性,且基层医院急诊胃镜未普遍开展,故易误、漏诊。作者自1997年1月以来,经内镜确诊治疗本病5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5~79岁,平均(55±8.2)岁。1例与饮酒有关,4例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伴晕厥,就诊时均有血压降低,其中一例血压为0。
, http://www.100md.com
1.2 内镜结果 5例均于24 h内行胃镜检查确诊。内镜所见:2例在贲门下4~8 cm,小弯侧后壁有孤立的圆形浅表溃疡,直径约8 mm,中心处见2 mm管径的动脉,其中1例搏动性出血,1例血管裸露。2例在胃体后壁近小弯侧,1例见2 mm动脉血管显露,周围粘膜发红,1例有孤立性10 mm糜烂灶,中心见0.8 mm动脉。1例位于胃窦小弯侧,见一孤立的10 mm浅表溃疡,擦拭后见一直径为2 mm动脉血管喷血。
1.3 治疗和预后 本组5例均行高频电凝止血治疗(高频电发生器为日本Olympus生产的PSD-20型),术前、术中均予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使血压稳定在80/50 mmHg以上。同时药物止血(立止血、凝血酶等),抑制胃酸分泌(洛赛克40 mg静注)。具体方法为:采用混合电流,电凝输出功率45~65 W,电切输出
功率为5 W,用多孔电凝探头,接上导水管,从血管周围开始电凝,最后电凝裸露血管,待血管残端消失,局部创面变白为止。电凝次数视病变范围及血管大小一般为15~20次,每次电凝时间为2 s。术后禁食24 h,同时使用洛赛克,每次20 mg,每天2次,使用2周,促进创面溃疡愈合,1例未来院复查。随诊5个月至2年,无复发出血。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本病系1898年Dieulafoy报告一组“胃粘膜微小缺损,伴基底部动脉破裂出血”的病例而得名[1]。病理特点为:粘膜表面浅表溃疡或糜烂,直径在10 mm之内,溃疡不侵犯肌层,但其中央有粗大扩张的动脉,直径为正常的5~20倍,并可穿出肌层,进入粘膜下层和粘膜层[2]。由于本病患者胃的动脉分支达粘膜下管径不变小,保持恒径,故称恒径动脉[3];其管径0.4~4 mm(正常0.12~0.2 mm)[4]。由于血管畸形致其覆盖粘膜受挤压上抬,产生缺血、萎缩,故易受机械或消化液损伤而发生糜烂或溃疡,进而导致血管坏死,破裂出血。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各病因的2%[5]。本组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2.1%(5/234),说明本病并非罕见,笔者认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遇突然大呕血,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者,除常见的病因外,应警惕本病,以防漏诊。
, 百拇医药 出血后尽快急诊胃镜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6]。如镜下发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粘膜糜烂,深度不超过粘膜层,直径不超过10 mm,呈搏动性出血或血
管残端被覆血痂或白色血栓,即可诊断本病[7]。本病好发于胃体上或中部,80%以上位于贲门下7 cm的胃体前后壁,且靠小弯侧,胃外病灶可见于食道、十二指肠[8]、空肠及结肠等。故消化道出血病人行内镜检查时要改变体位,减少盲区,以提高本病检出率。
药物保守治疗本病效果甚微。80年代以前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办法。随着内镜介入治疗的进展,已摸索出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局部喷洒或注射止血药、微波治疗等,但笔者认为前者对畸形血管难以彻底根除,复发率较高;后者因功率较小,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高频电凝功率大,治疗时间短,使裸露动脉血管机化、凝固,止血迅速,较前二种办法治疗彻底,复发率低。本组5例病人,第1例输出电凝功率45 W,结果20 h后再出血,解暗红色血便3次,急行胃镜检查,发现创面中央有一小动脉残端渗血,再次用65 W输出功率电凝,后未再出血。另4例均用65 W输出功率电凝,获得良好疗效。故可认为输出功率大小、电凝时间及电凝次数是成功的关键。再出血和穿孔是本方法的主要并发症,但只要输出功率及电凝时间掌握好,其并发症可以避免。因本组病例数不多,输出功率、电凝时间、电凝次数以多少为宜,有待进一步探索。若内镜止血失败,应不失时机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能得到病理结果,以获得最确切诊断。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 彭宏大(1962~),男,湖南永州人,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现从事消化临床及内镜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冯广革,黄彩云.Dieulafoy病诊断治疗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1999,5(2):63
[2] 于长久.Dieulafoy病例与诊治报告[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54
[3] 黄 俊.Dieulafoy病7例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181
[4] 李仲孝.消化系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59-361
[5] 何利平,伍璇华,李建党.内镜诊治Dieulafoy病七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1):50-51
[6] 陈小伍,戎祯祥,冯家宁.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J].消化内镜杂志,1999,2(1):33
[7] 俞法贞编译.迪厄拉富丽病变[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4,14:91-96
[8] 杜国平,黄化钧.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大出血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4):200
【收稿日期】 1999-11-17, 百拇医药
单位:彭宏大(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永州 425100);蒋志坚(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永州 425100)
关键词:胃肠出血;电凝法/治疗应用;dieulafoy病
湖南医学000217【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2-0107-02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的病因之一,因本病缺乏特异性,且基层医院急诊胃镜未普遍开展,故易误、漏诊。作者自1997年1月以来,经内镜确诊治疗本病5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5~79岁,平均(55±8.2)岁。1例与饮酒有关,4例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伴晕厥,就诊时均有血压降低,其中一例血压为0。
, http://www.100md.com
1.2 内镜结果 5例均于24 h内行胃镜检查确诊。内镜所见:2例在贲门下4~8 cm,小弯侧后壁有孤立的圆形浅表溃疡,直径约8 mm,中心处见2 mm管径的动脉,其中1例搏动性出血,1例血管裸露。2例在胃体后壁近小弯侧,1例见2 mm动脉血管显露,周围粘膜发红,1例有孤立性10 mm糜烂灶,中心见0.8 mm动脉。1例位于胃窦小弯侧,见一孤立的10 mm浅表溃疡,擦拭后见一直径为2 mm动脉血管喷血。
1.3 治疗和预后 本组5例均行高频电凝止血治疗(高频电发生器为日本Olympus生产的PSD-20型),术前、术中均予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使血压稳定在80/50 mmHg以上。同时药物止血(立止血、凝血酶等),抑制胃酸分泌(洛赛克40 mg静注)。具体方法为:采用混合电流,电凝输出功率45~65 W,电切输出
功率为5 W,用多孔电凝探头,接上导水管,从血管周围开始电凝,最后电凝裸露血管,待血管残端消失,局部创面变白为止。电凝次数视病变范围及血管大小一般为15~20次,每次电凝时间为2 s。术后禁食24 h,同时使用洛赛克,每次20 mg,每天2次,使用2周,促进创面溃疡愈合,1例未来院复查。随诊5个月至2年,无复发出血。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本病系1898年Dieulafoy报告一组“胃粘膜微小缺损,伴基底部动脉破裂出血”的病例而得名[1]。病理特点为:粘膜表面浅表溃疡或糜烂,直径在10 mm之内,溃疡不侵犯肌层,但其中央有粗大扩张的动脉,直径为正常的5~20倍,并可穿出肌层,进入粘膜下层和粘膜层[2]。由于本病患者胃的动脉分支达粘膜下管径不变小,保持恒径,故称恒径动脉[3];其管径0.4~4 mm(正常0.12~0.2 mm)[4]。由于血管畸形致其覆盖粘膜受挤压上抬,产生缺血、萎缩,故易受机械或消化液损伤而发生糜烂或溃疡,进而导致血管坏死,破裂出血。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各病因的2%[5]。本组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2.1%(5/234),说明本病并非罕见,笔者认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遇突然大呕血,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者,除常见的病因外,应警惕本病,以防漏诊。
, 百拇医药 出血后尽快急诊胃镜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6]。如镜下发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粘膜糜烂,深度不超过粘膜层,直径不超过10 mm,呈搏动性出血或血
管残端被覆血痂或白色血栓,即可诊断本病[7]。本病好发于胃体上或中部,80%以上位于贲门下7 cm的胃体前后壁,且靠小弯侧,胃外病灶可见于食道、十二指肠[8]、空肠及结肠等。故消化道出血病人行内镜检查时要改变体位,减少盲区,以提高本病检出率。
药物保守治疗本病效果甚微。80年代以前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办法。随着内镜介入治疗的进展,已摸索出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局部喷洒或注射止血药、微波治疗等,但笔者认为前者对畸形血管难以彻底根除,复发率较高;后者因功率较小,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高频电凝功率大,治疗时间短,使裸露动脉血管机化、凝固,止血迅速,较前二种办法治疗彻底,复发率低。本组5例病人,第1例输出电凝功率45 W,结果20 h后再出血,解暗红色血便3次,急行胃镜检查,发现创面中央有一小动脉残端渗血,再次用65 W输出功率电凝,后未再出血。另4例均用65 W输出功率电凝,获得良好疗效。故可认为输出功率大小、电凝时间及电凝次数是成功的关键。再出血和穿孔是本方法的主要并发症,但只要输出功率及电凝时间掌握好,其并发症可以避免。因本组病例数不多,输出功率、电凝时间、电凝次数以多少为宜,有待进一步探索。若内镜止血失败,应不失时机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能得到病理结果,以获得最确切诊断。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 彭宏大(1962~),男,湖南永州人,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现从事消化临床及内镜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冯广革,黄彩云.Dieulafoy病诊断治疗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1999,5(2):63
[2] 于长久.Dieulafoy病例与诊治报告[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54
[3] 黄 俊.Dieulafoy病7例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181
[4] 李仲孝.消化系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59-361
[5] 何利平,伍璇华,李建党.内镜诊治Dieulafoy病七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1):50-51
[6] 陈小伍,戎祯祥,冯家宁.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J].消化内镜杂志,1999,2(1):33
[7] 俞法贞编译.迪厄拉富丽病变[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4,14:91-96
[8] 杜国平,黄化钧.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大出血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4):200
【收稿日期】 1999-1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