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8261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2000年第2期
     作者:胡秀梅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 株洲 412000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治疗;导管插入术,外周;治疗应用;血液透析

    湖南医学000241【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2-0138-01

    作者1995年6月至1999年9月采用颈内静脉穿刺术留置单针双腔静脉导管为5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无血管内瘘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一条迅速、简便的血管通路,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保证了有效血流量,且并发症少,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58例均为本院住院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48例;男26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15~75)岁,2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
, 百拇医药
    1.2 材料 本组病例均使用QUINTON公司生产的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管长19.5 cm,直径11.5 Fr。

    1.3 方法 参照文献[1]所述。一般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病人仰卧,肩部垫高,颈向后伸,头偏向左侧成45°角,暴露右侧颈部,有心功能不全者可取斜坡卧位,与床平面约成20°~30°角;消毒后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与喉结水平线交点为穿刺点,触及颈内动脉搏动后在其外侧约0.5 cm左右作局麻,用套管针穿刺,针尖正对右乳头方向与皮肤成40°~50°角,缓慢进针,有回血,并确定为静脉血(根据血液颜色及压力,有无搏动)后,从套管针内插入引导钢丝,放入到上腔静脉,拔出套管针,用手术刀切开进针处皮肤约3 mm,分别用小号、大号扩张器扩张皮下隧道,再将导管沿引导丝插至上腔静脉,拔出引导丝,随后注入含肝素盐水(2000 u/ml)于导管各腔,用丝线将导管固定于颈部。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疗效 本组病例一次性穿刺成功56例,占96.55%,1例穿刺失败,1例误入颈内动脉;导管留置时间21~176 d,平均(136±46)d;56例患者均每周透析2~3次,血流量充足,150~300 ml/min,平均200 ml/min。患者中有42例首次血透时测定血透前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值分别为(31.0±8.1)

    mmol/L,813.4±173.6 μmol/L,血透后BUN和Cr值分别为(17.0±3.5)mmol/L,(561.1±174.9)μmol/L,其下降范围在22%~70%之间,其中≥30%者38例,占90.5%。

    2.2 并发症 发生皮下隧道口化脓性感染1例,抗感染治疗痊愈;发热1例(拔除导管后体温下降);皮下血肿1例,未发生其他血管周围器质性损伤。

    3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部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因各种原因致使入院时病情危重,需要急诊透析,在无血管内瘘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建立临时血路以保证血流量,提高透析质量。采用直接浅表动、静脉穿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如果透析时间长,穿刺次数多,病人比较痛苦,大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血肿和血管瘤,甚至出现局部大血肿,且直接浅表动、静脉穿刺因血流量不足可能导致透析失败[2]。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发生血胸、气胸并发症,一旦发生将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而股静脉插管限制了病人的肢体活动,感染率高,留置时间短。双腔静脉导管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循环率[3],但首次血透时大部分患者血BUN和Cr下降均在3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诱导透析的要求;本组病例未发生血胸、气胸、心房破裂、上腔静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无1例导管脱出。56例带管患者中仅感染2例,发生率为3.6%,低于杨永铬[3]的报道;且颈内静脉插管便于固定,不影响患者活动,插管部位易于清洁,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加之简便、快捷,留置时间长,使用方便,并发症少,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 胡秀梅(1965~),女,湖南衡南县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透析和肾脏病临床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于宗周,宋建春.血液净化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4

    [2] 姜松青.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为血管通路的临床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98,14(12):889

    [3] 杨永铬.三种静脉插管行血液透析的临床比较[J].新医学,1999,30(5):271-296

    【收稿日期】 1999-11-22, 百拇医药